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夏,风光无限的北国凉爽宜人,第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6月30日至7月6日在黑龙江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黑龙江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历史学界、教育学界、文学界、文化界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地文博机构、考试机构的人员100余人,从科举学的形成与发展、科举与社会、科举与文化、科举与教育、科举文献与科举文物、科举人物等不同角度对于科举制与科举学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谢放 《中国人大》2010,(9):52-52
科举制是怎样被彻底废除的?这经过了由改革到废止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从变通科举、分科递减到彻底废除这几阶段。变通科举是在保留科举体制的前提下适当变通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还在鸦片战争时期,龚自珍等人即主张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相似文献   

3.
隋唐至清末实行的科举制度,在打破社会分层,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表明,在7~20世纪初的"科举社会"中,社会流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速率。在对科举制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中,"流动派"与"非流动派"各执一端,研究者在史料与数据上面临着历史解释的困境。从"富民社会"的视角来看,"科举社会"的实质是"富民社会","科举社会"是"富民社会"内涵及特征的体现。科举是"富民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也是"富民社会"下社会流动的产物和标志。科举制下以"富民"为主体的社会流动具有整体的社会意义,也是考察科举制与社会流动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厦门大学刘海峰博士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是举世皆知的中国的四大发明。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却鲜为国人所知。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曾明显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不少西方学者还认为科举...  相似文献   

5.
学校与科举并行是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制度的一个特点,而通过考试制度来发现人才,则始于隋唐科举制。同历史上的任何朝代一样,唐朝建立后亟需选拔各级官吏管理国家机器及行使国家的职能。随着唐朝政治制度的完备、经济的繁荣和阶级关系的变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其人才选拔的全面性、可持续性对历代的选才制度都有指导作用。科举选才制在中国延续1300多年,其兴起与衰亡发人深思。科举制是在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人才选拔的背景下出现的,体现了公平竞争的选才标准。而其衰亡是因无法选出适应近代社会环境的人才,这种必然性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7.
陈小锦 《传承》2006,(7):51-52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其人才选拔的全面性、可持续性对历代的选才制度都有指导作用.科举选才制在中国延续1300多年,其兴起与衰亡发人深思.科举制是在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人才选拔的背景下出现的,体现了公平竞争的选才标准.而其衰亡是因无法选出适应近代社会环境的人才,这种必然性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8.
【宗教灵感让落第书生绝处逢生】1843年,广东发生了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洪秀全在广州应试,第四次落第,回花县老家撤去塾中孔子像改信上帝;两广总督祁某奏请开制器通算一科,被礼部议驳,以老病乞休。两件事都与科举制有关,微妙的国运系于科举一线。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曾经是中世纪最先进的选官制度,至明代虽日益完备,但却出现各种弊端.明世宗登基之初,为刷新政治,巩固皇权,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革.这次改革虽然对明代后期的科举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改革成果却极其有限.其原因是科举制已经完全走向程式化、固定化,很难再有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正清代,东莞会馆主要作为同籍举子来京赴考的居所。取消科举后,由于东莞县在京没有商业会馆,当时的东莞籍商人赴京就到东莞会馆暂住,成为东莞人到京城的驿站。东莞会馆在北京有老馆和新馆之别,人们一般把位于烂漫胡同现门牌127号的东莞会馆称为老馆,把位于上斜街现门牌56号的东莞会馆称为新馆。清代,东莞会馆主要作为同籍举子来京赴考的居所。取消科举后,由于东莞县在京没有商业会馆,当时的东莞籍商人赴京就到东莞会馆暂住,成为东莞人到京城的驿站。民国初年,  相似文献   

11.
公开选拔与科举制有大致相同的历史背景,都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但两者选拔的对象范围不同,程序方法不同,内容形式也不同。科举制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大优秀政治遗产,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精神,具有恒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封建科举制自它产生到其灭亡,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岁月。封建社会在古代中国的生命力如此之顽强,科举制是促使其发展的很重要的一种“养料”。科举制既是维护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维护封建皇权的基石和利器,也是封建儒学意识形态的传播机和奴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温床。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社会曾长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了晚清时期,其弊端却日愈严重,进而发展到了难以维继的程度,因此科举制的变革势在必行。同时,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各种因素的制约,科举制虽屡经变革,却最终没能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而不得不被迫终结。文章从科举制变革的角度出发,着重对其过程和动因加以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4.
谢放 《中国人大》2010,(8):54-54
今年是中国科举制创立1405周年,也是科举制废除105周年。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作为一个选拔官吏的技术制度有其自身的演化过程和优势。但是技术制度无法解决政治制度的问题。在中国专制政治的框架中,权力的一元化、集中化和单一化抵消了科举制的技术优势,最终使科举制变形、走样,直至垮台。显然,制度大于技术。  相似文献   

16.
大学是道窄窄的门,而通往这窄门的路又是羊肠小道,每年都有二百余万人往羊肠小道上蜂涌。我国的现况是1050所高校只能允许5%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大多数人都被隔在高校大门之外。“黑色七月”已成了高考的代名词,这使我想起在1905年被废的科举制。我国的科举制由隋朝创建,精是个短命的王朝,科举制实际上为唐以后的庶族地主和贫寒子弟进身仕途开辟了道路,像官至副宰相的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欧阳修等。科举制虽然为知识人提供了做官的机会,但机会太少,使绝大多数人潦倒场属(考场),终身不取。如宋朝的苏仲昌,16岁应试,考了30年,仍…  相似文献   

17.
科举学的教育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教育的传统主要为有教无类、及第争先,努力向学、重视教育,公平竞争、公正录取,片面应试、学优则仕等方面.近年来,科举学的教育视角研究成果较集中探讨古代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的关系、书院与科举的关系、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关系、高考和科举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对其他学科视角的科举学研究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许多论著联系当代的教育考试改革,探寻科举历史中可资参考借鉴的经验教训,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7,(16)
<正>7月28日上午,天气炎热,在江苏省泰州学政试院,一群身着汉服的学生正在依次从"龙门"通过,来到大堂,恭恭敬敬向孔子像行礼。他们是来自台湾中华高级中学的学生,来到泰州市海陵区参加"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同学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政试院的各个殿房,了解了科举文化、科举简史、学政院试、科举教育、泰州科举名人、科举奇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等等,并认真仔细地观看了一件  相似文献   

19.
分区配额与本籍报考是清代科举的两项规制,但在科举竞争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并且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背景下,"冒籍"成为清代科举的普遍现象。为了防止考生冒籍,清代在童试中创设了"审音"制度,即在考场通过审查考生的方言来判断考生是否冒籍。作为清代特有的一项防止科举舞弊的措施,审音制度对于维护科举秩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唐代中后期,科举制度渐趋成熟,成为读书人跻身仕宦的重要途径,此时,酝酿已久的朋党政治借科举而兴并相互影响。牛李党争借助政治权力不断对考试制度施加影响,固化座主与门生的关系,乃至干预科举风习,科举成为朝廷党争角逐的重要领域;同时,科举制度对于朋党政治的影响也日渐深入,突破了牛李两党的士庶界限,应试教育构成了仕宦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读书人的科举宦游也掺杂着党争的因素。这些现象反映出唐代中后期科举制度与重大政治事件、社会文化习俗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