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形象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形象战略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国家形象战略资源、国家形象战略实施以及国家形象战略效果评估.国家形象战略资源是国家形象战略的基础,决定着国家形象战略实施的可行性和成败.国家形象战略实施包括三个重要环节,即国家身份定位、国家形象战略目标确定和国家形象战略手段运用.国家形象战略效果评估在国家形象战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评估可以判断国家形象战略政策制定和实施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对国家形象战略部署、战略重点调整的重要依据.国家形象战略是属于次一级层面的国家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建构主义的分析框架,国家形象战略就是国家与其他行为体之间以及国际体系之间建构身份认同和观念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国家治理效能的含义包括国家治理效果与国家治理能力两个层面.国家治理效果是国家治理活动中产生的能够实现国家共同体目标的成果;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体系实现国家共同体目标的能力.在现实的国家治理活动中,国家治理能力的大小最终要体现在国家治理的效果上,所以国家治理产生的效果才是判断国家治理效能的主要依据.将这些效果进行逻辑划分,就是公共福利得以增加、 公共安全得以保障以及社会公正得以实现.既然国家治理效能是国家治理产生的效果和国家治理的能力,那么国家治理效能只能来源于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根据理解国家自主性的不同角度,可以将国家自主性的概念概括为四类:一是从否定僵化的经济决定论、承认政治与经济领域相对分离的角度理解国家自主性,认为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作为政治领域的重要因素,相对于经济基础具有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非总是经济基础的消极反映;二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理解国家自主性,认为国家自主性指国家作为一个政治统治组织,并非总是受到统治阶级的控制;三是从利益集团的角度理解国家自主性,认为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具有相对于社会各种利益集团具有相对独立的超然地位;四是从国际环境的角度理解国家自主性,认为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不受国外力量的控制。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萌芽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之后沿着新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回归国家学派国家自主性理论和规范研究中的国家自主性理论三条路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家学是专门研究国家问题的学科.国家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构成、国家的职能、综合国力、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制度、国家的发展、国家的消亡等;还包括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国家与民族的关系、国家与政党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国际关系)等.国家学可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包括国家学原理、国家学说史、有关国家的具体问题以及国别学等.这是一个有着巨大生长点的学科领域,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刚 《长江论坛》2016,(3):9-14
国家的消亡是马克思毕生思考的议题,对马克思国家消亡论存在各种褒贬之议。关于国家消亡问题之国家社会性的思考是马克思国家社会性思想的内容之一。马克思把国家消亡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相联系,认为国家社会性需从"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国家制度身上获得说明。通过对马克思国家消亡的阶段性与国家社会性的辨析可知,最高意义国家社会性的彰显只能存在于国家消亡的观点上,国家社会性的深层意旨是国家社会性复归于社会公共权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国家安全法》),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维护国家安全的专门法律,为国家安全机关、公民和组织依法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为贯彻这一指示精神,国家安全机关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国家安全法》的威力,保证了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改善国家安全工作的外部环境,建立新时期维护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的工作就尤为重要。2001年,全国各级国家安全机关以《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八周年为契机,加大了《国家安全法》的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公民的国家安全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7.
石亮 《长江论坛》2014,(5):9-12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是关于国家理论的重大创新:在国家起源的问题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国家观的绝对精神演绎,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在国家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国家具有阶级和社会二重属性;在国家的职能问题上,马克思指出国家是政治统治和公共服务二重职能的统一;在国家的发展前途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国家消亡理论,并认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类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8.
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形象是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国家最为宝贵的精神资源。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上的自我整合和精神上的自我肯定。国家形象是国家现实与国家愿望的有效综合,是对国家愿望的有力回应。如今,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借助它的影响,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国家的精神与形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良好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的契机,是展示我国国家形象的大好机会。  相似文献   

9.
现代国家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体,现代国家建构既是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根据人的理性建构的过程。因此,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现代国家的理想型应是一种能够与社会实现良性互动的国家形态,其特性在于国家权力的相对自主性、国家权威的合法性以及国家能力的有效性。而这三个特性成为现代国家建构的三条路径,成为了现代国家建构均衡性的三个分析维度。  相似文献   

