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2年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第五届院士的欢迎酒会上,胡适因心脏病突发辞世.这位载入20世纪史册的知识分子,终敌不过岁月的销蚀,尘归尘,土归土.对于死,梁启超曾有一句名言:“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从这个意义来讲,作为学者的胡适死于学术工作中,可谓得其所哉! 对胡适的死亡,海峡两岸的反应迥然不同.大陆几乎全部沉默,毕竟,在此之前,胡适已经成为人人喊打的“丧家之犬”.与之相反,台湾、香港、西方媒体的反应则非常强烈.  相似文献   

2.
“中央研究院”(下称“中研院”)迁到台湾后,胡适有时由美访台,多数时候是为到历史语言研究所(下称“史语所”)读书借书.一次他从美国写信给史语所所长李济,拜托找一小块位于傅斯年图书馆附近的地,他想买下盖几间小房潜心读书,但绝不要所里补贴.以胡适的地位和影响,李济感到此事不得擅作主张,遂报告“中研院”总办事处.院长朱家骅感觉亦复如此,即呈报台湾最高当局.以蒋的性格未必会喜欢胡适,但以其“愿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宏图,早就有心笼络这位士林领袖,遂下令拨一块地盖一幢小房赠与胡适,经费由蒋自己的稿费中列支.李济未料到事情会弄到这个地步,但也只得听之任之.“瓜田不纳靴,李下不整冠”,以胡适的清望,这件事最先的考虑似欠周详.  相似文献   

3.
北风 《侨园》2011,(12):18-19
多年来我一直有个梦想,亲眼见识令人难忘的抗美援朝真实史料.前几天,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有幸在丹东参观了抗美援朝纪念馆.那天上午,我们来到海拔200米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外.在抬阶而上过程中,我有意数了数,共计1014个台阶.据纪念馆工作人员解释,这个数字代表了当年志愿军在朝鲜抗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1014个日日夜夜.整个纪念馆庄严肃穆,陈列了大量实物和照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年志愿军在朝鲜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艰苦作战的非凡经历.  相似文献   

4.
史飞翔 《各界》2014,(9):91-92
胡适很早就认识陆小曼。有一种传闻,说最初是胡适看上了陆小曼,但由于无法跟妻子江冬秀离婚,这才将陆小曼让给了徐志摩。这种说法大概属于戏说,于史无考。但是胡适与陆小曼的关系的确有些不一般,这却是事实。1925年,陆小曼给胡适写过两封英文信,很能说明问题。第一封写于6月初,内容如下:“我最亲亲的朋友:这几天我很担心你。你真的不再来了吗?我希望不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不会依你的。我只希单你很快地来看我。  相似文献   

5.
江青与李讷 李讷1940年8月3日生于延安(为江青所生).江青不止一次跟工作人员说:"共产党员只有工作、工作,不应该生孩子,生孩子是党外人士的事.我生下李讷就是一个失误.我怀她的时候就不想要她,可是主席喜欢小孩子,我也只好生下她了."  相似文献   

6.
写小说可以虚构,写历史却不可.内地不少书刊谈胡适1949年的事,说"共产党方面未放弃对胡适的争取"、"西山一带的中共广播电台已经明确宣布:只要胡适不离开北平,不跟蒋介石走,中共保证北平解放后仍让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朋友传达了毛泽东给胡适的一个口信,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一生,哲言妙语无以计数。闲读《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受益良多。书中有一段谈及他"不带人"的大实话,堪称高论,而且对于时下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个主管、首长调动,许多扈从随之进退,胡适就此说道:"我到任何机关都是不带人的。我不带人,什么人都是我的人;如果带了几个人,人家就有分别了,说这个是我的人,这是什么人的人了。"  相似文献   

8.
作为自由主义者,胡适一生在守成与激进的两非境遇中奋斗与挣扎,作为一名学者,胡适先生勤勉不惰,著作等身,将其一生都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不仅记录了胡适先生晚年的言谈,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学者对于做学问与做人的理解。而对《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的再次品读,更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可以为自己微薄的阅历、浅薄的知识增加厚重感的某种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唐德刚是胡适的收山弟子,很多地方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也说他是胡适的高足,其实唐德刚没有上过胡适的课.但胡适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总是说:"德刚是我的学生."唐德刚说:"我没有上过你的课."他就说是"私淑弟子".两人的关系亲密得不得了,有人就说,唐德刚这时候遇到胡适,并给胡适做口述自传,是他的运气好.  相似文献   

