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棱角刘道玉     
石破 《廉政瞭望》2010,(6):38-39
“我现在是个残疾人,我中风13年多了,右耳聋了,右手也不能写字了。”77岁的刘道玉让记者坐到他左侧沙发上,好对着他的左耳说话,“你们对我的采访是关门采访,这是我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了。”  相似文献   

2.
卫士之歌     
采访李树煜,我们费了不少心思。第一次电话把他从正在研究工作的会议室“拖”出来,他不假思索地以“没什么可写的”一口回绝。第二次电话把他从研究案件的会议室“拉”出来时,他仍以“工作忙,没时间接受采访”为由婉拒。无奈之下,我们只好以“这是省纪委领导安排的”相“要挟”,他才勉强同意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与周恩来的亲密关系数十年如一日。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采访时说:“我们认识很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住在一起。对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我们差不多同时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是同志们和人民很尊敬的人。”有一次毛毛问他:“在留法的人中间,你与哪个人的关系最为密切?”他深思了一下答道:“还是周总理。我一直把他看成兄长,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也最长。”  相似文献   

4.
在四川东方轮船公司“东方之珠”轮上,有位老人外号叫“说到起”。 他,就是公司退休老船长、共产党员王禄开。 前不久,我们在船上采访他。他一口一个“说到起”。他说,“说到起”是他的责任。公司聘请他来指导工作就是叫他“说到起”! “你怎么‘说到起’呢?”我  相似文献   

5.
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我们听说了华池县五蛟乡杜右手村党支部书记杜克润的事迹后,于8月中旬前去采访时,我们见到的杜克润让人心酸流泪。他身体干瘦如柴,躺在炕上直喘气,深陷的眼睛暗淡无光。看到我们,他让家人搀扶着勉强靠坐在被子上。望着前去看望的乡党委书记林江,他说:“唉,林书记,我真想好好再干几年,你看我这……”此话一出,惹得前来看望的群众潸然泪下。他们说:“老支书是累成这个样子的。”更想不到的是,就在我们的采写稿子就要脱手的时候,噩耗传来——杜支书去世了。带着悲伤和哀思,我们再次深入当地进行采访。杜支书走了,却给人们留下…  相似文献   

6.
一次乘车外出采访,同行的一位乘客对我说:“你把我们监察处长张兴华写写,他可是个众口皆碑的好同志。”职业的敏感促使我走近了他。已62岁的张兴华,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是唯一一位在岗的老同志。1987年,他由干水保业务改行干纪检。当时,因人员少,“文唱武打”...  相似文献   

7.
苏世夏  章立 《党风建设》2001,(6):10-11,14
“没想到我这个从小以牧羊为,生的苦孩子.能纵马疆场,转战南北,为创建新中国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我们采访老红军周志青时他自豪而深情的话语。今年已82岁高龄的周志青,虽然步履蹒跚,在我们采访时,他的脸上始终堆满了微笑,给了记者一种特有的长辈的亲切感。  相似文献   

8.
1998年春,当倍受海内外关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采访了该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李学勤研究员。他说:“我们有信心完成‘夏商周断代工程’。”一年半后,他们拿出了初步成果;再过一年,他们拿出了结题报告,通过了专家验收组的验收,达到了预定目标,实现了他们的诺言。在新的《夏商周年表》公布前夕,我再次采访了李学勤研究员。他怀着成功后的喜悦,愉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并就有关问题作了回答。周:李组长,首先向您和专家组以及全体科研工作人员表示祝贺,祝贺你们胜利完成了“夏商周断代…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们采访了农安县合隆镇谷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李生。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20多年来,带领群众苦干实一F,走出了一条靠科技致富的道路。他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在采访中,李生侃侃而谈,我们稍加整理,就成了这篇“老生”长谈── 你们问我,全村搞农业机械化出了名,农民都富了,我咋还这身打扮? 你们不知道哇,俺开了多年的拖拉机,这顶前进帽和这身土腥气,这辈子是摘不下去了。 要不,我咋常和老少爷们说,别老叫我李书记,都是这块地上土生土长的,还是叫我老李吧。可那天不知谁叫走了嘴,喊我“老生”,我…  相似文献   

10.
引 子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把我惊醒了。我拿起话筒,听见对方洪亮的声音:“晓音同志,我是小鲁!我妈妈约你今天上午9点钟在家里会面。我们家还住在地安门的老地方,你有时间吗?”“ “有时间,我按时去,谢谢你!”电话是陈毅元帅的次子陈小鲁打来的,他和粟裕大将的女儿粟惠宁结婚了。我曾特意托他与粟裕大将的夫人楚青同志联系采访时间,准备向读者介绍粟裕大将的婚姻。今日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11.
要去采访“养蜂大王”王金生,我们都很兴奋。当记者好多年了,采访过各行各业的人,可采访养蜂人还是头一次。在去王金生家的路上,我们在心里想象着这位“大王”的样子,也许他是一个很“酷”的老板吧,要不,人家怎么敢称“大王”呢!等见到了王金生,我们心里都感到有点意外:这就是全省知名的“养蜂大王”!与其说他是一个有几十万元资产的老板,倒不如说他更像一个乡村小学老师。王金生,矮矮的个子,白白的脸皮,眼睛大而有神,脸上总挂着温和的笑容。他平时话不多,但一说起养蜂的事,就会滔滔不绝,说个不停。王金生老家在怀德县,…  相似文献   

