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是民间信仰最为兴盛发达的地方,引导民间信仰与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成为当前客观存在的一大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首先需要明晰民间信仰存在哪些与当前社会相适应、不相适应的因素,适应性问题上分清实质与形式,正确看待福建民间信仰与当前社会相适应这一问题,然后积极引导福建民间信仰与当前社会相适应,使其发挥积极功能,减少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公信仰在中国源远流长,从民间传颂的英雄人物到全知全能的神明,关公信仰在内涵上不断演变。关公显圣司法故事集中出现于明代,从而将司法职能赋予这样一个已经具有多重职能的神明,由明入清,司法职能又迅速从关公信仰中消退。从法文化角度解读这一变化,有助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了解明清之际的关公信仰,同时也能借由文化层面的更迭更好地透视法律及其运行状况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榕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台湾的民间信仰主要是从福建传播过去的,在台湾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源于福州的民间神祗主要有临水夫人、张圣君、王审知、水部尚书、天都元帅、五帝等。榕台民间信仰有许多共同特征。加强两地民间信仰的交流和互动,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齐天大圣信仰在闽北尤为盛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在整个福建民间信仰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闽北建瓯市玉山镇为例,通过田野调查,从实证的角度对当地齐天大圣信仰的源流及特点进行比较系统全面地考察。通过这一典型实例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和总结闽北地区的齐天大圣信仰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对福建民间信仰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城隍信仰是福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平潭县一城坐拥三座城隍庙这一较为奇特的民间信仰现象进行了考察,归纳出平潭城隍信仰的诸多特点,并倡导以平潭、台湾两地共同的城隍信仰为媒介。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6.
"潘公"信仰作为一种俗神崇拜,在福建部分不发达村落中传衍多年,如中国众多民间信仰一样,是乡村民众重要的精神支柱,但在现代化背景下却逐渐走向没落甚至泯灭。本文试图揭示区域性民间信仰走向没落的内在原因,并对重构民众信仰世界重视农村基层宗教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崇信风水,可以说风水是人们除了宗教神明外又大一信仰。古往今来有关于风水的传说更是层出不穷,为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它和风水术的兴起密切相关风水传说属于民间传说中信仰传说的一个类型,它具有民间传说的基本艺术特征:可信性、传奇性、解释性、黏附性。同时它又具有自身特有的艺术特征:信仰心理浓重和赋予性。总之,风水传说具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略论客家村落的神明信仰特征--以闽西武北村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客家村落神明信仰的研究。以往人们偏重于现象的描述与个案的讨论,而对它进行总体分析却较为少见。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福建省武平县北部村落为例,对传统客家村落的神明信仰特征进行总结与归纳。 一、功利性与贿赂性 武北村落一般百姓的神明信仰没有高深的理论作指导,也并未将神明完全看作彼岸世界之物,更没有将神明信仰看作道德复归、灵魂得救的媒介。如 1949年以前的武北寺庙几乎没有得道的高僧,受过戒的和尚就很难得了。民国时期武北桃溪村东林寺的主持才仁和尚远近闻名,周边村落的“打大醮”(放焰口)等盛大…  相似文献   

9.
巫罗俊是闽西客家巫氏的先祖,在巫氏族人祠堂中,他比较罕见地以塑像的形式为后人祀奉;而他带领当地民众开基立业的壮举,更使得其由"祖"而"神",升格为宁化县的土地神。清中叶闽(粤)客家巫氏族人大量移民台湾,他们数典不忘祖,皆铭记巫罗俊为始祖,并慎终追远,直至今日仍坚持定期到宁化巫氏公祠赡拜祖先,表现出血缘关系的承传和延续。在迁台过程中,巫罗俊崇拜在台湾也由"人"升格为"神",演变为王爷信仰这一颇具地方色彩的神明角色,它提醒我们要注意福建民间信仰在台湾自然、人文环境下所产生的调适与衍变,只有正视这种差异性才能更好地为我们论证闽台文化同一性树立科学论说。  相似文献   

10.
