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寻求旧哲学的本体,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的超越不是表现在抛弃本体,而是从一级本体进入二级本体,从自然本体进入实践本体。这种超越不是对旧哲学本体的简单否定,而是进一步延伸。它反映的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结合人类的发展历史,我们才能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本体论超越。  相似文献   

2.
对历史规律的理解是把握整个人类历史的关键。历史规律作为一般的生产规律,即历史创造的规律,在具体历史时空中展现了不同的发展脉络。从历时态和共时态来全面理解历史规律,确认历史规律是人创造历史活动的发展规律,是在人的创造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合力”必然性的历史规律,本身包含着多种历史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构成了人进行历史创造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体问题是一切形而上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与西方哲学相比,是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建立在反思方法基础上的规律系统,具有三个突出特征,它对于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本体论的理论,结合视频压缩域特征及语义层次结构知识表达,以智能监控视频为对象,本文提出基础建设(通用本体)、中间件建设(领域本体)以及顶层应用(用户需求本体)三层结构的本体模型,以实现海量视频数据知识的集成、共享、复用与跨平台检索。  相似文献   

5.
对少数民族化学专业师范生本体性知识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其缺失表现为: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不到位;对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水平低;对化学史料了解甚微;对教材中的化学思想和方法缺乏体悟。应对策略为:调整课程内容作为弥补本体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改进教学方法作为充实本体性知识的示范引导;开展有意义学习活动作为夯实本体性知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构成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演进模式。如果说文学研究中本质主义掩盖了文学的本体问题,文艺理论的本体论反思则建立在悖论逻辑的基础上,认为文学的本体即悖论,文学理论必须以悖论性差异为基础。文学本质构成了决定文学是其所是的根本依据,探求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寻找文学的本质属性则成为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而文学活动不过是这一本质规律的模仿与体现,引发争论的仅仅是这一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通过对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以捍卫文学活动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姚晓雷 《探索与争鸣》2023,(9):159-166+180
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历史化”理念不是泛泛地探讨文学和历史的关系,而是要建立一套文学价值评判的话语体系,以解决20世纪末以来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出现的学术品质退化问题。很多研究者偏向在历史本体和文学之间寻找某种联系,但所谓“历史化”的“历史”并非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本体视野,而应当是文学的历史经验视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无非是在文学历史经验视野下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对象进行审视。这种范式的合法性来自文学历史经验所拥有的能超越具体历史阶段的“未来性”基因。故“历史化”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依托文学历史经验“未来性”,“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未来化”。不过要警惕的是,文学历史经验的“未来性”并不是不证自明的现成答案,而是需要不断辨析。所以,“历史化”不是一种对经验的守成,而是在探索基础上和文学研究对象之间进行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姜日天 《湖湘论坛》2012,(6):100-104
在丁若镛的实学思想中,气范畴具有明显的本体学意义。他提出了四气本体学思想。四气是指受气、变气、象气、性气,它表明气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倪钢 《岭南学刊》2020,(6):117-122
自然、社会及人类思维融合发展形成数据世界。数据世界的生成和演化过程既是自然本体及社会本体的融合过程,也是数据本体的生成及体现过程。基于数据世界的客观实在及人类实践过程,数据本体概念获得了复杂多样的概念内涵。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数据本体概念广泛存在,不同科学研究语境中的数据本体含义复杂多变,其研究彰显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广度。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本体概念的深度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种研究对于城市管理及公共文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哲学视野的数据本体概念及其意义探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方法论意义,体现出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本体性价值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体性价值是关于人的生命意义的思考,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关怀.中国农民的传统本体性价值是以孝文化为核心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以及代际价值冲突,导致农民传统本体性价值发生变迁.在近30年的社会变革中,中国农民经历了深刻的价值失落与伦理伤痛,并通过理性地抉择婚嫁方式,自觉地把幸福生活作为新的本体性价值,实现了对本体性价值的传承与变革.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人学视野下,人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意蕴。文化是人的存在本体,文化是人的寓所,立在文化本体之上的人,才是大写的人。文化本体对人的存在的确立、人的本质的生成、人的价值的创造和人的发展的实现,起着根本性的支撑作用,是马克思人学之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战争法是历史的产物。战争法的历史发展既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历史规律,又体现了其作为人类法制文明的内在发展规律。战争法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形成,是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动力机制作用的结果。认识和理解战争法发展的历史规律及动力机制,有助于我们传承人类文明成果,以战争法约束战争,维护和推动世界的和平事业。  相似文献   

13.
天籁抑或人籁:对艺术本体的存在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月颖 《求索》2012,(1):121-123
对艺术本源问题的追问,最终是要归结到艺术的本体上来。而对艺术本体的追问,根本地关涉到其追问的思维方式。如果以一种本体论式的思维方式来追问艺术的本体,结果必然同西方传统哲学一样会陷入困境。本文尝试立足于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之思",依据庄子的"天籁"与"人籁"的区分来审视艺术的本体,在海德格尔与庄子之间作一种互文式的解读,指出艺术本体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事情,即是艺术作品、创作者、欣赏者整体在场、交融为一体的"诗",从而力图敞开一种理解艺术本体的存在论维度。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复杂的,在社会历史领域,由于主体与客体、理性与非理性的交互作用,不具有自然界那样性质和特点的规律,社会规律的表现形式是有序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可改变性与不可改变性相结合而形成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一项重要的精神密码就在于始终坚持并不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从内涵实质来看,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主要由坚持历史自觉的朝气、坚持践行真理的志气、坚持敢于斗争的骨气和坚持人民中心的底气四方面构成。党先后制定的三个历史决议,通过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探索历史规律、在顺应历史趋势中捕捉历史机遇、在澄清历史选择中实现历史使命等主题,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历史主动精神的百年历程。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需要以历史意识为根本涵养历史主动精神、以历史规律为遵循深化历史主动精神、以历史总结为方法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历史自信为导向升华历史主动精神,从而更好地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无论中外学术界,都存在着将"性别传播研究"、"女权主义媒介研究"、"性别与传播研究"混为一体的现象。而事实上,这三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文章通过论证"性别传播研究"的本体及研究范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可以明确这三个研究领域在认识论层面的根本差别。  相似文献   

17.
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儒家的诚信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人的存在的本体,也是价值的本体。诚信就本体而言,是至沓的价值源头。因此,只有透过诚,才能在道德上立本,在本体上立根,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人的生命世界,没有诚信便定不住,也撑不起;人的生活世界,没有诚信便是空而不实,而无法远于禽兽。诚信的明现而见出人格的直拨俊伟,高风亮节。诚信开启了生命深处的亮点,开启了价值之源,理想之源。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人类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人类历史发展存在着永恒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呈现阶段性,这三种观点是维柯历史规律观的主要内容,从总体上看维柯历史规律观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19.
分析新闻的功能,至少可以从两个向度或者两个层面去考虑:其一,新闻的本体功能;其二,基于本体功能的派生功能或延伸功能。本体功能是所有新闻的基本功能,派生或延伸功能则是新闻传播的进一步追求,是新闻功能多元化或多样化的表现,是本体功能的某种扩展和升华。新闻的本体功能与派生功能共同构成了新闻的功能系统。新闻是以完整的功能系统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2,(3):40-43
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一贯倡导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要善于运用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