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一、我国遗体捐献法律制度严重缺失1.立法体系不健全。国家立法存在缺失,没有为地方立法提供指引,导致地方立法各行其是,风险控制方式不一,使遗体捐献与组织利用的公益性饱受质疑。国务院颁布了《器官捐献条例》,但将遗体捐献监管权授予地方,没有建立遗体捐献与器官捐献两个密不可分行为的统一监管制度,使地方面临立法选择和法律适用难题,呈现巨大差异:一是制定遗体捐献条例,如武汉、江西、山东、宁  相似文献   

2.
公民扭送权是指法律赋予公民在特定情况下对违法犯罪嫌疑人实施临时扭送行为的权利。在国外,公民扭送权称为公民拘捕权,为各国法律广泛承认,但在权利的行使条件、行使程序方面有一些差异。我国公民扭送权立法规定过于原则,对平衡法益保护和人权保障作用不强。可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规定,适当扩大我国公民扭送权的行使范围,明确公民扭送权的证明标准、时间性要求以及告知义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内地在过去几年不断出现所谓的"血荒"引发了媒体、公众和政府的关注。这一问题的出现并非意味着中国公民自愿献血的积极性不够。自从1997年中国颁布《献血法》以来,自愿无偿捐献的血液总量一直在上升,但却不能满足同时大幅度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驱动这种需求不断增长的最重要原因是手术用血和非手术用血在快速增长,其中不合理用血的比例占40%之多。临床用血的不合理使用,不但加大了输血者的健康风险,同时还剥夺了其他病人的合理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公民自愿无偿提供的血液属于公共物品范畴,而对这一公共物品的不合理使用,破坏了与自愿献血密切相关的志愿精神和公益精神。  相似文献   

4.
“契约自由”,是指双方当事人自由签订任何内容的合同。文章阐述了“契约自由”法律原则从产生、强化到削弱演变的根本动因,是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与国家干预不同客观条件变化的必然结果。文章还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合同关系的性质和特征,认为“契约自由”不宜作为我国合同立法的原则,但应借鉴其有益的成份,服务我国的合同立法。文章指出的我国合同立法的基本原则是:合同合法原则;宏观调控下的自愿原则;平等互利和协商一致原则。  相似文献   

5.
葛峰  金博 《人民论坛》2014,(12):109-111
网络时代的公民都依法享有网络政治参与权。要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就需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法治化,以实现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权利的规范与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保障公民网络参政权原则、网络言论自由原则、依法参与原则、禁止传播有害信息原则、适度管制原则,这些原则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救济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准则。  相似文献   

6.
捐献血液,拯救生命,这一高尚的行为是全体公民的神圣义务,是一项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它既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的献血制度已从有偿献血转变到公民自愿无偿献血,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是,这一崇高的事业一度被“金钱”和“血霸”所玷污。由于较长时期进行有偿献血,单位给献血者以高额补助(而且逐年提高)的  相似文献   

