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     
《南风窗》2010,(20):12-12
<正>1美国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美】《国家》9月20日安迪·斯特恩是美国服务业雇员联合会的前主席,自2002年以来多次前往中国访问。在离白宫不远的一家咖啡馆里,他说:"我们不得不意识到中国是美国真正的竞争者,甚至可能危及美国的经济超级大国地位。"没有人怀疑中国崛起会带来国际秩序的改变,但要如何应对中国  相似文献   

2.
2017年底至2018年初,美国特朗普政府连续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防务战略报告》《国情咨文》和《核态势评估》报告,基调一脉相承,即强调"美国第一",把中国和俄罗斯定义为"修正主义者",并要与之进行"战略性竞争"。在特朗普政府看来,恐怖主义、地区核问题构成对美国直接、现实挑战,但未来真正威胁其霸权地位的则是中国和俄罗斯,美国必须把国家战略重心转向大国战略竞争。美国新一轮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必将对未来的大国关系和国际局势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指责中国挑战美国权力,威胁美国利益,破坏美国的安全和繁荣。2018年8月,特朗普签署《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强调对华长期竞争战略是美国的第一要务,明确要求制定对华"全政府"战略。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一年多来,美国挑起以"贸易战"为主导的一系列对华打压政策,对华强硬俨然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正确。与此同时,"全政府"对华战略已经跨越政府部门,向着更深更广的"全社会"方向蔓延,逐渐形成了横向和纵向的战略互动与协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态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在,中国融入地区和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其合作态度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积极。然而,美国和亚太国家却对中国日益壮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越来越感到不安。与以往相比,最近政界和学术界对中国遵守地区和国际准则状况的描述也不如过去乐观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其他国家很少讨论中国是否是所谓的“国际社会”一员的问题。但是自90年代初以来,学者和政界人士越来越多地指出,中国没有充分表明它会按照国际规  相似文献   

5.
南方朔 《南风窗》2010,(2):95-95
<正>美国的圣诞节相当于中国人过年,由于文化不同,圣诞节后也是美国人慈善捐款最重要的时候。根据调查,尽管现在仍然不景气,但美国人仍有62%会捐得和去年一样多,有17%会比以前更多。照这样估计,2009年全年美国的慈善捐助仍会在3000亿美元左右。  相似文献   

6.
媒体     
《南风窗》2010,(24):11-11
<正>1今天的中国像19世纪的美国?【美】《时代》11月15日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世界经济霸权冲刺吗?是的,马丁·雅克在他的书《当中国统治世界时》中给出了确定的答复。不,经济学家约翰·马金和对冲基金巨头James Chano则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泡沫迟早会破灭,到时中国会出现类似日本"失去的10年"那样的不景气局面。后一种看法也反映在畅销书《未来100年》中,这本书认为中国的未来不过是"日本的翻版"。  相似文献   

7.
时间:1995年6月6日下午地点:北京·中国美术馆新闻发布厅李天祥(《美术》杂志主编原上海美院院长):这个展览我看了很感动,最近一些年,在看作品的时候.愉快的时候多.但是从内心受到震动的时候是很少很少的。做为中国这麽一个苦难深重的国家.我就不太同意那种说史诗的时代已经过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2006,(19)
2004年春,中共中央党校前副校长郑必坚提出了“和平崛起”的理论,2005年郑又在美国颇具影响的《外交》杂志9/10月号上发表了《中国在大国地位上和平崛起》一文,论证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是对部分西方学者和政治制度者秉承的“中国威胁论”的回应,中国希望能借此提升自己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9.
本杰明.肖伯特在《亚洲时报》2007年3月17日发表文章《中国的第三条道路》,介绍孟捷慕的新书《中国幻想》,认为孟捷慕的如下观点值得重视:中国未来既不会大崩溃,也不会走向民主化和顺利发展,中国未来可能的局面是:经济富有但政治体制中的一些基本因素仍会基本保持下来,美国事实  相似文献   

10.
意见与媒体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2005年1/2月号文章《巨人之间的冲突》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现任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顾问布热津斯基认为,中国正在和平地崛起。出于各种原因,中国对其历史上的某些篇章似有隐隐之痛,甚至感到羞辱。民族主义是一股重要力量,不过,冲突并非不可避  相似文献   

