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球多元文化建构中,边缘文化作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呈现出民族性与整合性的特质.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全球化与边缘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冲突与对话兼容、多元与一元共存、扬弃与创新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岩 《八桂侨刊》2016,(4):77-78
正2016年7月23日,由马来西亚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和中国广西民族大学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民社学院、东盟学院和东语学院协办,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婆罗洲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成功召开,并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即通过深入探讨多元视野下的  相似文献   

3.
曹晋  曹茂 《思想战线》2005,31(1):102-105
在西部藏民心目中,"香格里拉"是指一种原创理想的生活境界.香格里拉的信仰作为当地藏民的文化资源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但从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西部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理念与全球化浪潮两相结合,香格里拉已成为全球文化旅游者消费的商品,香格里拉从少数民族的一种宗教文化信仰转型为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游客消费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4.
麻国庆先生认为,在社会文化与族群关系上,华南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若对其进行拓展,将政治经济学的视野引入人类学,结合"中心与周边"关系分析,华南研究还具有另一层方法论意义.在此交叉视野下,因为华南具有"中心与周边"共存且共生的特点,一些学术问题域将会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多元"历史过程逐渐被揭开,中国各民族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古代民族研究不能再简单地理解"中华民族共祖"的丰富内涵。通过重读有关古典文献材料、系统梳理新近考古发现、专题探讨语系与族系的关联、汲取中国民族史与西南区域文明史研究新成果等多学科、多视角研究与讨论,把中国西南古代历史归结为"氐羌、百越、百濮""外来族群迁入结果"的叙事体系,已然无法立足。"三大族系说"是在20世纪中期"民族国家建构"运动中,处于"无献无征、考古无证"情境下产生的学术假说,已经证明是错误的。当前不少历史叙述,面对学术界的新发现、新成果,却不加甄别地沿用旧说,造成西南古代民族历史叙述上的混乱,必须将以修正。中国西南古代民族研究,要立足本土文化脉络与地方传统的梳理,摒弃"外来"思维,实现从"外来叙事"到"本土陈述"的回归。把材料还原到当地民族与文化大背景之中,才能正确地理解古代西南民族与区域历史和地方文化的关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历史进程。对"三大族系说"在内的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史上习以为常的"外来说"叙事传统,包括各种"大迁徙""大传播""大叙事"等"典范历史"与"民族常识"的反思与再出发,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历史发展基本逻辑的认识,推动学术创新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许斌  胡鸿保 《思想战线》2005,31(3):42-45
人类学视野下的村落研究所引起的争议,促使人类学者不断地反省和思考人类学田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回访"与"超越"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也是对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有益省思."回访"不仅仅是延伸了先驱者作品的学术生命和意义,更重要的是对过程中的社区进行新知识基础上的再诠释.而"超越"所展现的学术意义则不仅仅在于努力赋予人类学视野下村落研究的合法性,还在于在超越中使其得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松州》2016,(3)
正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刊发的学报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孙国军教授撰写的《契丹历史文化研究的现状与未来》一文,分别入选2016年11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栏目和2016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学术述评"栏目。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契丹历史文化研究的现状,从研究队伍的壮大和学术活动的繁荣、视野的开阔和内容的创新、资料上的突破和方法上的多元、契丹文化应用开发研究方兴  相似文献   

8.
基于交往理性和实践哲学,英国宪政秩序的认知基础是内生的、实践的、进化的经验主义和主体性哲学的多维协同思维模式,是一种对话法哲学视野下的交往理性,是一种体现了宽容妥协开放自由精神的、超越个体意识和理性界限的多元理性.  相似文献   

9.
李光泽 《求索》2012,(1):198-200
重写纵观《源氏物语》主题思想研究的历史,不难发现,其学术方法经历了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演变。实践证明,时代精神、意识形态、外来理论在该领域的研究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要切实推进我国的《源氏物语》研究整体水平,就必须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有所了解。我们应该开拓视野,破除陈旧观念,及时了解学界研究的新成果,这是推进研究向前发展的新契机。20世纪的"源学"研究,其最大的功绩,研究应该融入到了全球文化视野之下,在多元文化视野下《源氏物语》,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摆脱单一的线性思维和浅表层的批评模式,从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以比较文学的方法,将《源氏物语》和中国文学、文化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将成为《源氏物语》研究之新动向。  相似文献   

