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是公民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没有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和积极守法精神的法律意识,法律便无从实现其功能。公民的法律意识在实践中表现为自觉守法和权利主张精神。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并未形成普遍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原因有三:传统理论取向与法律价值相背离;极端的权力意识;公民观念的错位。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关系到公民的知法、守法、用法,也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受传统儒家文化、欠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不强。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重视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优化政府部门工作作风,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以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为法治国家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公民法律意识是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通过强化政治制度的法治基础,发展和扩大基层民主自治,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等,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4.
继续培育和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我国民主法治的一项长期任务。在一个法治社会,公民都应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甚至把法律作为一种生活的需要和信仰。因此,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和执行而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5.
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完成这项工程,必须有长期建设的思想准备。在改革的年代,加快这项工程的建设,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之一是: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否则,先进的法律制度也起不到人们期待的作用。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略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与依法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党的十五大从跨世纪的战略高度,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针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强调了民主法制建设在整个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要使依法治国的方针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并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7.
在依法治国方略下,公民法律意识对法治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日益凸现。法治现代化的核心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树立,人的法治观念的现代化是法治现代化赖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了马克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的法律意识不仅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应有之义,也理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贪心基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法制和文化等方面的转变,促进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正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变,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正在形成。然而,传统法律观念的影响和司法执法的不公正、守法成本较高、“执行难”等现象的存在,阻碍着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性转变。当代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变化的途径也因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的不同而显现出一定的差异和不平衡。  相似文献   

10.
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基础,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过程受主体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提高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必须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多管齐下,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才能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有待提高 ,影响法律意识的因素有法律文化传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法律的实际运行情况等方面。因此要想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必须要从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制定良法、公众司法、加强法律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切实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推动节约型社会的进一步完善。本文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银川市不同行业的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银川公民在环境意识的“知”上的水平较高,但在环境法律意识的“行”上的水平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形成环保问题上过渡依赖政府,公民的环境法律意识谈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在经历着剧烈的社会转型,处在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仅需要个体道德品质的提升,更需要公民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公民意识及其教育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经验,而是应该在批判的基础上借鉴和吸...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治国方略,它必须以公民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为基础。法律意识是确保立法者制定良法的前提,对执法活动起决定作用和决定守法层次。受到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和公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公民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抓紧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法治的实现需要以法律规范为载体的制度化要素,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公民从思想意识上普遍接受和信仰法律,并且外化为一种理性化的行为方式,即依法办事。公民的法律意识在实现良好和谐的法律秩序、法制社会目标和理想中起到思想基础和内在支撑的关键作用。公民法律意识受到市场经济、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和法律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可以从改善法律环境入手,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机制,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观察社会主义需要考虑两种情形:一是经典的社会主义,其语境是后市场经济;二是实践的社会主义,其语境是市场经济。生产力不发达、公有制不充分、人的发展双重依赖、制度细节不完善,构成了市场经济语境约束实践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型与国家系统合法性基础转换,挑战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能否有效应对,关键在于市场人与公民授权的基本要素能否有效构架,核心在于市场与民主的基础框架能否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7.
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对于这个问题现在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公民意识“就是国家主人翁感,就是对于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种觉醒的心理状态。”有的人认为:公民意识是“法律上的自主人格。”也有人认为:“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的法定地位的一种感觉、认识和态度。”还有  相似文献   

18.
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既需要适宜的社会条件与氛围,也需要制度的合理建构及其有效运作。坚持“法律至上”原则,实现良法之治、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基本民主制度,既是塑造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网络的发展对社会法治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法律意识有如下价值:有助于形成网络社会的自治秩序;有利于网络法律制度的建设;为网络环境下的法治建设提供思想条件。我们应该加强网络环境下法律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当前 ,影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因素有法律文化传统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法律的实际运行情况等方面。由于法律意识无论对立法、执法还是守法都有重要价值 ,所以必须针对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有待提高的现状 ,采取措施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推进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