福建都城隍庙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其形成的文化影响广泛,闽台城隍信仰文化同根共脉。福建都城隍庙文化所承栽文化功能很有价值,要重视发挥其功能作用,特别要进一步发挥城隍信仰在闽台交流中的作用,加强城对城,民对民的民间交流,为推进闽台文化交流合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土地神信仰是民间信仰中的一种形式。信仰空间的构建是土地神信仰行为的起点,信仰惯习是行为产生的重要驱动力,危机情境是行为产生的催化剂。农村居民的土地神信仰行为对农村居民、民间信仰自身和农村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可以从对民间信仰的监督与引导、完善自身组织、加强基层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构建合理的农村民间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2.
广西边境龙州县的民间信仰,汉族文化色彩鲜明,但是壮族文化依然浓重。外来民间信仰与地方民间信仰界线分明又共存共融,形成了具有国家认同的政治性、崇拜武将的军事性、崇拜财神的经济性及跨境民间信仰传播、多元文化交融的文化性等特点的边境文化。民间信仰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地方信仰与外来信仰共存建构新的文化形态,二者共融又创造了新的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是传统文化精神在民间的一种朴素表达。调查显示,民间信仰依然是我国普通民众最重要的信仰形态,是民间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一环。近来,民间信仰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复兴,但由于多种原因,民间信仰活动中的功利性、世俗性倾向也日益凸显。因此,当前应从建设民间精神家园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民间信仰问题,将其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并找到其与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拓展民间信仰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台民间信仰有着同根同源、密不可分的联系。当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闽台民间信仰受到一些人为的阻隔,交流过程中出现过中断,也有过繁荣时期。闽台民间信仰形成不易,有着其独特的复杂的传统、地理、经济等要素,这些造就了闽台间民间信仰种类丰富、互动频繁,使得闽台民间信仰既具备神秘性和功利性等共性,又具备闽台民间信仰间独特的杂糅性、海洋性、放任性、外向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社会转型时期,民间信仰再度出现繁荣复兴的现象,并表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民间信仰具有"社会安全阀"功能,但庞大的民间信仰群体同时也给社会和谐与稳定带来巨大挑战。由于民间信仰具有自发性、松散性等特征,社会转型使其发展具有更多不确定性。在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信仰出现真空而公民意识却不断提高的转型社会背景下,如何应对与民间信仰相伴随的各种显性问题和潜在威胁,已经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民间信仰组织管理无序、巫术迷信杂糅、滥建村庙、频繁举行大规模祭司活动等问题突出,不仅加重了信众的经济负担,而且对基层社会治理造成不良影响。加强民间信仰管理,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必须在认真总结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民间信仰的群众性和长期性,以加强民间信仰场所管理为重点,将法治建设与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相结合,积极发挥民间信仰的正能量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加强民间信仰管理 引导服务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教工作要按照中央部署,引导民间信仰的健康发展,规范民间信仰的管理,充分挖掘民间信仰中的积极因素,使之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中国古代立法权、司法权的行政化趋势,探究法律对民间信仰的态度.通过考察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缘起和规范作用的一致性,以及二者的形式冲突与实质冲突,论述法律对民间信仰宽容与钳制的两面态度.通过区分民间知识阶层与普通民众的信仰,揭示法律对前者宽猛并用,对后者推崇兼贬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当前伴随着社会转型,我国民间信仰再度出现复苏的现象,并表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民间信仰具有“社会安全阀”功能。但庞大的民间信仰群体同时也给社会和谐与稳定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应对与民间信仰相伴随的各种显性问题和潜在威胁,已经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苍岩山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并非宗教场所,然而,随着民间宗教信仰活动的悄然复兴和迅猛发展,苍岩山已经成为一座具有浓郁民间信仰、宗教信仰色彩的圣山,华北地区广大农民群众每年春天苍岩山庙会期间,均登临此山以寄托各种宗教情感。苍岩山民间宗教信仰活动融佛教、道教、民间信仰、鬼神崇拜乃至红色崇拜于一炉,且香客云集、香火极盛,考察其民间信仰、宗教信仰活动情况,具有独特的标本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