10.
谭佳 《思想战线》2005,31(5):123-126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备受研究讨论的现象,典型地体现出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追求自身文化身份认同和生存利益的"忧患意识",也从侧面深刻反映了跨文明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和深刻性.为避免陷入到由全球化所引发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而导致的"虚拟对抗"的"文明冲突"陷阱中,在文化思想界有必要进行跨文明研究与对话,而中国的比较文学界有能力、更有责任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时代必然带来文学和文化的“同质化”和“异质化”之间的对立和互动.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边缘群体往往由于受制于西方主流群体的霸权意识而处于被动的境地,文化身份也在思想偏见的作用下被“妖魔化”,逐渐失去本土特色.文学伦理批评在伦理层面促进精神互通性来实现文化的交互性,为边缘群体身份的重新认同和建构指明“去妖魔化”的路径,并将文学研究推向一种对人文精神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2.
从儒家视角解读武德之“仁”、“义”、“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延 《人民论坛》2012,(11):162-164
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武德是武文化的价值内涵,是在儒家思想框架背景下的一种伦理体现。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的视野框架,以武德中的"仁"、"义"、"信"作为基本的论述支点,探讨中国儒家文化体系中武德的要义;提出要吸取精华,摒弃糟粕,用辩证的方法重构新时期的武德模式。  相似文献   

13.
张丽  高鸣 《理论月刊》2008,1(2):151-153
全球化使不同文化被放置在同一个平台上,极大地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人类文化形成了明显的统一性,与此同时.全球文化的交流融通又呈现出一种异质多样的开放性状态,全球化进程也使文化的差异性得以凸显出来.社会文化出现了多样性、流变性,文化"冲突"郑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将是未来人类文化的理想格局和我们的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促进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以及促进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国际化,成一农研究员与《地图学史》项目的负责人马修•H.埃德尼教授进行了一次对话。首先,埃德尼教授对《地图学史》前3册的学术价值进行了评价,认为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这套丛书通过强调古地图的研究应当注重地图绘制的文化、社会等背景,拓展了地图学史研究的领域。然后,成一农研究员简要介绍了中国地图学史近20年来的发展以及研究方向的转向。作为回应,埃德尼教授认为,中国地图学史需要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同时强调,中国学者今后只有通过将地图学史的研究融入人文研究,融入其对人类意义的研究,且关注对更为宏观问题的思考,才能真正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15.
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是内在学理与社会时势变迁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之表现及结果。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筑进程中,西方异质文化的介入,催化了中国学术思维与视野的变革,边疆研究的范式也渐有变迁。古代中国的夷夏观念,长期是史家考察边疆问题的范式思维,在此视野之下,边疆研究处于"边缘"状态。随着近代民族国家构筑进程的深化,边疆研究范式渐有更张,逐步冲破传统夷夏观之束缚,渐有从"边缘"学科走向独立学科之趋向,并呈现出以边疆为本位或"中心"来考察问题的思维模式;而在民族国家视域之下,边疆研究具有巩固疆域的经世之用,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亦非一致。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不同视野下的夜郎以及赫章对夜郎研究及夜郎文化开发利用中的价值作了论述,认为夜郎的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是可以兼容的.在不同的视野下和不同的领域中,夜郎都应成为贵州一个有竞争力的品牌.  相似文献   

17.
洪颖 《思想战线》2006,32(6):15-23
国外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滥觞期大致可上溯到19世纪中后期,与作为其主体学科的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联系密切。西方学者在人类学视野、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艺术研究按照其立场取向的不同可归纳为艺术审美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的3种类型,呈现出审美艺术还原和社会文化还原的学术旨归。其研究对象范围的确定及立场取向的变迁表征了一种自觉趋近于社会思潮背景及现实生活的学术姿态,并客观地对国外学界在该领域基本限于个案阐论而较少学科理论建树的总体研究状况负责。  相似文献   

18.
西学的引进与东方本土文化的融合呈现出一个多元文化重叠的复杂文化系统。东西各异的文化体系在不断的碰撞、认同、包容和繁衍的过程中经历了"变迁"与"重建"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相互影响,彼此互动,在几千年的过程中形成了在"变迁"中进行"重建"和在"重建"中不断"变迁"的局面,最终演变成了当下滋生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的独特的西学学术话语体系。本文首先深入讨论西学引进过程中的传承与演变;其次,论述西学在中国本土发展的传播与影响;最后,通过梳理西方学术的脉络,透视出中西学术彼此借鉴和互补的多元与共存的状态。总结出由这三个维度的视角下构成的西学东渐的变迁与重建。  相似文献   

19.
自从费孝通先生提出我国各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这一概念曾进行过多次激烈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个政洛性的概念.而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观念形态的概念.本文作者凭借这一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并结合我国民族过程的悠久历史证明无论是"多元"还是"一体"都是针对民族文化而言的概念.中华民族是经过长期历史过程形成的跨文化共享的多民族聚合体,这样的聚合体是并存多元文化长期互动后必然呈现的文化辐合现象.因此,"多元一体"概念的提出是民族学族际关系理论延伸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以降,研究中国的人类学作品始终在人类学与中国研究这两个不同的领域内摇摆,并具体聚焦于对华南社会的研究,但是在研究华南社区的过程中,人类学家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社区的对中国的普遍性的理解.正是基于此种逻辑,华南的区域社会文化影响并塑造出一种相对类型化的关于中国的视野与模式,这在讨论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中国乡村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至少在美国学者的相关作品里,"作为方法的华南"这一概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