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曾经对《儒林外史》作过系统研究。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小说旧闻钞》和一系列杂文中,他对这部小说的作者、思想意义和讽刺艺术特点等等,进行了极为精辟的分析。1935年,针对资产阶级买办文人关于“中国没有伟大文学”的叫嚷,鲁迅在《叶紫作〈丰收〉序》中深刻指出:“《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象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鲁迅这段话,对《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作了总的评价,对民族虚无主义者进行了严厉批判,为《儒林外史》的研究工作指明了路子。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毛主席一再号召我们“学习鲁迅”“读点鲁迅”,发扬鲁迅的革命精神,为执行和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而奋斗。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成为完全背弃马克思主义行为的挡箭牌了”。(《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第二四三页)“四人帮”正是把纪念鲁迅、学习鲁迅的词句当作完全背弃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仅以横扫千军的笔锋,对没落反动阶级的顽固堡垒孔家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而且紧密联系现实阶级斗争,正确评价法家代表人物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肯定他们的革新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他的后期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法家和儒家加以比较,总结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为当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服务。今天,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我们不但要学  相似文献   

4.
王璐 《检察风云》2014,(18):84-85
2014年5月29日,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了黎烈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黎烈文纪念展”也在鲁迅纪念馆同步展出,展览以照片、书籍以及其他大量的文献和实物展现了黎烈文的一生。 黎烈文1904年5月18日(农历四月初四)出生在湖南湘潭,今年是他的110周年冥诞。黎烈文广为中国大陆读者所知,主要由于他在“自由谈”主持笔政期间跟鲁迅关系密切。黎烈文与鲁迅相识相交是在1933年至1936年。据《鲁迅日记》统计,在这三年中,他跟鲁迅的交往多达200余次,黎烈文致鲁迅信73封,鲁迅致黎烈文信80封(现存32封)。黎烈文主编《申报·自由谈》时,鲁迅共投稿135篇,平均每月7篇。可以说,鲁迅的杂文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就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郭沫若,是我国文化战线上两面光辉旗帜。敬爱的周总理一九四一年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我要说的话》,第一次把郭沫若和鲁迅相比,对新文学运动中两位巨人的历史功绩和战斗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本文试图遵循周总理指示的精神,探讨鲁迅和郭沫若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巨大作用、共性和个性等几个问题,以供同志们讨论。  相似文献   

6.
(一)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了一对亲兄弟。他们的关系被描写成吃人者与被吃者的关系——“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时隔七年多,鲁迅在《弟兄》中又写了一对亲兄弟,一反吃人与被吃的关系,“他们两个人就象一个人”似地融洽,真所谓“弟兄怡怡”了。这样的家庭还有什么弊害可言呢?似乎是找到了挽救这种家族制度的灵丹妙药。但鲁迅在小说中设计了一个“假想敌”——猩红热。从而使这个“鹡鸽在原”的家庭失去了平衡感。鲁迅再一次告诉我们,中国“圣人之徒”倡导的家族制度,已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进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它揭开了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新纪元,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伟大的文学革命的旗手鲁迅,自觉地遵奉“革命前驱者的命令”,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以深沉的爱国热情,观察中国的命运,用文艺作为武器,真实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面貌,紧密地为无产阶级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服务,开拓了五四以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和国民启蒙裹挟在世界性的城市化潮流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城市社会还处于动荡和未成形的状态中,就已经以启蒙的姿态介入到对社会的观察和批判中去。本文主要从《野草》中的城市"陌生人"形象出发,对《野草》中涉及到城市现实空间的篇章进行市民形象和城市伦理分析,探讨身处早期城市社会的鲁迅对市民底层空间的观察和反思。《野草》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陌生人"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形成对"精神界战士"的鲁迅构成牵制、拉扯和制约的力量;他们通过"立论"与"闲谈",形成"陌生人"的日常生活策略;他们在"物"的主宰下形成对金钱异化的群体。鲁迅对"陌生人"群体的批判体现了他在城市写作中更为重视在精神层面上对都市生活中"人"的思考和发现,从而也形成了以"立人"为核心的市民批判。  相似文献   

9.
文心 《中国律师》2002,(3):15-17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名字无疑是最闪光、最伟大的之一。他的文章遗响千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历久弥坚。鲁迅自己的文字和关于鲁迅的文字比比皆是,而关于周海婴的却并不多。只有他自己写的刚刚出版的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正如周海婴在书中所说:“七十年来,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他7岁的时候鲁迅离世,今天他已经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公众的期望里。鲁迅先生身后默默无闻的周海婴是怎样在别人的目光中生活?我们的社会是否出了什么问题记者:鲁迅先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  相似文献   

