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绪慧 《法制与社会》2014,(15):170-171
韩国网络实名制作为网络环境下公民个人权利保护的一次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其发展产生发展到失败的过程虽然短暂,但是给予了其他国家特别是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非常重要的经验。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倡导下,个人信息保护理所应当以法治为基石,以隐私权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理基础,而网络实名制不应该成为时代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2011年岁末,大规模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突发,个人隐私遭窃,网络安全问题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很多网民发出呼声,互联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让人感到不安全:  相似文献   

3.
李姝卉 《法学》2024,(3):17-31
数字技术在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服务能力及效率提升的同时,使自然人隐私权面临以保障安全和发展经济为名的潜在威胁、数字伦理缺失等多重消解风险。当下中国形成了以《数据安全法》保障数据安全、以《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以《民法典》保护自然人隐私权的立法模式。但在数字时代,上述立法模式存在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界定不明、缺少流动场景下对隐私权社会属性的重视、隐私权法律救济和责任规制缺失、国内外的隐私权保护立法衔接不足等问题。在数字时代,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立法的完善,应从法理和适用规则上界分隐私和个人信息,依群体分类保护隐私权,完善私密信息的法律救济规则,健全对重点场景和行业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数字贸易与隐私权保护国际规则,强化自然人对数字社会治理的参与等。  相似文献   

4.
舆论认为该条款规定赋予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删帖"权,但没有明确"错误删除"后的补救措施和滥用"删帖"权时应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个人信息的收集与利用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在个人信息的保护中出现了一些纰漏,如个人信息被外泄,未经权利主体同意用于商业运作,利用个人信息进行欺诈等等,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而目前我国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是将其归于名誉权之下给予保护的,是一种间接保护,而个人信息被用于上述目的,是基于其财产属性的显现,传统的单一的人格权的保护方式已不能够完全地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因此有必要从民法上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6.
7.
伴随大数据、物联网、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一个“万物互联、人人在线、事事算法”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本质,人工智能越智能就越依赖数据的喂养和算法的支持,由此引发严重的隐私危机。一方面,人工智能极大地增强了隐私入侵的能力,带来了更多的隐私获取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侵害隐私的行为极具迷惑性,造成的损害后果更加严重。对此,传统隐私保护法律框架显得捉襟见肘,既无法有效保护人们的隐私,也难以充分发挥个人信息的利用价值,而欧盟最新的《一般数据保护法》则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提出的新挑战,我国应当完善隐私保护的法律体系,重视隐私保护的技术路径,探索隐私保护的市场机制,确立隐私保护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8.
9.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们当前正处于大数据时代,用户的个人信息有了更多的获取渠道,被收集的个人信息被组成ー个智能数据库,经过深度地整合分析,这些信息被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与此同时一些法律风险也迎面而来.随着应用软件的信息采集范围与个人信息隐私安全的边界不断产生冲突,如何协调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成为一...  相似文献   

10.
朱政 《江淮法治》2022,(1):52-53
近日,一篇《成都疫情1号病例李某的求救》的文章在网络盛传,作者疑似李某本人从一个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角度,讲述了他在流调信息披露出来后,在网上被谩骂攻击,甚至被造谣中伤的遭遇.  相似文献   

11.
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是互联网时代社会中出现的一个新型法律问题。本文分析了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并探讨了对其进行法律保护的合法性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其进行债权和物权性保护的双重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人肉搜索”引起了诸多问题,它的泛滥折射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欠缺及公共领域信息公开的滞后.推进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来规制人肉搜索、促进公共领域的信息公开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自发现有孕产妇信息批量被泄露之后,深圳市有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小组正全力以赴追查“泄密光盘”事件。 在今年春节前后,社会上出现了不法分子将预产期在今年3月至8月、共计4万多条的孕产妇信息制成“泄密光盘”销售,每条信息0.3元,一张光盘一口价销售竞达1.2万元。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2月18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对全国首例网络虚拟财产案件做出一审判决,被告在游戏中恢复原告丢失的虚拟装备。自此,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问题成为法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认为,网络虚拟财产应由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等进行规范,并达到法律制度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信息安全已上升到直接影响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有序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地位,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石。最近在网络上流行的一个问题是:在炎炎夏日,如果Wi-Fi和空调只能二选一的话,你会选择哪个?让人跌破眼镜的是,不少人选择了"泡在浴缸里用Wi-Fi",可见网络对于现代人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6.
购房之后装修骚扰电话不断、购车之后保险公司随之提供"贴心"服务、生完孩子之后立马被各种母婴服务机构盯上……现实生活中,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骚扰已经司空见惯,大多数民众都感受过"被泄露"的困扰。近来,个人信息更是大面积泄露。2011年年底,包括天涯社区等数家知名网站的用户信息外泄,在网上曝光的用户信息条数过亿,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波及面最广、规模最大、危害最深的泄密事件",而去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隐私作为隐私权范畴之一,“溢出”传统“私域”而向“公域”延伸.这种延伸使传统的私法保护模式陷入困境,同时也意味着公法介入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隐私成为发展之必然.公民个人信息隐私横跨“公私”两大领域的这种“复合性”事实,使公私法“整合”保护模式成为“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隐私法律保护发展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人注册信息的频繁泄露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近年来当事人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在经济、精神和名誉等方面蒙受损失的案件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政府开始成为收集和利用公民信息的最大主体,公民隐私权遭到公权侵犯的风险随之加大,因此隐私权的公法保护模式逐步呈现和凸显。隐私权公法保护的本质,是要求国家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隐私利益之间作出必要衡平。这种衡平需要从隐私权的效力位阶层级、公民隐私信息的价值指向以及公民的身份等三个维度来具体展开,因为这三个维度共同决定了个人隐私利益在何种程度上应当退让于社会公共利益。在区分和考量上述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设置绝对公法保护模式、严格公法保护模式、一般公法保护模式和弱公法保护模式等四种不同模式来展开对公民隐私权的公法保护。  相似文献   

20.
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新型事物,其在理论、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实践中有关网络虚拟财产纠纷也呈上升趋势。本文从涉及网络虚拟财产的典型案例出发,探讨了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剖析了网络虚拟财产的各种理论,分析了网络虚拟财产的债权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网络虚拟财产制度安排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