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甄静慧 《南风窗》2014,(4):82-84
<正>王志纲是那么在意外界对他的认知是否与自我认知一致,他会通过不断"纠正"你,以体会完整的自我价值与尊严。他并不否认,这与人生经历所带来的创伤感相关。"很多人认为我是策划大师、营销大师,甚至和我攀比,我耻于和他们为伍。"王志纲声调突变,"我哪里只是一个做营销的人呢?我哪里只做房地产呢?"接受采访的大部分时间他略微侧身,抱着手臂—掌控与防御兼具的姿势。但诠释自我时他会激动,音容动作乃至空气都突然呈现出剧烈变化。15年前独立策划人王志纲很火。他有一个曲折的成名故事,从颇具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6,(19)
正近期的房价狂飙,让我想到了一位台湾朋友。说是朋友,其实算不上。4年前,在台北的一个饭局上,我们有过一面之缘。我现在想到的,是他的投资观念对我的"震撼"—很遗憾,我现在才被"震撼"过来。他是国民党的"官二代",台湾最好的台湾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好工作。后来,找亲戚借钱开了一家做医疗器械的工厂,出口美国和日本。再后来就不做了,开始经营会展和广告公司,主要帮台湾中小企业在大  相似文献   

3.
天地一哲夫     
《南风窗》2016,(7)
正哲夫18岁就写出了60万字的长篇小说,90年代好几年都是文学界的"哲夫年"。做了20年的纪实生态文学后,他准备回到小说上,因为直接干预现实未必管用。3月16日下午,一见到哲夫,话题就是"水土保持"。从清朝的屯垦,到民国时福建长汀县的"癞子山"、延安时期毛主席所做的调查研究,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沿革,他娓娓道来,话语里还夹着很多技术性名词。似乎意识到什么,他停了下来:"讲这些,很枯燥吧?"我说,现在哲夫不那么像作家,更像一个生态学的学者了。他便笑:"可以这么说。"  相似文献   

4.
章剑锋 《南风窗》2014,(8):82-83
"这个社会实在太大了。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本事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有本事说我们可以说的话,做我们可以做的事。"眼见60出头了,杨锦麟还是一副好嗓门,他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衰老的问题。"30年摸爬滚打,杨说新闻媒体是一个遗憾的职业,然而另一方面,这竟是他得以坚持下来的理由,"因为有遗憾,才觉得有致命的吸引力","没有一点  相似文献   

5.
陈蓉 《工会博览》2006,(24):49-49
我的儿子上小学五年级,说实话,这个孩子很聪明,但有一点却最让我头疼,那就是嘴太贫,只要是他不愿意做的事,他能在一分种内给你八个十个的理由,而且,每一个理由都让你无计可施。一次,他在考试中,因为大意,把小数点点错了,致使分数受到影响,他自己很是懊恼,我也替他可惜,就说:“你看看你,怎么这样粗心大意的,这个样子怎么能得到好成  相似文献   

6.
李少威 《南风窗》2016,(4):78-81
正诗歌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一开就是18年,换个学校,课程如影随形。他的确是个不一样的老师,甚至敢把音乐和语文糅合在一起。时隔十几年后,夏昆终于又拿到了一个体制内奖项—学校2015年度优秀教师。"我都要笑死了!"笑起来,他几乎拿不稳水杯。那是一种很爽朗很狂放的笑,每当说到他自己觉得很滑稽的地方,把最后一个字  相似文献   

7.
政客的作态     
谢奕秋 《南风窗》2012,(24):10-10
在绯闻层出不穷的美国政界,被媒体追着打,却拒不辞职的大有人在,但"先发制人"、力争主动的却罕有其例。彼得雷乌斯不能堵住悠悠众口,但他为政客赢得了一丝体面。在观察家们普遍以为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可能把提前大选的日期拖延到明年的时候,他出人意料地宣布解散众议院,以便在之后一个月举行大选。尽管有解释称这是为了趁石原慎太郎、河村隆之联手重组的地方系政党尚未与桥下彻的日本维新会整合做大前,打"第三极"政党势力一个措手不及,但显然,以民  相似文献   

8.
龙坪 《南风窗》2008,(19):93-93
人类学家巴利来到喀麦隆多瓦悠人的一个部落,带着他在当地找的仆人进了村子,看到人们正在吃一种肉椰。巴利试了一下,果汁可口但纤维太多,嚼起来很费劲。边上一位多瓦悠老太太看巴利咬得实在吃力,就递给他手中的葫芦,里面装着看起来很新鲜的肉椰。巴利一尝果然味道鲜美,于是对仆人说,这个咬起来很容易。仆人恭顺地答道:"是的,我的主人,那些是她咬过的。"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6,(11)
正他们活得很健康,活得很长,但他们不知道"养生"是何物。我的好朋友张永峰即将辞去衢州学院教职,远赴异地工作了。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我看来,大事似乎总该有个仪式才行。作为他的好友,当然应该去送行。于是,我决定从上海去衢州。当然,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私心,就是想到仰慕已久的"四省通衢、五路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6,(1)
正在伦敦读书那一年,我跟一个叫哈希特的印度小伙子做了一个学期的室友。我比较好奇普通印度人对英国的看法,问他,英国对印度殖民了那么久,还残酷镇压过印度人民的反抗,印度人对英国就没有一点怨恨情绪吗?他说不会,理由是:英国虽然殖民了我们,但也统一了我们,印度原本连共通的语言都没有,是英国人的征服和统治把印度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这跟普通中国人对日本的看法是非常不同的。在中国,少数人的确有"媚日"情绪,但这种论调是没市场的,在公共空间里会遭到"老鼠过街"般  相似文献   