10.
中青 《政府法制》2008,(21):52-53
当一场奶粉风波让公众对一个行业感到忧心时,风波中曝出的一份《公关解决方案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让公众在惊讶之余对另一个行业也产生了类似的忧虑。  相似文献   

11.
三个女大学生的窃贼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海淀区算得上是中国大学最集中的地方,仅名牌大学就有数十所。各类大学生有20余万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他们中间不乏精英和骄子,在他们中间也有一些人走上邪路,触犯法纪,身陷囹圄,使父母、师长蒙羞,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周梅——孔乙己的 新弟子,没有忏悔 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写下了著名的小说《孔乙己》。一句“窃书”、“读书人的事,能叫偷吗?”令人叫绝。鲁迅先生以如椽巨笔写尽了没落文人的堕落与辛酸。鲁迅先生曾说过,若数十年后,他的作品仍有现实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说:“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 《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是鲁迅对这一时期自己文艺创作的科学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七律《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横眉”半联,毛主席曾作了精辟的解释:“‘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毛主席这一解释,一些为这首诗作注的同志也都在注释中引用。可是,有些人却对毛主席的指示和鲁迅的本意作了错误的理解。他们往往把“千夫指”曲解为“千万人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公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了关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的赔偿问题,这一条款自出台之后即经历了诸多风波。这些风波留给我们的启示是立法者必须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而非单纯借鉴国外经验。  相似文献   

15.
大师的童心     
儿童是天真可爱、纯洁无瑕的,能拥有童心,是很多人的梦想与追求.在儿童节来临之际,阅读大师的童心与童趣,则更让人回味无穷. 鲁迅非常欣赏儿童的心灵之美.他的作品中传递着童真、善良与美好.如在《故乡》中,童年时鲁迅与闰土间的游戏;在《社戏》中和阿发他们去看社戏等,这些童真的创作是很有意义的,它是人的意识觉醒的重要部分.从少年闰土、阿发等儿童的话语中可知,孩子脑中尽装着那些好玩的事物.儿童的天性就是喜欢自由自在地玩耍,喜欢探讨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和满足.鲁迅以阳光的笔触,描写了几近单纯的儿童心理和性格,歌颂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和充满活力.鲁迅笔下的儿童,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6.
关于鲁迅的散文诗《雪》的主题,论者一般都认为是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现实的抨击。这个看法应该说是正确的。然而闵抗生同志在《<野草·雪>主题探索》(载《南京师院学报》1979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鲁迅神往的是象征着战  相似文献   

17.
0年前,1919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壮举,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意义。五四运动既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也是一次追求进步、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华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对鲁迅先生笔下的浙东“二丑”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只能囫囵吞枣地粗读《二丑艺术》,甚感遗憾。最近,在报纸看到《圈点浙江四大“腐败名托儿”》(3月21日《服务导报》),觉得像鲁迅先生刻画的“二丑”角色,翻出鲁迅先生的作品来重读,我真对鲁迅先生佩服至极———这四个“腐败名托儿”早就被鲁迅先生脸谱化了,这四个“二丑”给世人上演了一场浙江的地方戏!鲁迅先生说,“二丑”和小丑不同,身份比小丑高,而性格却比小丑坏。看看这四大名“托儿”,果然如此,身份因贪官而鸡升,干的都是坏到骨子里的事儿:臭名昭著的瑞安“地下组织部长”陈时…  相似文献   

19.
一般说来,小说的思想意义总是通过它的全部形象,特别是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来体现的。当人们从这一角度分析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时,便碰上了一个不容易解开的“结”,这就是:小说反封建的主题揭示得非常明确、深刻、强烈,确实显得“忧忿深广”,完全是当时的“先进的中国人”才能发出的声音;可是在小说里,这种清醒的、先觉的声音却是出自一个狂人形象之口,且与大量的“错杂无伦次”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与鲁迅》,是郭沫若同志于一九四○写的一篇专论,提出了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古代哲学家庄子与鲁迅思想、创作的关系。郭老认为:“鲁迅颇受庄子的影响”;“鲁迅爱用庄子所独有的词汇,爱引庄子的话,爱取《庄子》书中的故事为题材而从事创作,在文辞上赞美过庄子,在思想上也不免有多多少少庄子的反映,无论是顺是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