10.
赵鹏 《思想战线》2011,(Z1):42-45
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既是多民族国家内部发展的需要,亦为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理想的现实要求。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视角下,借"民族"的政治性解析多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的辩证关系,阐述"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以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国家自主性是现代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对国家善治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理解国家自主性首先要把国家理解为一个具有自主行动特性的主体,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意志的客体;其次国家自主性不仅是主体的特征,而且受到社会客体力量的制约;再次,国家自主性能否体现出来,还与国家自身的能力有关,弱能力的国家将会受到社会的俘获而无法显示自主性。国家的主体地位、社会力量的制约与国家自身的能力大小,就是我们理解现实中的国家自主性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2.
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归属感的核心,是国家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在国家认同构建过程中,公民的国家认同对国家统一、社会繁荣与稳定有着重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认同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香港青年由于生活地区的特殊性,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交错的复杂性,导致了他们在国家认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分析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状,考察其国家认同错位的历史社会经济原因,探寻构建、增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可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国家相对独立性理论认为,国家来源于社会并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共同决定了国家必然具有相对于社会的独立性;国家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于包括经济上的统治阶级在内的社会一切阶级而言的;国家形式决定了国家相对独立性的程度。一般而言,行政国家比议会至上的国家具有更高程度的独立性。就行政国家而言,不同的国家形式对于行政机关及其官僚所执掌的公共权力的异化倾向的制约程度也不相同,从而使这些不同形式的行政国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独立性。但是,任何国家都不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因为国家终究要受到社会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国家文化安全是当代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之一,但“国家文化安全”只是一个描述国家文化客观存在状态的概念,远远无法包容“文化与国家安全”之间复杂多样的关系;只研究“国家文化安全”也远远无法解释“文化与国家安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无论是在国家安全研究中,还是在社会文化研究中,“文化与国家安全”都是一个比“国家文化安全”内容丰富得多、情况复杂得多的问题。“文化与国家安全”不仅表现在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构成要素,而且还更多地表现在文化与国家安全之间所具有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复杂关系上。  相似文献   

15.
傅才武 《人民论坛》2021,(4):101-103
国家文化战略设计的重要性,源于文化认同型国家的基本属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我国文化认同型国家属性分不开。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认同型国家的力量之基,我国文化认同型的国家属性将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文化建设与国家建设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赋予国家文化战略设计以国家现代化道路设计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近代民族国家产生以来,围绕着国家生存与安全这一问题,逐步形成了以民族国家为主体,以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为主要内容,以确保国家生存为基本目标的传统国家安全观.对于什么是传统国家安全观,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本文从认识和把握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界限、传统国家安全观的两个理论设定、作为理论体系的传统国家安全观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国家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后出现的政治共同体。从此,人人生活在国家中,虽能流动于国家间却不能游离于国家外,由生入其中只能因死出其外。国家权力是以国家名义施加给个人和社会的暴力。在有着阶级对立和阶层区分的国家里,国家权力的实质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权。国家权力一般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配置给相应的国家机构。社会发展历史表明,不管哪种国家权力,它在维护人们利益的同时都带来了不少弊端甚至恶行。因此,自古至今人们对国家权力或统治保持警惕且不断质疑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从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看,积极国家观与消极国家观共同演绎了国家理论进程并交互影响着国家实践发展。积极国家观倡导的个人与国家的和谐、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统一、反对国家中立的价值取向、重视国家能力的积极作用等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对积极国家观的发展与价值进行理性反思,对于现代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尽管在国外的政治学文献中国家治理是一个较少使用的概念,但是国家及其治理却一直是西方政治哲学和比较政治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在政治哲学中,国家治理研究主要表现为对国家观的探讨和总结。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哲学主要形成了统治国家观、伦理国家观和自主国家观三种观点。统治国家观认为国家必须垄断暴力,伦理国家观则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经历了家庭的分化和市民社会的中介之后,  相似文献   

20.
吴旭 《新东方》2013,(6):9-11
"国家自主性"是国家主义学派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存在缺陷,那就是不承认国家的自主性,只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笔者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并不是阶级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并未否定国家能够成为具有自主性的行为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