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革命母亲,出现了一个了不起的革命家庭,这个家庭出了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四位了不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这四位革命家所从事的早期革命活动,都联系着一个伟大女性的名字——葛健豪. 葛健豪(1865-1943),原名兰英,湖南双峰县荷叶桂林堂人.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蔡和森、中华全国妇联主席蔡畅的母亲.她年近半百还带着儿孙三代人进省城求学,后又偕子女远涉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是16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年龄最大的“老同学”,被当时舆论界誉为二十世纪“惊人的妇人”.她曾在湘乡和长沙两度创办女子职业学校,堪称湖南早期的女子教育家.她善于教育子女,并积极支持子女从事革命,自己亦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革命活动,人们称她为“女中豪杰”、“革命的母亲”.  相似文献   

2.
她是湖北武汉市的一个普通下岗女工。她叫吴章鸿。她是一个不幸的女人,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成了一个离异的单身母亲。因为她没有大学文凭,原本在科研单位的她,因单位改制,她一下子便失去了工作,成了一个“自由人”。她不仅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还用顽强和智慧把儿子吴纯培养成才。  相似文献   

3.
5月10日是母亲节,紧接着,6月1日就是儿童节.两个节挨得这么近,本来应该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人间大爱,但一则网络视频却把人间大爱击得粉粉碎——5月24日,大连的街头一个女儿当街暴打自己的母亲,在路人愤怒地制止她“你不能打你的亲妈!”后,她的回答是:“我就打,我要她死!”“我就伤天害理!我乐意!”  相似文献   

4.
热线综述     
《南风窗》1996,(8)
城市故事热线五月,母亲节;六月,父亲节……从来不重视西洋节日的父亲母亲们忽然兴奋起来,一件件节日的服装在箱底下翻了出来,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出喜悦,那一个星期天早晨,茶楼酒肆座无虚席,到处都是一家大小喜气洋洋的笑声。一位母亲打电话告诉“城市故事热线”的编辑,说她那从来不懂事的儿子竟然在母亲节的当日放了一张贺卡在母亲的床头,母亲说她的儿子终于长大了,母亲说她什么也不再需要,儿子的爱便是最最珍贵的礼物。在电话里,这位母亲要“城市故事热线”帮她代表所有的母亲,谢谢那位发明了“母亲节”的人。也有一名学生写信给我们,他说他无法在父亲节的当日向父亲说一声节日快乐,因为为了他们几兄弟的学费,年近半百的父亲远去了南国打工。看完他的信,编辑的泪已滴在纸上,我们在这里,代表无数个儿女,向我们最亲爱的爸爸妈妈,送上一句迟到的祝福:节日快乐!  相似文献   

5.
老愚 《法制博览》2011,(2):61-61
李南央的母亲至死也不谅解这个已经改变了的世界,不向自己伤害过的亲人低下骄傲的头颅。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一个真正的“殉革命”者。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1998,(2)
前不久,一个女孩打电话来“城市故事”,诉说心中的苦闷。她说她已经20多岁,也大专毕业了,但是父母却不让她出去工作,而让她在家照顾有病的弟弟。女孩很苦恼,她想出去工作,但母亲说:“现在家里养不起你吗?没饭给你吃吗?”也许母亲是出于对女儿的关心,然而我还是支持女儿的想法。一个人不能因为有人养、有饭吃便放弃工作的权利。女孩说她父母是做生意的,家中环境不错,她不工作也可以衣食无忧,而我还是想对那做父母的说:“可不可以请个保姆来照顾儿子,给女儿一个工作和自立的机会呢?”在我心中,每个人都有她的价值,不仅仅是人生价值,还有社会价值。一个人从学校出来,应当走向社会,寻求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我们的另一个叫晓情的读者,便十分认同这种观点。不仅仅是对儿女,就是对家中的保姆,她也支持她读书上进,而最后,她家中的保姆考上了大学。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好好看看晓情的信,能设身处地为女儿的未来和前途着想,给她一方自由的天地。  相似文献   

7.
相爱简单,女硕士浪漫邂逅“洋绅士”1993年7月出身的金樱,在重庆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金诚是一家设计院的髙级工程师、母亲在北碚一家医院做护士。还有一个大她3岁的姐姐金环,在一所小学教书。她是家里的幺女,同时也是聪明漂亮,性格开朗的乖乖女。  相似文献   

8.
<正>春回京华,草长莺飞。你我的身边,有无数个“她”。在这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三月,我们迎三八,话巾帼,致敬“她”。“她”是同事,在工作中满怀激情、干劲满满;“她”是朋友,在生活中细嗅蔷薇、春风拂面;“她”是母亲,在生活亦或是工作中,带给身边的人温暖与希望;“她”还是乡村振兴一线的驻村干部,为事业默默奉献负重前行……“她”们书写了精彩的篇章,充分展现出新时代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9.
叶倾城 《法制博览》2011,(14):55-55
去看望新做母亲的女友,她向我展示一墙的霓裳艳影,全是梦幻的公主裙、公主鞋、公主发圈。我啼笑皆非,女友说:“女儿要富养,我可不能将来让一个穷小子,用根棒棒糖就把她给骗走了。”我实在不忍扫她的兴,终于温和地说:“你不怕穷小子两句免费甜言蜜语就把她骗走了,她还自带嫁妆吗?——中国,从来不缺后花园赠金的传说。娶富家女,是许多男人的幻想。”  相似文献   

