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视印度洋的地缘战略地位及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可知中国的贸易、投资、能源、宗教、领土、领海安全和印度洋息息相关,因此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需要把印度洋纳入国家的安全战略中。  相似文献   

2.
印度洋通道安全对于中国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印度洋通道在安全上,是中国能源和资源运输通畅的充分条件;在政治上,是中国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良好保障;在经济上,是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有力支撑;在外交上,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印度和美国的海洋战略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以及南海岛屿争端的复杂局势,使得中国在维护印度洋通道安全问题上面临着挑战。中国应充分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经略印度洋,构建中国的印度洋战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年来各种地缘因素尤其是海洋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化,印度洋地区已经决定性地处于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前列,但它同时也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问题丛生和危险的区域之一。该地区在资源、人口、经济和环境安全方面的当务之急普遍地汇聚于海洋领域,海洋是沿岸国家和外来大国集体利益和交叉利益的焦点之所在。作为印度洋地区惟一聚焦于海洋安全的泛区域性合作组织,印度洋海军论坛已成为该地区海军和海岸警卫力量共同讨论海洋安全事务并寻找合作性解决方案的平台。然而,作为传统的海洋大国与正在崛起的海洋大国,美国和中国等在该地区有着重大利益的地区外国家均被论坛首倡国和主导国印度有意识地排斥在论坛之外,这与印度可能的地缘战略意图一脉相承:欲变印度洋为"印度之洋"。鉴于中国在印度洋具有重要的海洋利益,着眼未来,中国应当努力争取获得该论坛的常任观察员或正式成员国地位,着力倡导"和谐海洋"的思想,积极而稳妥地推动对于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宏伟构想的认识与实践,追求一种开放、包容、全面的海上安全秩序,在确保自身海上交通生命线尤其是至关紧要的能源进口安全的同时,为印度洋海域、亚洲乃至世界的持久安全、稳定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提出构建中国通向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主要内容和目的,就是建设途经云南,连接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南亚及其周边地区,以航空为先导,陆路为基础骨干,水路为补充,多种运输方式密切衔接,路站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整个区域良性互动,从而推进我国西部对外开放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对国家安全利益的认识 ,具有显著的国家本位主义特征。在概念上 ,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中关系到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基本制度的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等国家生存利益的部分 ,它是国家利益的主要成分和重要基础。在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的安全利益着重体现为 :1、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与国家统一 ;2、基本制度与文化意识形态的保持 ;3、反对民族分离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 ,保障各民族和睦共处 ;4、维护经济安全。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 ,是多元化的 ;既有传统的安全利益 ,同时新型安全利益正在变得越来越突出。从内容看 ,政治安全利益、军事安全利益、经济安全利益是中国在亚太地区安全利益的核心成分。政治安全利益内容广泛 ,包括政治稳定、主权独立、国家统一、民族关系稳定等 ;军事安全利益着重表现为维护领土完整、捍卫祖国统一、防范军事威胁以及军控和防止核扩散 ;经济安全利益涵盖金融安全、稳定的资金来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资源安全特别是能源安全、市场安全、运输线安全、海外投资安全等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安全如若丧失,将深层次动摇一个国家的生活根基,人们的认同基础将会模糊,人心将会涣散,国家凝聚力亦会减弱。因此,我们应在文化强权与文化冲突中不断强化自己的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凸显文化外交的积极载体作用,努力实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迅速改变北极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北极地区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国际地缘政治区域,对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战略利益显著上升,北极升温和海冰融化对中国的生态系统、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和沿海地区安全等具有潜在的不利影响;北极地区将变成一个新的能源和资源产地,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北极航道"的开通将对中国产生深远的战略影响,带来各种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地理环境利大于弊,大国地理颇为优越,但也存在美中不足,需要趋利避害.中华地缘战略思想源远流长,包括合纵连横、远交近攻、以夷制夷、睦邻周边等,对其扬弃可以古为今用.面向未来维护中国的国土安全与地缘利益,应弘扬务实王道,注重统筹兼顾,推进一带一路,谋划大周边战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所处的安全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有清醒认识和客观评估的问题。全面认识国家安全问题、国家安全现状 ,树立综合的安全观 ,要从大国关系、周边环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非传统安全若干方面分析和预测 ,并要有应对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入世后将面临国际竞争的新环境 ,这就需要考虑新形式下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的维护问题。入世符合我国发展的根本利益 ,积极参与竞争才能赢得更大的利益。开放环境下的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与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中的国家经济安全有所不同 ,所以应当适时地制定外向型的、主动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的战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中国迫切需要战略性地改革现行的国家能源管理体制。中国希望通过国际市场的正常商业活动,稳定石油供给,保障能源安全,为自身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中国主张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调保障的国际能源合作。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国际战略,科学规划长远的、符合国情的、可操作的能源-气候-环境产业框架。  相似文献   

12.
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源 《理论前沿》2004,(14):16-17
国家文化安全状况由国家文化力和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共同决定,当前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是抓住四个战略制高点。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的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深入理解文化安全的内涵和实质,科学认识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安全带来的利与弊,是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探索和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科学路径、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商贸出口的重要"桥头堡",缅甸是我国重要的西南邻邦之一。新时期,缅甸的稳定与发展事关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定和主权安全,缅甸的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具有巨大的互补优势,而且缅甸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上对中国起着支持与配合作用。但是由于印度、美国因素的影响以及缅甸国内形势的发展,中国要实现在缅甸的战略利益将面临着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15.
16.
共同威胁与共患意识引发人类对非传统安全的普遍关注。非传统安全的价值实质是共享安全。共享安全不仅是安全指涉对象的扩展与转型,也是非传统安全理念的提升与非传统安全话语的创新。西方非传统安全理论经由传统安全研究与和平研究的延伸与扩展,形成了建构主义、哥本哈根学派、后结构主义、批判安全理论、人的安全研究、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主要流派,其主要价值取向是建构安全。然而,共享安全的关键是如何面对与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异质性冲突,中国的安全观与外交方式的价值类型此有着重大的意义与贡献。中国以保合太和、万国咸宁、和而不同为标志的和合主义思想渊源,为共享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内核与独特的价值坐标。中国学者的新天下主义、多种行为主体的共同安全、人类共同安全、全球深度治理等对共建安全方案的多维度探索,为共享安全提供了极具创意的可能性论证。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外交实践与融入世界的优态共存,为共享安全提出了解决现实冲突的重要范例,也为共享安全的可行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 ,我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将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我国的市场安全将面临新的挑战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受到一定的阻碍 ,人才短缺、流失现象将日趋严重 ,因此我们应采取积极对策 ,变被动为主动 ,大大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以后,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安全事务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但是联合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局限性.在未来社会中进一步发挥联合国在安全领域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和愿望.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专属经济区的国防安全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国防安全利益问题是部分海洋强国和部分沿海国家争论不休的热点。部分海洋强国主张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只存在资源环境利益,不存在国防安全利益;而部分沿海国则主张专属经济区内的国防安全利益是沿海国海洋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他国侵犯。全面认识专属经济区的国防安全利益问题,准确把握新兴海洋制度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对于深入理解国际海洋国防安全战略理论与实践、有效维护我国海洋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上的安全威胁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冲突和战争的类型发生变化,而且其动因也有了变化。中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已经不再是某一现实或潜在的国家,套用冷战思维就会错判。更重要的是,在看待和应对威胁上应当具有符合新的时代条件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