10.
《民主》2014,(1)
<正>关于胡适,最大悬疑就是老先生的博士学位问题。余英时先生认为这是无中生有,是1920年左右梅光迪先生挑起的,由此看来,这应是哥大时先生酝酿文学改良和任叔永、梅光迪等先生论争留下的"隐患"。但不管怎么争论,关于他的学位论文却不可能存疑,那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83年上海学林出版社印行中文版时译名为《先秦名学史》)。从这个名称,稍加一想,任何人即不难看出,不管我们后来给胡适加多少个头衔,胡适是从中国历史起步的,虽然中国传统文史哲不分,这个"史"还是构成了胡适存在的前提,胡适首先是个"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1.
谢泳 《各界》2014,(7):27-31
《读书》1999年第3期有陈红民先生一文:《智者千虑》.主要意思是说当年蒋介石请胡适入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虽然胡适最终没有“被湿了羽毛”,但“胡适怦然心动,有欲迎还拒之态,虽然属人之常情,但也可见在一定条件下,修炼了三十年的‘独立地位’是可以放弃的,‘诤友’也能成‘战友’.”  相似文献   

12.
温暖的记忆     
秋末,我回了趟母校。作家宗璞正在写一部反映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我想同她聊聊。北大燕南园一带本来是熟悉的。由于翻修路面,我竟走错了路。不知怎的走到了王力先生家门口。 我崇敬的教授,王力先生自然是重要的一位。他是语言学大师,声誉不说,光他那一副敦厚的学者风度就使我敬重。我曾认认真真兴致极浓地听他讲过汉语诗律学。事隔二三十年,回想起来总觉得能听上他讲这门课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在学校生活了八、九年,由于我学习的专业是文学,是文学批评,同王先生的单独接触几乎没有。我和他有机会交谈上几句,还是前些年的事,是沾了叶圣陶老先生的光。81年4月23日那天,叶老和长子叶至  相似文献   

13.
杨银禄 《各界》2010,(11):10-15
江青与李讷 李讷1940年8月3日生于延安(为江青所生)。江青不止一次跟工作人员说:“共产党员只有工作、工作,不应该生孩子,生孩子是党外人士的事。我生下李讷就是一个失误。我怀她的时候就不想要她,可是主席喜欢小孩子,我也只好生下她了。”  相似文献   

14.
一瓢饮闲话     
宏图 《瞭望》1989,(15)
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出任我国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长时,直率地表示:“我最恨叫什么什么长!管他什么长!官场,听着肉麻!尊敬我,叫我吴先生就够了。”又因两位高足——李政道、杨振宁成就卓然,舆论每每以“精心培植”称颂先生。为此,在《回忆》中,先生以“适逢”、“巧遇”,淡淡带过,云:“譬如两颗钻石,不管你把它们放在那里,它们还是钻石。”功成而弗居之坦荡襟怀,堪为师  相似文献   

15.
秦诤 《各界》2008,(1):71
胡适跟江冬秀共同生活了四十五年.多次规劝丈夫脱离政坛漩涡,是胡适对江冬秀的特别欣赏之处.   1938年9月17日,国民党政府任命胡适为驻美特命全权大使.……  相似文献   

16.
傅艾以先生来找我,说曹聚仁先生的纪念馆在他家乡建成、开幕了,要我为它写一幅字去,我说我的毛笔字见不得人,不能写,他说他们希望我一定写,我这个人面子薄,经他这么一说,就不管献丑不献丑,答应下来了,而且跟着想好了十六个字:“行万里路,无愧记者;写百本书、不负此生。”我想用此也足以对曹聚仁先生表示敬意了。可惜我到现在为止,还在拖,还没有把这幅字交出去。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北京大学建校52周年座谈会上,傅斯年说出这样一番妙语:“梦麟先生的学问不如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元培先生高明;我的学问比不上胡适先生,但办事却比胡先生高明。这两位先生办事,真不敢恭维。”一旁的蒋梦麟插话道:“孟真,你这话对极了,  相似文献   

18.
1990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数千件毛泽东的遗物从北京中南海移交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我作为韶山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参加了遗物整理工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老人家的发票和日常开支表。一在毛泽东的遗物中,有很多各地招待所开具的他交钱交粮的发票、收据。其中井冈山管理局交际处1965年5月29日开出的00006482号发票上写着:“首长伙食费,7天,每天2.5元,合计17.50元”;00006484号发票上写着:“首长交粮票23斤”。收款人为雷良钊。这是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交钱交粮的收据。  相似文献   

19.
《民主》2017,(11)
正今年4月18日,"纪念叶圣陶到甪直执教100周年"活动在甪直镇叶圣陶纪念馆举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与甪直镇政府签署了圣陶书院共建协议,甪直叶圣陶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亲自题写了牌匾。由甪直镇人民政府主持,商金林先生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发的《叶圣陶甪直文集》首发出版,该书共40余万字,汇集了叶圣陶先生在甪直生活、工作时创作的作品。我和弟弟永和决定用爷爷(叶圣陶)和爸爸(叶至善)说过的三句话,来转达他们对于甪直  相似文献   

20.
高峰 《侨园》2011,(10):46-47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重新布展后,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站在刻有“民宅福安里”字样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前,我的思绪跨越时空,在历史和现实的回荡中穿梭.走进纪念馆的大门,一栋面阔六间进深一间的硬山式青砖瓦房映入眼帘,这就是当年东北地区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共满洲省委的秘密机关所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