10.
媒体     
《南风窗》2006,(22)
[看中国]中国式离婚直到去年,陈虹还认为离婚是一个美式概念,远离她在上海的生活。后来她发现丈夫趁她不在的时候多次拨打一个神秘的号码。42岁的她表示,“我想离婚。这是我的人生希望再现的唯一办法。”在不是很遥远的过去,中国人做出如此的冲动行为是罕见的,终结婚姻在中国长  相似文献   

11.
现在社会复杂了,学生中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的多了,教育帮助指导这些学生是一件很苦、很细致的工作。我最重要的感受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或行为偏差,一定要“双管”齐下,帮学生还要帮家长。有一个女学生,生活在一个干部家庭,父母望女成凤,要求她考试一定要考前几名,电视也不许看,还出了三万元,让她读基金会中学,学习难度增大,仍一个劲地要女儿考班级前几名。女儿心理压力太大,实在受不了,发展到与父母感情淡薄,甚至对立,不愿与父母讲一句话。对母亲只是一个“喂”,不愿叫“妈妈”。有一次吃饭时,她在小房间睡觉,父亲去叫她…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2月3日,对于湖北省黄冈市一个叫孙春燕女子,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她终于放下了盘踞在心头6年的仇恨,把曾经霸占她丈夫的亲生母亲,接到自己家里,履行一个女儿赡养母亲的义务。  相似文献   

13.
王改兰是中铁二十二局集团二公司副总经理邬梦宇的妻子,也在该公司下属的一个分公司工作.她不但自身工作出色,还是一个称职的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 她说:“我和千万个工程人家属一样,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 无悔担当成就好妻子 王改兰的丈夫邬梦宇常年工作在施工生产一线,家里的大事小情就全部落在了王改兰的肩上.  相似文献   

14.
恐怖商场     
倪匡 《法制博览》2010,(14):38-38
母亲一天比一天老了,走路已经显出老态。她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匆匆回去看一下她,又匆匆离去。那年我去外地出差,去了好长时间。我回来时母亲高兴极了,她不知拿什么给我吃好,又忙着给我炒菜。“喝酒吗?”母亲问我。我说喝,  相似文献   

15.
艾君 《工会博览》2022,(20):37-40
<正>“她老人家上了年纪,又是伏天,身体常常有毛病,怎么能够来?”这是著名作家丁玲在长篇自传体小说《母亲》里一句话儿。记得作家周立波在散文《夏天的晚上》也曾叙述说:“我想起了我们乡下……伏天冰凉的清澈的山泉。”这些叙述都提到了“伏天”,可见,“伏天儿”在我国气象变化中是一个让人煎熬的时节。  相似文献   

16.
7月21日,早晨8点钟左右。广州人的上班高峰期。 黄华路中段,一座公厕前站着一名中年妇女以及她的两个小孩。大概是其中的小女孩想要方便,那个中年妇女对她说:“就拉在这儿。”她指指公厕前马路边的一块空地。小女孩蹲了下去,几秒钟后又站了起来,说:“我拉不出。”或许是本能上的羞耻感让她没法在大庭广众之下随地方便。那个母亲不耐烦地瞪着眼睛:“快点拉!”  相似文献   

17.
孩子,往往是母亲的全部希望.在生活中,无论孩子遭遇何等磨难,母亲都会呵护备至,用全部心血,点亮孩子生命中的那盏灯.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如今退休的梁爱云曾是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厅长.自1986年任法官以来,她曾先后获得北京市先进女法官、北京铁路局“三八”红旗手、“十佳女职工岗位标兵”和北京市法院“十佳法官”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8.
6岁那年,她看到周围的小伙伴都背着花花绿绿的书包上学,而自己只能背姐姐留下的那个破帆布包,心里很失望,便央求母亲也给她缝一个新书包。见母亲点头答应,她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傍晚,她看见母亲从外面抱回一大堆碎布,连晚饭也没顾上吃,就坐到缝纫机前,直到她上床睡觉,仍看到母亲在那里低头忙碌。第二天.一个花书包递到了她手中。  相似文献   

19.
马进 《工会博览》2008,(6):26-28
辽宁省锦州市下岗女工刘玉兰在女儿即将高考时意外住进医院,为了不影响女儿备考,她与丈夫一起编织了一个外出“包工赚钱”的善意谎言。当女儿柏彦玲读到大二的时候,刘玉兰又因尿毒症病危,得到消息的柏彦玲毅然休学一年回家照料母亲。而当柏彦玲返校读到大三时,一场红斑狼疮的病症却忽然降临到了她身上,此时母亲坚决地卖掉了房子,并拖着病重的身体四处奔走。  相似文献   

20.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