11.
赵灵敏  张墨宁 《南风窗》2010,(10):66-68
一年多的时间里,李乾源多次奔走于北京和福建家乡之间,到处递资料和申诉,在遭遇了无数的白眼和歧视、经历了不断的争吵和周旋、动用了大量社会关系、花费了近10万元之后,李乾源终于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但他也很无奈,"这个结果不是我想要的,但如果要达到理想,一定会影响工作生活,代价会更大,我也不想继续下去了。"虽然帮助过很多来信访的人,但轮到自己维权时,最初的信心也在渐渐流失,"我一开始很有信心,首先我觉得自己维权能力比较强,其次有信访的工作经验、而且或多或少还有一些资源,最重要的是,我一直相信理在我这边。"一路下来,他只剩下了一个感受:在中国维权太难了。  相似文献   

12.
张墨宁 《南风窗》2013,(16):49-51
对于乔木来说,参选失败是意料之中的。很重要的收获是,亲身操作了一次社交媒体动员政治参与的实践。两年过去了,乔木竞选北外选区人大代表时特别定制的"选举包"仍然堆放在办公室的角落里。上面印有他在校园里手持喇叭、昂首阔步为自己拉票的图像。"北外有乔木,选举更精彩"的口号赫然,尽管包的低劣质量让他很不满意,但逢人他总是会说,"我这个包是有收藏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6,(18)
正前段时间,一个老朋友突然要请我吃饭。坐下来才知道,他想做一个微信公众号,开始中年创业,然后他就想到了我拥有一点文字能力,以及"为人靠谱",想要和我合作。他本来是很安于现状的,夫妻俩都是白领,一个月加起来有好几万元的收入,生活安稳。以前他总说,人应该知足,少折腾一点,有时间多出去旅游玩耍。才过了两三年,他就彻底变了,从他的眼神中,我再也看不到知足带来的平静,而是充满了对物质的  相似文献   

14.
石破 《南风窗》2007,(24):19-20
温总理说:"我看了杨委员的条子,很感动。他眼睛不好,看不清字儿,发言稿全部是背下来的。我们给他一个机会吧。"如果不是在今年"两会"期间的流泪发言,没有多少记者知道杨志福是谁。他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肥料专家。  相似文献   

15.
石破 《南风窗》2008,(7):41-43
"富人的提案是否合适,应该由政府判断。但我觉得,富人的钱是下面很多工人辛勤劳动为他挣的,他想得更多的应该是工人。富人当人大代表不是不可以,但不能光为他们自己说话——他们应该已经很满足了。"  相似文献   

16.
玩心无界     
正"李鹤看起来是个很会玩的人,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此类人有一共同特征,"跨界"属性强。"李鹤,在东北林业大学读的分子生物学专业,毕业后跑去一家技术外包公司做项目经理,做的还是银行信用卡业务,4年前跳槽到互联网金融公司——积木盒子做产品经理。李鹤"自诩"爱好广泛,若不是他亲口确认,笔者不会相信他能同时追30部美剧。"不难啊,平均  相似文献   

17.
理想不死     
石勇 《南风窗》2013,(20):40-41
在今天,理想已然是一种隐痛,但它并没有死。或者,它收藏在人们的心中,梦中,继续潜伏。或者,它写在一张张年轻,但在世俗层面上过早成熟的面孔上,以"梦想"、"目标"、"愿望"、"价值"等替代性方式说出。指责今天的年轻人没有理想也许是错的。只要一个人不拒绝未来,他就难以放弃理想,至少理想是他在残酷的世界中往前走的拐杖。不同的只是,理想的内容变了,它的指向,它的表达变了,正如社会变了。我们不会一直呆在一个没有变动的世界中。当现在的社会结构,离过去已经很遥远的时候,理想和它的经典意义,也拉开了很大的距离,甚至彼此之间显得陌生。这正是理想在今天的本质:它已经世俗化、生活化、利益化。人们无法有一个好的社会背景,好的心态去仰望天空,而只能关心脚下,随时担心生活的地基是否不稳。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6,(21)
正"一线楼市永远涨",这可能只是一个神话,但却越来越被人们所相信。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几年前,我曾经接到过记者生涯里最匪夷所思的一条新闻线索,这件事就发生在某一线城市的郊区。一位三四十岁的男子A先生向我控诉,他被人用钢管活生生地砸断了几根肋骨,痛不欲生。而且,他觉得还很耻辱。我说:你应该找警察、看医生,而不是找记者。和他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一直在"选择性"地描述事情的经过。之外,还有很多"隐情"。最后,在我的追问下,他终于把事情和盘托出。  相似文献   

19.
甄静慧 《南风窗》2014,(17):9-9
<正>最近在一个狮子会的活动上碰到一位熟悉的民营企业老板,他穿着黄色的志愿者T恤,正在搬一摞椅子,额头已经渗出了密密的汗珠。这位老板前几年我在他的公司和一些商务活动里见过多次,西装革履,神气得很,总有助手跟在身边为他派名片,感觉蛮土豪的。但现在他穿着跟所有人一样的衣服,来来去去,在做些布场的琐碎小事,如果不是他喊我,可能我  相似文献   

20.
正母亲去世之前再三嘱咐他:"家里有两个瓶子,我死之后你千万记住找出来。"他知道没有文化的母亲是在做"遗嘱";母亲去世之后,丧事办得很风光,虽然办丧事的钱里有母亲自己存的;他觉得自己今后应该像《老人与海》里的主人公"圣地亚哥"那样活着,"癌症"不是生命的最后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