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9卷第 3 72页 )人类改造自然 ,创造物质产品 ,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要的物质生产 ,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是生产力不断改进 ,不断丰富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 ,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 ,促进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不断充裕。科学技术反作用于社会主体 ,并通过社会主体的能动作用 ,变革生产关系 ,使之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进而完善上层建筑 ,使之适应经济基础不断改进的需要 …  相似文献   

2.
创新的哲学存在形式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创新的哲学存在形式: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二者是分别标志创新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主观存在形式的哲学范畴,在界定二者科学内涵的同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论述了其意义,实践创新是人类诞生的标志性活动,是使人类不断得以改进和提升的社会活动,是使人类发展的根本方式,是具体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创新的客观方面的概括和总结;理论创新是对科学创新、知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等主观方面的抽象概括,是社会发展和主体提升自己的巨大精神动力,是科学的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它对知识经济的生成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遵循和运用历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由之路。 一、正确理解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 历史决定论,就是承认在历史领域,具有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理论。是否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长期斗争的焦点。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在不断探索社会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历史上不少思想家,虽然提出过许多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是片面夸大主体,特别是人的精神作用,否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历史大量现象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仍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首先要认识到,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一些人是否承认,它都是事实。我们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也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不中断的悠久文明。这样的文明,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支撑,是不会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几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  相似文献   

5.
研究青年运动的历史,不可不对青年运动的本体作一番考察——什么是青年运动?青年运动是青年社会群体为实现青年人的利益和包括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而进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青年运动的主体是青年社会群体青年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准确地说,是与其他社会群体相区别的青年社会群体.青年运动不是古已有之的,它随着青年社会群体的出现、成长而产生、发展,它与青年社会群体一样,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工业化的产物.国内外许多青年学学者指出:  相似文献   

6.
<正>人文语义学是理解史实、文本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历史文本书写是否反映历史真实,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问题或根本问题,而真实性是人文语义学的基本属性之一。从人文语义学审视历史与文本,则两者都是真实与客观的存在。即人类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客观现实,历史文本也是真实、客观的记录。既然两者都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何  相似文献   

7.
丁霞 《理论月刊》2008,3(5):35-37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人类精神世界中不朽的旋律,人文精神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揭示主体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相伴相随,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需要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多层面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共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是互补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既以实践为基础,也表明了实践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人类任何一种信仰的确立 ,都是建立在信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的 ,是人类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体系。从“知”的角度讲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从“情”的再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关注 ,折射出对历史主体的人文情感 ;从“意”的角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坚定的人生意志和信念 ;从“行”的角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现实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统一 ,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人的灵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创造性,人的发展潜能,总之,人的主体性,在社会中确立,在历史上发展,贯穿于人类发展和文明创造的始终。人这个主体,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主体性,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文明过程中日益展开、日益丰富的身心动能。主体,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时代与阶级的产物;主体性,也必然带上文化的色彩,社会的痕迹,时代的精神,阶级的特征等等。本文主要分析主体性的发生及其心理依据。一、人类主体的发展历程人类带着最简单的需要心理从动物世界挣脱出来,又在日益多样化的需要意识推动下跨入了文明的历程。需要,既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原始起点,又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最早的需要是与肉体相关的饱暖需要、安全需要和性欲需要。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才在原始需要基础上出现了生产活动的需要、社会安全的需要、娱乐和审美的需要、情爱(专诚的性爱)的需要、友爱与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始终是由人和人类有意义的社会行为构成的 ,合理性 ,是人和人类行为的普遍特性。从内容来看 ,合理性是一种合目的性 ;从形式来看 ,合理性是一种合逻辑性 ,是人和人类行为的一种逻辑的格。从实质上说 ,合理性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客观规律的存在是人的行为的合理性的基础 ,客观存在的矛盾是合理性的必要条件。在追求和实现合理性的过程中 ,人和人类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但始终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一、世界经济研究的对象“世界经济”研究的对象,是当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现状、相互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和趋势. 世界经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在观念形态上,它反映为一种历史性的范畴.当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更确切地说,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归根结底,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余友辉  黄河 《前沿》2012,(21):45-49
孔德的实证主义关注知识的进化与秩序,以寻求统一基础,其目的内化历史观于其中;进化通过认识发展史探讨,三阶段法则展现了早期实证哲学关于认识的历史观,但割裂了主客关系,主体被排除在历史之外;秩序从认识的结构阐释,孔德以实证精神为基础研究人类认识领域,这一过程中他混淆了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并用实证方法虚构了一个认识主体来进行结构性分析,将认识限制在经验现象层面,认识论的前提被预断,实证主义遂转变为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问题;不断发现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过程;这一历史过程的基本形式就是生产劳动。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统一,然而这个统一不久就被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对立所代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使人类的原始劳动发展成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生产,即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虽然这两种生产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作用,但是人们对物质’生产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而对精神生产的研究尚在辟地垦荒。这里,我们将通过对人类诞生,走向文明的历史的回顾,说明精神…  相似文献   

14.
胡慕贤 《前沿》2014,(3):56-57
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批判性地解读黑格尔和克罗齐的精神哲学。前者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绝对精神是事物的本质,世界历史是世界精神的不断发展过程;后者在继承前者绝对精神基础上认为事物本质是人的主观意识,万事万物是不存在的,历史和哲学是同一的而且没有规律,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偶然主观认识。最后提出我们在现实理论和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观点。  相似文献   

15.
<正>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与风险共存、战胜灾难、不断前进的历史。而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渗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实践中,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可以发现,人类历史是生产力不断更新和发展变化的历史,也是历史主体通过实践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不断确证和升华历史主体地位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以知识产业为核心的“脑业社会”或“文化世纪”之际,人们似乎更加预感到了文化对自己的深刻影响。 一、名牌文化现象探析 文化的本来涵义,就是指对于不可分割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开发,它不仅体现了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把自身的向往、追求、人格和情趣等精神印记,施加于由自己所造就的一切物质对象,使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成为主体对象过程的活动成果;而且,也体现了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类自身的行为要受无形精神因素的影响,要在传统、习俗和固有观念的指导下,开始新的文化创造,实现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双重超越。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名牌商品,恰巧就是这样典型的文化产物。一方面,从生产者来看,在其设计、制造和行销商  相似文献   

18.
未来社会的一种精神自觉与生活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思想史这个角度看 ,人类自觉精神的拓展与深化是无所不及的。近代以来 ,人的自觉与主体精神的高扬使人的解放成了时代的主题。相信经历全球现代化的过程 ,人类自觉精神的拓展必将叠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善之域。仁、孝在未来社会作为人类的自觉精神和生活态度将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19.
江畅 《长江论坛》2023,(3):5-15+2
人类精神从最初孕育到今天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精神崛起、精神专制、精神畸变、精神重建等六个阶段。人类精神既包括社会精神也包括个人精神;社会精神与个体精神的进化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人类精神进化是社会精神与个人精神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的交互作用过程。人类精神与人类文明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而“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文明是全方位的、整体性的,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精神是其中的灵魂和内核。然而,在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中,社会治理者对待精神的态度迥然有异,导致人类精神历尽坎坷。今天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重建人类精神,创造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会因为在其研究过程中使用逻辑推理,就成为一个逻辑判断问题。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的内涵无疑是指阶级政治,但这并不意味着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的内涵也是指阶级政治。从人类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来的阶级意识形态性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不具有本体论的性质,不能成为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的唯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