7.
《前进论坛》2016,(4):39-40
正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是挽救垂危生命、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崇高事业。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红十字会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16年2月,全国共实现器官捐献6238例,救治器官衰竭患者16827名,已有65911人自愿报名成为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每百万人口捐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的公民都依法享有网络政治参与权。要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就需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法治化,以实现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权利的规范与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保障公民网络参政权原则、网络言论自由原则、依法参与原则、禁止传播有害信息原则、适度管制原则,这些原则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救济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准则。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事诉讼法》基于侦查的功能与价值,在其程序设计上充分映现着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与平衡。这一程序的特点,极易让处于弱势一方的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侵害。在侦查实践中,侵害公民个人隐私权的现象屡有发生。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现行《刑事诉讼法》作了诸多修改,充分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但在刑事侦查阶段的隐私权保护方面仍然涉及甚少。有鉴于此,对我国侦查程序的相关立法进行反思和检讨,在此基础上,借鉴域外立法经验,完善以《刑事诉讼法》为核心的相关侦查立法,在侦查活动中加强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刑事程序法定原则是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体现在刑事诉讼领域的各个方面。本文在阐述程序法定原则基本含义及渊源的基础上,论述了这一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体现及司法适用,强调了贯彻这一原则,限制强大的司法机关权限,保护相对弱小的公民个人权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商业秘密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知识产权的较新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权自身有着鲜明的特征.其内容和法律保护也同样很有特点。对商业秘密权的研究应当深入.完善商业秘密权的立法规定和司法程序,加强对商业秘密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2.
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是围绕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产生的。用人单位单方解除权的滥用,一方面会威胁劳动者的生存权,另一方面也必然会影响劳动关系的稳定,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笔者在介绍解雇自由和解雇保护的概念及相关发展的基础上,分别从自然法、经济学、社会学角度对解雇保护的正当性进行了论述,指出我国对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权进行限制是正当的,也是符合国际立法趋势的。然后透过司法实践遇到的问题指出我国劳动合同法中解雇保护的不足和缺陷,并在参照国外成功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立法建议,希望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面规制完善来形成一套完整的解雇保护制度,达到效率和公平的最佳平衡点,体现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由政治体制、国家规模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等决定,我国应确立中央相对集权,同时向地方适度分权的复合税权分配模式,建立以中央立法为主,省级立法为辅的税收立法格局.地方税收立法能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减少因中央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制定地方税法带来的效率损失;使地方在清费立税,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税收立法权因地制宜地合法取得收入,并纳入预算管理,从根本上规范地方的收入行为.根据地方税种的不同界定地方税收立法权限,同时辅以配套措施以落实地方税收立法权.  相似文献   

14.
袭警罪立法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频繁发生的暴力袭警案件,使我们不得不关注袭警罪的立法化问题。袭警罪的立法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切实可行。所谓袭警罪是指以暴力攻击或人身强制的方法,致使正在进行执法活动的人民警察不能继续履行职责的行为。这种行为既侵犯了人民警察的人身权利,又侵犯了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的活动。在刑法中增设袭警罪,加强对人民警察执法权的刑法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缺席审判是指法院在一方当事人缺席时所为的审判。我国现存缺席审判制度的缺陷表现在 :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受到限制 ,既有违诉讼的程序正义又不利当事人权利的实现 ;立法的操作性差、诉讼率低下 ,违背民事诉讼当事人地位平等的原则 ;缺席判决由法官主动依职权作出 ,侵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我国缺席审判制度改革时宜采用一方辩论判决模式 ,完善缺席的认定标准、缺席的正当理由、一方辩论程序的开启和共同诉讼的一方辩论的判决程序等方面的立法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的同时,志愿者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也时有发生,因此,通过立法维护志愿者的权利至关重要。志愿者权利的主要有:参与权、信息权、物质和安全保障权、培训发展权、豁免权、褒奖权、名誉权,这些都需要在立法中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7.
股东质询权是现代公司股东知情权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侧重于股东积极主动地寻求公司信息。通过对各国及各地区相关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可知,质询权客体原则上应采限制规范,我国立法应将质询权客体重新定位为与股东会会议议题有关的事项,且判断的标准应采客观标准。建议引入事前书面质询、设立说明义务免除等制度对质询权行使方式进行构建,建立质询权诉讼机制以弥补法律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隐私权是一种独立的人格权,是自然人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情事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保护自然人的隐私权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在立法尚未对隐私权作出明文规定之前,借鉴德国等国的作法,从间接保护方式向直接保护方式转变,以更好地保护自然人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9.
试论发展权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权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 ,是国际国内人权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 ,也是国家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文章对发展权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并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生存状况 ,认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前 ,保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这一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国家应尽的义务 ,并从法哲学的角度阐述了发展权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护立法的法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著作权立法上,单位优先使用权具有创见性。由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无类似制度可考,且我国学界对其重视的力度不够,导致司法实践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从宏观上认识单位优先使用权的性质和法理依据,对解决单位优先使用权导致的权利冲突,进而构建和谐的权利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