11.
胡布会:秋天里的春风9月中旬的北京秋高气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赴纽约参加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期间,于13日与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了会晤。当两国元首面带微笑,一起出现在媒体面前的时候,世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蔡欣怡(Kellee Tsai)教授针对《中国的经济开放和地区政治》、《从铁饭碗到非正式化:变化中国的市场、工人和国家》、《中国的管控型政府:面对全球化的新战略》这三部著作发表于美刊《政治观点》(Perspectives on Politics)杂志2013年9月号上的一篇评论性文章。蔡欣怡教授长期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学,出版过《后街金融:中国的私营企业主》、《绕过民主:当代中国私营  相似文献   

13.
南方朔 《南风窗》2013,(14):94-94
中国在新认同的创造上,不宜用历史性的比喻和概念,应该用指向未来的概念。用未来定义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才真正有利于国家民族的重生。前几年,牛津大学名誉博士福达多(Peter Furtado)编著了一本论文集《国家的历史:认同的打造》。书中有关美国的那一章,由美国弗吉尼亚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认为特朗普政府《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国际和地区安全构成威胁,明确将同中国协力应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势必导致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共同进退,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其战略针对性和威胁度。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2005,(5)
法国《经济回声报》副主编伊茨拉勒维奇的新书《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近来在法国非常引人注目,1月上市,2月就等登上畅销书榜。有分析人士认为,该书在欧洲颇有代表性,其论点上不是“中国威胁论”,但对世界经济将由美国和中国共同主宰,欧洲随之边缘化的前景十分悲观。可该书又流露  相似文献   

16.
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出现过巨大变化,以《人民日报》的对美报道为研究案例,分1949年至1972年、1972年至1 979年和1979年至1989年三个阶段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此时期中国媒体上美国形象的基本状况及其中的一些变化.中美关系的发展与中国对美政策变化、中国国家发展进程与对美认识变化是影响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美国形象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媒体     
《南风窗》2007,(19):9-9
格林斯潘重回聚光灯下【美】《新闻周刊》9月24日9月1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在离开美联储一年半后,带着其回忆录《动荡时代:新世界中的冒险》再次回到了聚光灯下。书中一半是回忆录,一半是未来世界经济预测。在接受《新闻周刊》的访问时,格林斯潘认为美国除掉萨达姆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因为只要石油供应稍有中断,油价会高达每桶120美元,这将使全球经济陷入混乱。对于目前的次贷危机,格林斯潘认为这是"迟早会发生的事件",原因在于投资者迫切希望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自己当年已经发现该市场存在问题,但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至于这场危机是否会引发美国经济的衰退,格林斯潘认为还需要观察。他还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美国最主要的竞争者,而中国如何进一步拥抱市场将决定全球经济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杨毅 《国际展望》2010,(4):18-22
<正>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与奥巴马政府大战略转型2010年上半年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四年防务评估报告》(QDR)、《核态势评估报告》,最近又由奥巴马总统签署发表了《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一系列的重要战略报告勾画出了美国安全战略、对外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大政方针。可以说,奥巴马政府的美国大战略作为政府文件的形式已经成型。这些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原载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刊物《中国简报》2004年4月刊上。本文原作者伯纳德·D.科尔博士系美国国家战争学院教授,曾在美海军服役30年,多年来一直关注着中国海军的发展变革,是中国海军问题专家,曾著书《海上长城:中国海军进入21世纪》、《新世纪、新政府、新的中国政策》等。今年5月份,以科尔博士为团长的美国国家战争学院军事代表团一行对我国青岛市进行了友好访问。作者通过对近几年海峡两岸海军现代化步伐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目前台湾海峡的力量平衡正向着有利于中国大陆的方向发展。本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本刊发表此文并不代表支持其观点或证实其材料,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尽管国际社会管理常规武器非法转让的努力从未停止,但相关的成就却乏善可陈。作者回顾了联合国武器贸易条约历时六年的制定进程,并深入考察了中国在此期间的立场演变,即从最初的迟疑逐渐向积极支持和参与谈判的转变。中国的立场转变非常明确地体现在2012年7月联合国《武器贸易条约》外交大会的具体谈判中,特别表现为其灵活性和建设性。尽管《武器贸易条约》的缔结最终因美国反对而失败,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后续努力仍推动了2013年3月18—28日的条约终期谈判得以举行。尽管仍面临严峻挑战,但中国的建设性态度必然会贡献于更大的集体努力,以全力解决谈判遗留的关键性问题,力争早日达成一项强大而有力的《武器贸易条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