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法律化: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道德状况出现了紊乱和“滑坡”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德规范的软约束机制造成的。因此,章从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规律出发,结合道德法律化的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指出道德法律化是当前强化道德软约束,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与公民道德紧密相关、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公正与否与行政道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提升公民道德、完善行政道德,推行道德法律化,是减少交通事故、科学合理处理交通事故,构筑社会主义和谐交通环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道德法律化的目的是提升民众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就目前"见危不救"行为时有发生且常导致本可避免的灾难而言,道德的约束力已明显不足,以法律手段对此类行为进行规制十分必要."见危不救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刑罚的反向激发功能采强化与弘扬道德,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这种法律规制要求明确"见危不救罪"的构成要件,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以防止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  相似文献   

4.
赵素锦 《桂海论丛》2011,27(4):51-55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政治品性、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及社会公德等方面存在着道德败坏现象;其原因既有社会伦理大环境的外在影响,也有领导干部自身道德认知与道德意志的内在始因。必须理性地看待和考察领导干部的道德品性问题,加强和完善领导干部德行的考评机制。这就需要对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及综合德行评价等主要问题有一个科学公正的客观认识,既要尽可能地扩大道德监督范围及其效应,更要以领导干部自身的道德审视与反思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从而真正提升领导干部自身的道德境界,净化社会的伦理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5.
吴琨 《传承》2008,(6):118-119
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现状,使道德法律化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依靠法律加强道德的强制作用成为提高目前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道德法律化的历史分析、可行性、现实价值及对道德建设的启示四个方面探讨了道德法律化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现状,使道德法律化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依靠法律加强道德的强制作用成为提高目前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道德法律化的历史分析、可行性、现实价值及对道德建设的启示四个方面探讨了道德法律化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网络背景下的青年道德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改变着人们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观念 ,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 ,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 ,并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 ,加强青年网络道德教育 ,促成青年道德社会化 ,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8.
王凤美 《青年论坛》2003,4(4):128-129
现行的伦理学教科书之所以选择“规范说” ,是与道德本身的规范性要求 ,与道德规范在实践主体的德行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与现代社会的合理性追求相辅相成的。抛开规范来谈论道德定位问题 ,其结果只能是使道德定位问题更加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9.
道德关涉到人际间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被划分为内在的(即品德、德性)和外在的(即规则、原则)两类。现代社会得到普遍认可的道德,体现为三个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即不伤害、公正与仁爱。尽管如此,这三项规范能否真的得到贯彻落实,还要取决于人的自由选择这一终极基点。在以陌生人为主体的公共生活领域,当然应践行外在的道德规范与原则;但在以熟人为主体的私人生活领域,就不能只讲原则与规范,而必须更多地诉诸内在的道德品德和丰富细腻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0.
道德法律化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法律现代化实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借助道德的法律化来维护道德传统,提高道德实践水平,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的指引下,最大限度地整合道德与法律规范,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崇尚而且擅长思辩的德意志民族是思想大师的主要产地,以至于那里的政治家似乎也比其他地方的同行具有理论优势一二战结束后,德国就出现了号称“社会市场经济之父”的艾哈德。1974年,55岁的赫尔穆特·施密特接替著名的勃兰特,成为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并一直执政到1982年。他不仅在国际国内政治中长袖善舞,而且思想活跃,著述颇丰。在80岁高龄还有《全球化与道德重建》一书问世,  相似文献   

12.
道德诉求法律化并非解决道德困局的真正出路.法律同样面临而且正在面临其不可避免的困境.法律的实效不容乐观.不加区别的道德法律化,不仅不利于刚刚起步的中国法治建设,而且可能有损于道德自身的社会调整,还可能构成对人本质中自由主义部分的侵害.不是说道德绝对的不可以法律化,而是要看到道德法律化的前提与必要的条件,要谨慎于道德法律化的限度.用一种理性的,而非常识的视角,看待并回应公众的道德诉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国家立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两类措施解决道德水准下降的问题,一类是伦理制度化,另一类是政府推动的各种精神文明建设,两种措施均没有取得明显效果。第一类措施低效的原因在于没有抓住道德的根本:引导人在超越和意义体验的基础上追求向善,不能取得实效。第二类措施以总体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精神引导,失去了个体意义体验的支撑,因而处于悬空状态。当前道德建设的根本在于建构基于个体意义体验的人生信仰,这种建构需要解决三对矛盾:实用理性与意义关切、社会分化与整体性认同、意识形态与信仰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的演变及其生成逻辑本质上都是泡沫引起的,金融危机的背后反应出来的是资本家的道德危机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风险,金融和道德的双重危机下,凸显“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和道德建构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翟晨子 《前沿》2013,(10):133-134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很多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以及交通安全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国民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食品安全方面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例如三鹿奶粉,地沟油等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对食品问题也是极为关注。所以,如何在社会道德环境下改善当今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工作的重点,本文针对现阶段食品安全现状展开分析,进而找出有效策略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能够让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成正比。  相似文献   

16.
刘鹏 《学习与实践》2012,(5):117-123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具有必然性。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生成过程,它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但由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程度。因此,为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必须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张扬个体的道德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7.
张珣 《前沿》2013,(8):64-66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法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传统中国社会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秩序架构和原理,法律与道德问题,在中国就转化为"法治"和"德治"的命题。在当今法治社会中,道德是否仍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文拟从法史学角度,以中西方历史考察为基础,谈谈法治社会视野下道德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邓永芳 《桂海论丛》2008,24(2):67-69
道德文化在从前现代到现代的历史嬗变中,其理论范式和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前现代的德性追求为现代的道德功利主义所代替,现代德性论在文化内涵上也出现了重大的变更。同时,现代道德危机与道德冲突日益凸现出道德文化现代性的尴尬境遇。  相似文献   

19.
杨莹莹  邢建民 《前沿》2013,(11):106-108
道德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但社会公众对道德暴力还缺乏足够的了解。本文通过分析道德暴力的内涵和特征,指出其存在的原因,探究道德暴力对社会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道德暴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编辑工作中,选择社会道德中相对独立的内容和地位,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并自觉地按照编辑道德要求办事,是编辑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分析编辑社会道德内化的制约因素和固有矛盾,并揭示编辑自我控制的道德心理机制,对提高编辑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