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频发的非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矛盾的新形态,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政治—行政—社会等体制性弊端日积月累的必然产物。这些弊端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高度分化所导致的"相对剥夺感"、参与制度供给不足所导致的"权利贫困"、公共权力异化和政府治理能力滞后所导致的"合法性危机"及公民社会发育不良所导致的"公共空间萎缩"。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制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有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它是我国几千年来经济、政治、思想制度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大众民族心理的产物。随着中国整个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 ,导致了调解制度基础的瓦解和崩溃。调解制度所公认的价值在承载它的整个环境发生变化时是怎样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而成为这一制度的弊端或潜弊端的。调解制度自身发展的停滞必然导致自身功能价值的残缺。而这样一个残缺的制度 ,应该接受广泛而全面的质疑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既要振兴产业经济,更要振兴精神文化。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变窄,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弊端越发凸显。因此,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重振农村公共文化,亟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组织为突破、市场资源为补充的协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央与地方警察权的配置现状可以概括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该种警察体制所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警察权力滥用,警力配置不科学等弊端层出不穷。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现代警察制度的国家,通过考察英国在警察事权的合理划分,警察机构的科学设置,警察保障机制的运行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可以为我国中央与地方警察权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固有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尤其体现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效率并没有充分实现,甚至是低效率和无效率.因此,新公共管理运动针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政府失败",主张政府作用的退缩与市场价值的回归.笔者试图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下政府主要职能的新理论,重塑我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塑造服务型政府,着重强调"为公众服务"、"为顾客服务"的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6.
公共物品市场化供给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而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类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和短缺,正是制约中国和谐社会构建和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大量理论表明:公共物品市场化供给能够有效的解决公共物品由于其自身特性所导致的供给短缺或低效的困境,西方国家改革实践证明了这一点。现在,这种市场化供给公共物品的方式正在中国的改革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农民生存之保障的土地流失问题日趋严重,这一问题固然是由众多社会原因所导致的,但究其根本则是因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自身的弊端———所有权主体缺位。如何重塑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主体制度是解决农村土地流失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正>公共管理,是公共机构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如果没有公民参与,那么,公共权力的运行就可能偏离社会公共目标,甚至导致公共权力的异化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积极探索扩大公民参与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内涵涉及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个基本概念,其发展与演化体现了国家文化视域的"下移"与"聚焦"以及文化认识观念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支撑体系建构的战略与政策须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做出相应调整,在不同历史阶段体现为不同的目标模式和改革策略。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转型期,应根据现代性要求,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和共享"的文化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公共组织与企业、家庭等私人组织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与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对象(公民、社会公众、社区成员)之间不是市场交换关系,而是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与"社会"是公共组织的两种基本形式,前者可以定义为通过国家权威强制供给公共品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后者是非政府性或民间性质的公共组织,自有其一系列特殊规定性。当代世界各国公共组织变革与整合的基本取向和趋势,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市场化、民营化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关于社会公共经济利益法权表现形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法律往往不是就保护单个特殊的利益而设定规范,通常是突出其法益目标,兼顾其他利益的平衡。不同性质的法律,法益结构不同,利益的法律表现形式亦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公共利益仅表现为消极的法益不足以充分实现。社会公共经济利益应有两种法权表现形态:国家经济权力与社会公共经济权利。社会公共经济利益只有上升为法权形态才能通过不同领域法律制度的构建,保证其充分地实现。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公益诉讼的制度性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法纠纷大量存在,而现有的行政解决机制对此又无能为力,为此,有必要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但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文章认为,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必须解决原告起诉资格于法无据、法制责任制度不完备、法院裁决权限受限制三大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用事业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保障,它的发展水平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种标志。混合经济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的方式,用混合经济改造城市公用事业,使其摆脱过去体制单一、政企不分、效益低下的局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经营机制,以保证其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政府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活动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最难处置的就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目前中国社会正进入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阶段,社会矛盾激烈,由于利益问题导致的社会冲突不断,群体性重大事件频发。按照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的理论,就是社会整合机制中的社会团结因素没有调整、处理好。以2008年11月重庆发生的出租车罢运事件为例,要防止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处置好突发的群体性事件,政府应该在社会学的因素上多下工夫,依靠社会权威,强化社会集体意识,厘清政府机构的职能,注重社会团结,按照社会学理论层面整合、调解国家、社会、集体、个人的良好互动关系,确保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的可诉性与经济公益诉讼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以社会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宗旨。其在促进社会整体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方面起着其它法律部门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由于经济法可诉性的缺失,其自身的价值和功能难以得到完全发挥。基于此,实现经济法的可诉性,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就成为解决和平衡经济纠纷、经济冲突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存在很多障碍,从而导致社会公共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明确引入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是仍未明确赋予公民个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从法经济学视角,运用供求理论、公共福利等经济学分析方法,以个案研究为进路,就"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可以论证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应该多元化,法律应该赋予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资格。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哄抢事件是突发性治安事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有着密切联系。对这类事件的处置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社会治安稳定的大局。  相似文献   

18.
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一些食品企业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责任的倾向,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甚至见利忘义,只追求自身利益,忽视甚至牺牲公众和社会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政府成本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从经济学视角界定,政府成本是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行使职能时所产生的社会物质资源的耗费。理解经济学意义上的政府成本的关键是运用机会成本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