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鲍晓娜 《学理论》2009,(27):172-173
“三农”问题目前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众多,本文着重从提高农民的素质、扩大农民的政治权利及农民的组织化问题等方面,具体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 ,从“三农”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达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经验的高度 ,坚持“六个必须” ,解决好四川的“三农”问题。进一步加大力度 ,探索农民增收途径 ,跳出“三农”问题思考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 ,从而明确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农民的根本出路是逐步转化为非农民 ,农村的根本出路是逐步实现城镇化  相似文献   

3.
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姜帆 《学理论》2008,(14):30-32
进入新世纪,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和“三农”的新老问题,党中央实事求是地定位我国“三农”的弱势地位,确立了城乡统筹的发展道路。从多方面制定了新的农业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在理论认识表客观实践中,切实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以往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努力把握新形势下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发展的规律性,创新发展了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充分吸收国外发达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经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中国的根本问题。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认识“三农”问题;乡村政治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改变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坚定不移地减轻农民负担;适应农民增收需要,实施更加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农民收入新增长点;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6.
师廷旺 《民主》2004,(4):15-17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上上下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措施,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建设,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搞好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等等。应该说,这些措施都很重要,都必不可少。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数量多、素质低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前提是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生存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从全局出发,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推进农村改革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和发展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农村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必须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的关系;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三农”问题,进行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农民人权事业发展;必须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相似文献   

8.
殷勤 《行政论坛》2005,(1):84-86
“三农”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因在现行乡村治理体制下农民缺乏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平等权、自由权及社会经济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发展乡村自治能够实现农民的“自我管理权”,扩大农民的权力,实现农民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因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乡村自治的理论和实践及乡村治理的现状都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蔡永飞 《团结》2004,(4):18-23
据《人民日报》2004年7月7日北京报道,此间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在随后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也强调了这一提法。实际上,最近一些年来,“三农”问题早已经是关心中国建设发展的人们“重中之重”的话题了,许多人言必称“三农”,有人开玩笑地说,似乎所有的人都在谈“三农”,除了农民以外。那么,究竟什么是“三农”问题,中国为什么有“三农”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三农问题呢?一、“三农”问题的由来中国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农民居住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了…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面奔小康进程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导向,有效发挥政府的组织管理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关乎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一、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基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业一些不容忽视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主要表现为农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弱等,而这些都是“三农”问题中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是一句空话。由此就三者的关系而言,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基础,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是变革农业经营模式,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  相似文献   

12.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而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已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前提 ,应尽快实施“三化”联动战略 ,打破城乡分割体制 ,最终实现互补互助、协调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团结》2004,(4):24-25
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林毅夫说,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大量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主要因素。作为处理国家事务的主要机构,政府的运行和发展无疑也受其影响。政府做出正确的反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5.
孟继民 《学理论》2008,(14):23-25
对农村土地产权实行“国有民用”的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国有”就是把所谓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与城镇土地一样的国家所有.“民用”就是归农民和其他民事主体长期使用。通过修改相关法律和建立土地流转、农民转移和城乡互动的良性机制,是实现土地“国有民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60年农业发展有其辉煌,亦有挫折。回顾建国以来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解决好农业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耿庆彪 《理论导刊》2006,3(10):73-75
“三农”问题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邓小平同志的“三农”理论具有三大战略基点,即高瞻远瞩的全局性、与时俱进的创造性、除根治本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关系到我国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 ,要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关键在农村 ,重点在解决“三农”的问题上。文章对该问题作了宏观上的探讨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晓亮 《理论视野》2004,(3):15-17
我已经写过一篇《从战略高度看“三农”问题》的文章(见《经济问题》2001年第8期)但是,仍感到有些思路讲得不够明确,因此再写一篇。 一、“三农”问题的战略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来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根本性问题、任重道远的问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考虑和办法。 从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讲,“三农”问题核心是要解决我国城乡经济从二元结构到一元结构的转化问题,真正实现国民经济整体上的工业化历史任务,使“三农”问题纳入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有新的思路、改革开放的思路、市场经济的思路,而不是计划经济的思路。计划经济的思路解决不了  相似文献   

20.
谭向勇  张正河 《瞭望》2016,(36):28-30
县域发展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城镇化和土地经营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