12.
魁梧的身材、干练的作风和有条不紊的谈吐,这是记者采访他时的第一印象。这位刚到不惑之年的豫东汉子连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全省电力系统“先进工作者”、商丘地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企业家”四项殊荣。 记者带着仰慕之情采访了他——河南省民权县供电局局长黄更新。 见到黄局长后,他非常谦虚地说:“成绩是大家干出来的,我只不过是一个参与劳动的带工班长而已。” 说到带工,他也真着实内行。他在电业战线上奋斗了20个  相似文献   

13.
重访张也     
2001年12月21日,我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七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再一次见到著名歌唱家张也。因为自她小时候起我就喊惯了她“也姑娘”,那天也就随口喊她:“也姑娘!”她连忙答应,并亲热地和我合影、寒暄。后来她妈妈也专程来看我,不幸的是我的好朋友、张也的爸爸已病故,要不我们可以来个北京大团圆。说来我家与张也家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先是我认识张也的爸爸,而且在工作中结成了好朋友,而后是我儿子唐湘岳采访了他的女儿张也,并向我谈起他写“花鼓嫩秀张也”的经过。他将稿子给我看了一遍,我说我认识她爸爸。没几天…  相似文献   

14.
贾士祥 《奋斗》2011,(5):60-60
一代仁爱大医于维汉院士的仙逝.使我们感到无限的悲痛与永久的怀念。在对他以往的采访交谈中,他在事业上那种敢挑重担、力克难关、勇于负责、不计个人功利得失的“担当”精神,令我感触极深。  相似文献   

15.
1997年3月21日,北京风和日丽。这天下午,主管我国外督工作的曾建徽主任任百忙之中破例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步入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戴着眼镜、充满活力的曾主任从办公桌后向我们迎了过来。他亲切地握着我们的手,凤趣地说:“接受家乡记者的采访,我可还景头一回!”和蔼的面孔,慈祥的笑容,一下子拉拢了他和我们的距离,也使我们的窘态一扫而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宣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中国的形象在外国人心目中日趋鲜明和高大。这自然少不了曾主任的一份心血。当我们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后,他一面表示自己是做易体工作的,没什么…  相似文献   

16.
梨树正新     
我第一次见到毛正新,他正和别人激烈交锋中。一位媒体同行从湖北专程过来采访毛正新,在他的办公室里,遭遇了强烈抵触。“我不够优秀!其实我一直不想让你们来!”当对方一再强调这次的新闻选题是采访“全国优秀村书记”时,毛正新的回复明显提高了音量,语速急促,试图尽快结束这轮访谈。可以理解,作为凤城市凤山街道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繁重的工作压力有时会影响毛正新的情绪。走到发展“十字路口”的他,背后站着大梨树村的5131口人。  相似文献   

17.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镇宁自治县江龙镇竹新村,正在自家砖厂忙得不亦乐乎的村民张腾贵听说我们采访镇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镇宁联社),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路,专程跑来和记者拉家常,他告诉我们:“多亏有了信用社的支持,我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相似文献   

18.
阳春三月,我们和西宁铁路分局党委组织部的同志,前往格尔木采访奋战在青藏铁路线上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几代青藏线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心血和生命谱写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走近他们的人。本文的主人翁“我”为格尔木工务段主任领工员马润成,他多次荣获西宁铁路分局授予的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1年他被分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在采访他的过程中,我们体味到了青藏线精神的深远,从他平凡的经历中懂了:平平淡淡总是真。  相似文献   

19.
17岁那年,他就在瑞金为毛泽东站岗 我很早就从许多文件、档案中看到张耀祠的名字。1990年,我出差北京,住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招待所,曾去寻访他。到了他家,才知他平日不在北京,而是住在千里之外的西南某地。1991年5月。1992年10月、1994年5月,我三度飞往西南某地,在一个军人警卫的大院里,终于见到了他。多年之后,当时情景记忆犹新。 年逾古稀的张耀祠,穿一件蓝衬衫,很随和、健谈。大约因为他远离北京,几乎没有谁前来采访。我们的谈话是从他的名字开始的。我在一些文件上见到“张耀词”,在另一些文件上见到“张耀祠,不知他的大名究竟叫什么,他哈哈大笑,说出了其中的“典故”。  相似文献   

20.
杨栋 《党史文汇》2001,(2):33-34
198 5年 ,我受聘到省委党史研究室工作 ,《党史文汇》编辑部给我发了绿色的记者证 ,从此 ,我就是一名“实习”记者了。4月的一天 ,领导上找我谈话 ,让我去采访刘忠将军 ,还给了我一份将军的履历表 ,说 :“这是一个重要任务 ,今年是上党战役 40周年 ,刘忠将军是当年上党战役指挥员之一 ,这次他重访战地 ,有许多重大活动 ,你的任务是‘随军记者’,一个是向他采访一些史实 ,二是为这次活动作好报道。”编辑部为我这次采访准备了不少材料 ,两个同事还特意陪我上街 ,买了一身崭新的西服和一条领带 ,一个女同事教了我半天打领带 ,她笑着说 :“你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