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生:第三部门与政府治理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共生的理念研究第三部门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为何及如柯构建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共生关系,而共生的基础和机制又是怎样?从而认为,社会转型背景下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共生发展将促进社会治理模式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农村广大地区滋生了若干消极社会情绪,农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对自己与各级党政机关的互动关系以及对整个社会持某种悲观的看法和态度.这种社会情绪严重地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并且开始诱发农村社会的认同危机,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对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和正确处理,通过宣传教育、依法治农、发展经济、革新制度等措施和对策,调控农村社会情绪,使之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高发期。目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是:一是有规模逐年扩大,人数逐渐增多的趋势;二是表现出非理性的情绪,对抗性加剧;三是组织性增强;四是呈现聚集迅速性;五是要求立即解决问题,“择机上访”明显。其成因有:一是在改革改制过程中,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引发群众上访突发事件;二是贫富差距迅速拉大,引发低收入群体的严重不满情绪;三是城镇规划、拆迁,处理不恰当、不合理,引发矛盾;四是由“三乱”引发的矛盾;五是由干部不作为,推诿扯皮让群众不满;六是腐败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4.
风险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代风险,单靠政府部门是无法有效应对的。各种社会组织以其丰富的社会资本在风险治理、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与社会组织建立风险治理机制,利用后者社会资本导入风险治理的各个环节,以实现治理的目标。为此,政府应通过扩大社会组织的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支持等方面培育和利用社会组织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信仰危机的原因主要有:普通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模糊认识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是社会信仰危机形成的思想根源;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信仰危机产生的实质性根源;广大群众对以往理想主义畸型发展的逆反心理和当前社会丑恶现象的痛恨是社会信仰危机形成的心理根源;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误和挫折是社会信仰危机的直接原因;转型期我国面临三种文明的冲击是信仰危机产生的世界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是克服信仰危机、重建信仰的根本;提高国民素质,用科学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是保证.  相似文献   

6.
宝女 《当代工人》2011,(14):6-7
【编辑留言】对全社会各阶层和谐共生这一理念。很多人不是从正面去解读和实践。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将共生演变为本阶层、本部门和个人同利益相干者的私利交换。全然不顾其他阶层的基本生存。  相似文献   

7.
社会风险治理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如何化解和防范风险,提升社会风险治理能力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要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关于风险的论述和观点,为社会风险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治理难度,社会风险治理面临着理念困境、认同困境、结构困境、责任困境、制度困境等一系列治理困境,政府应当更新风险治理理念,完善风险治理机制、整合风险治理资源、丰富风险治理工具、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提高社会风险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风险社会的背景下,由于我国正在进行着“尺缩钟慢”式的时空高度压缩的双重社会转型,因而使我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风险———转型风险,它必然导致社会问题的“井喷”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我们必须实施能够应对转型风险的积极的社会政策,构建起应对转型风险的社会“安全网”。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的改革正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社会风险因素异常复杂,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严峻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提升风险治理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但目前我国的风险治理机制尚不完善,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坚持防范为主、防治结合的风险治理思路,坚持宏观建构微观治理结合的基本原则,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风险治理体系,形成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的风险治理系统,增强风险治理的实效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风险社会中政府管理的转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婧 《新视野》2004,(3):42-4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突发事件的日益增多,当代社会逐渐进入一个风险社会。西方学者在反思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下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本文把政府管理放在了风险社会的语境中加以考察,探讨了政府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应该实现从传统的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型。政府应树立全过程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全新的风险决策机制,重视风险事件爆发前的预防性管理和事后的反思,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和化解风险,实现政府管理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王建武 《世纪桥》2011,(7):133-137
黑龙江近些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发展却不均衡,当前时期,各种利益群体诉求增加,社会矛盾凸显,面临一定社会风险。黑龙江省社会风险表征是:群体性事件易发多发;失业率反弹,就业形势严峻;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公共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等。黑龙江省产生社会风险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分配不均衡,导致一些社会成员利益受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吸纳就业能力较低;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生态环境遭受巨大压力;社会成熟度不够,导致社会风险产生的概率被放大等。因此,本文提出构建应对社会风险的长效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建立有效的社会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积极的心理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风险性的扩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在正视现代性危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致力于拯救现代性的历史宏任,在理论层面提供了反思现代性的新视角。中国风险社会的形成、特征及其对中国公共治理的消解,客观上要求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治理:建构协商型民主政治;建构新的公共政策机制和多元文化网络治理结构;改进官僚制,构建民主、公平、开放的政府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的力量正在将人类带入一个全球风险社会。文章尝试运用风险社会理论来研究我国转型期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风险问题,并基于风险社会理论提出解决我国当前社会风险问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风险意指因人工智能技术的不确定性所诱发的对人类经济结构、社会秩序、伦理道德乃至生存安全等方面的可能性后果。风险技术与技术风险共同型构人工智能的风险议题,致使人工智能呈现出有别于风险社会其他技术风险的客观现实性、主观建构性、技术非人化特征。风险技术是人工智能风险的生成因子,源于技术理性的认知局限、人类主体的主观利益、类人自主的它者欲望等技术性缺陷。技术风险则是风险技术的后果显影,指涉人工智能风险表层波及面的广博性以及深层次的工具性与价值性两种动态风险情形。当信息技术甚嚣尘上,人工智能高歌猛进时,不断升级的风险技术难题将加剧技术风险的严峻境遇,最终引致人类陷入技术化泥潭。化解人工智能附加于人类的技术化生存危机,需要立足技术迭代与人类理性的双重考虑,更新人文治理理念、构建协同治理机制、优化多样治理工具等途径不失为规避人工智能风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李永超 《学习论坛》2006,22(3):71-7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项新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是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而提出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社会安全运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风险加剧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防范、治理社会风险,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良性运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魏涛 《理论研究》2010,(5):28-31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致使城市容纳能力后天发育相对不足,从而为城市社会风险的产生、积聚埋下祸根,对城市的整体安全形成较为严重的潜在威胁。对于城市社会风险的治理与防范,需建立起双向沟通的互动合作风险治理模式,在政府、企业、社区、非营利组织之间构筑起共同治理风险的整体性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化的自系统,是各类技术的集成应用,多源异构网络、数据飞速流动以及设备频繁交互等使得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相关风险集中性地体现在支撑环境、技术异化、信息安全以及道德伦理等多个层面,且日益表现出风险发生的高度不确定性、风险演化的动态流溢性以及风险内容的交叠耦合性等诸多特征。面对如此复杂化的智慧城市安全风险现状,一方面,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完善现有的技术架构,追求负责任的技术创新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吸收“数字新政”的战略理念,构建竞争性的智慧城市系统,以此维持整个城市的鲁棒性,推动智慧城市更有意义、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9.
人的理智、情感、意志诸精神因素在共生状态中形成、发展精神动力的规律,就是精神动力的共生规律。这是精神动力生成的一条重要规律。理智、情感、意志在共同生成精神动力的过程中,表现出共存共生、互补共生和转化共生等规律性。探索、把握和运用精神动力的共生规律,有助于自觉促成精神动力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开始向更深层次推进,城市社区改革成为了改革的重要方面,而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转型则是城市社区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现行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深入分析,揭示出现行社区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转型的目标是构建多中心社区治理结构,并且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