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刑事证明标准在2012年的刑诉立法中得到修改,此次修改在证据确实、充分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作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辅助性标准。通过理解分析排除合理怀疑的基本内涵及要求,如何合理、熟悉地将这一标准运用到司法实践活动中更显示其至关重要性。同时,以此为契机结合我国司法实践,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司法实践活动实际情况的证明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2.
排除合理怀疑是美国刑事诉讼中认定被告人有罪所应遵循的证明标准,具有一定的宗教因素,主要表现在:排除合理怀疑的适用主体在宗教方面的经历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对事实的评议;刑事诉讼法中带有宗教色彩的程序、制度对排除合理怀疑产生影响;排除合理怀疑中"怀疑"一词具有宗教性。美国法院允许事实裁定者在适用排除合理怀疑过程中合理地考虑宗教因素。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把排除合理怀疑写入了法典。对美国排除合理怀疑的宗教因素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实质,把握其内核,从而有助于我国吸收相关经验与教训,形成具有我国语境特色的实际操作细则。  相似文献   

3.
美国刑事诉讼中的“排除合理怀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早兴 《法律科学》2008,26(5):161-167
美国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是排除合理怀疑。该标准现在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标准,但该标准源于何时,理解上存在一定的争议。该标准在美国刑事诉讼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不同的人观点并非完全一致。法官是否应当在给陪审团的指示中明确该标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理解上有分歧,法院间的做法也有差异。在定义该标准时,有三种方式。对于“合理怀疑”的解读通常采用同义词“道德确信”加解释。对于是否应当量化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法律界也有不同的意见和方式。  相似文献   

4.
反思排除合理怀疑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的"主观状态"解释排除合理怀疑标准,不仅无法解决困扰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问题,而且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混乱。证明标准应当以人的主观推理活动为基础,揭示证据和待证事实之间的推理关系。"结论唯一性"标准虽然揭示了证据和待证事实之间的推理关系,但是却违背了刑事证据推理的规律;而"概率标准"不仅存在理论上的"悖论",而且也无法解决概率主观认定的随意性问题,同时还忽视了概率和证明力之间的差异。事实上,如果把排除合理怀疑理解为事实认定者排除每一个辩方提出的或者自己推理出的与无罪相一致的积极怀疑的过程,并由此得出有罪解释是当前唯一合理的结论,可以较好地解决证明标准的适用难题。  相似文献   

5.
排除合理怀疑作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已得到理论界的普遍重视,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如何具体运用这一标准才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司法现实中,由于证明标准并非绝对精确,法官受自身认知能力及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对犯罪事实之认定可能突破该标准的约束,同时法官的道德因素也不容忽视。真正实现排除合法怀疑的证明标准作用,必须构建良好的司法环境。该环境不但要求法官高素质,而且要求法官能独立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法官必须履行心证公开的义务。  相似文献   

6.
陈凯健 《法制与社会》2012,(20):122-123
排除合理怀疑来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现已明确写入我国《刑事诉讼法》。采用这一更高的证明标准,标志着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体系的重大进步。也是慎行思想的体现,保护被告人应有的人权。但在司法实践中需理厘清理合理怀疑的概念以及注意在不同案件中合理怀疑的差别性,这样才能运用好该标准。  相似文献   

7.
8.
中国法语境中的“排除合理怀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宗智 《中外法学》2012,(6):1124-1144
中国刑事诉讼现行证明标准的特点,一是以印证为中心,二是以客观性为基点,三是以可知论即认识乐观主义为理论根据,四是以目的为方法,在证明活动中的可操作性不足,五是普遍适用,缺乏区别和细分。应当分析"排除合理怀疑"的渊源,借鉴域外经验。从适用对象看,"排除合理怀疑"既针对证据的确实性,也针对充分性;它应用于证据的综合判断,也可以在证据个别判断中使用。"排除合理怀疑"与"证据确实充分",作为证明方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积极建构与消极解构,以及客观印证与主观心证的不同语词倾向。二者在证明程度上既有一致性,也有区别,证据确实充分是排除合理怀疑的充分条件,排除合理怀疑是证据确实充分的必要条件。在中国刑事诉讼中运用"排除合理怀疑",需要强化疑点审查的"消极思维",以加强防错机制;将其既用为证明标准,也用作证明方法;"排除合理怀疑"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案件,以及案件的不同诉讼环节,但根据不同情况,在实际把握上可以有所区别;在运用中应紧扣经验法则,并和"疑点排除"的中国经验结合运用;为便于适用,可作适当的语词性解释;应当以判例解释证明标准并推动其贯彻;能够通过展开心证形成过程等程序要求和证据法制度保障其成为有效的法规则。  相似文献   

9.
2012 年《刑事诉讼法》通过对“确实、充分”加以解释的方式间接地引入了“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但二者结合的实践运用除了需要面对传统的适用困惑,随之而来的还有中国式的实践挑战。法律规范的简单引入和实践中的具体运行并非等量概念,而这种适用中的差异和差异中显现的问题,却容易在同一“标签”的掩盖下为继受者所误读。就我国现状而言,“排除合理怀疑”与“证据确实、充分”的结合适用还存有配套制度、诉讼规则和体系化建设的诸多缺陷和问题,其中证据规则体系的完善应当成为我国证据制度建设的头等要务。“排除合理怀疑”的远期前景是在诉讼和证据规则的完善基础上充分吸纳其理论内涵。当下我们能够着力解决和亟须面对的,是其作为一种证明方法所应当做出的适应与改变。  相似文献   

10.
11.
12.
女权心理学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女权心理学试图揭示西方心理学的内容和方法中的男性中心偏见 ,反对扭曲和病态化女性的经验与行为。在女性心理的研究中 ,它既反对夸大性别差异 ,也反对抹杀和取消性别差异。女权心理学质疑西方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认为自然科学的经验实证范式不适合心理学 ,心理学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的影响而进行价值中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A growing body of congressional scholarship investigates variation in the incumbent electoral advantage that depends on factors such as competence, political skill, and ideological extremity.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is line of work by providing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ators' home‐state approval ratings and their electoral fortunes using newly available data from the Job Approval Ratings (JAR) collection. The findings show that senatorial job approval affects retirement, quality‐candidate emergence, campaign spending, and outcomes. The myriad indirect effects suggest that strategic political actors are central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incumbents are held accountable for the reputations they develop in their constituencies.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宪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授权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规定行政措施,该项权力的内涵易生歧义,且与法治行政的若干理念、原则与制度格格不入。宪法和组织法应删除规定行政措施的内容,将其归属于行政立法权和决定、命令制定、发布权范畴内,依法理顺行政机关抽象行为权的内部秩序。  相似文献   

16.
美国337调查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薄守省  陈兰兰 《科技与法律》2009,77(1):77-79,83
近年来中国企业频频受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337调查,给我国企业的出口带来了严重影响。目前,中国很多企业对337调查还缺乏了解,更是缺乏必要的应对知识。有必要对337调查的由来、主要内容、基本程序和救济措施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介绍,以提升我国企业应对337调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挑战与应对:民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行检察监督制度获得强力推进的基本依据便是司法实践中不断增长的监督诉求,监督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内含于监督中的观念性因素也在此过程中悄然转变,监督理念的现代化更新为监督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泉源基础。目前所需着力实现的制度转轨集中表现在从有限监督到全面监督、从实体监督到程序监督以及从诉讼监督到社会监督等三大转向之上,由此呈现出民行检察监督制度新发展的完整风貌。  相似文献   

18.
Hubin  Donald C.  Haely  Karen 《Law and Philosophy》1999,18(2):113-139
Standards of reasonabilit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ome of the most difficult cases of rape. In recent years, the notion of the reasonable person has supplanted the historical concept of the reasonable man as the test of reasonability. Contemporary feminist critics like Catharine MacKinnon and Kim Lane Scheppele have challenged the notion of the reasonable person on the grounds that reasonability standards are gendered to the ground and so, in practice, the reasonable person is just the reasonable man in a gender neutral guise. These critics call for the explicit employment of a reasonable woman standard for application to the actions of female victims of rape. But the arguments for abandoning a gender-neutral standard are double-edged and the employment of gendered standards of reasonability is likely to have implications that are neither foreseen by, nor acceptable to, advocates of such standards. Reasonable agent standards can be dropped, in favor of appeals to the notion of a reasonable demand (or expectation) by the law. However, if reasonable agent standards are to be retained, gendered versions of such standards are not preferable to gender-neutral ones.  相似文献   

19.
正确的与合理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刑法对含糊的、但具解释力的“合理性”的依赖促成了平面式法律推理,而大陆刑法则基于对“正确的”这一概念的独特理解而形成了构建式的法律思维模式。虽然无论是“合理的”还是“正确的”都体现了一种使刑法规范超越实定法的努力,但“正确的”代表着一种一元性的法律秩序,意味每一法律争议只存在唯一正确答案,而“合理的”则驱使法律秩序走向多元。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正是哈特和德沃金关于自由裁量权问题的争论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