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树立新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意义重大而深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改革向更深层次攻坚的进军号,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卓越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决定》为我国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这次全会必将作为我国改革进程中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载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光辉史册。中国民主促进会为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于这一伟大的事业,而倍感自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做中央《决定》的坚定实践者。二《决定》通篇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穿了以体制创新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2.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观的问题至关重要,它是在肯定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已经从一般的经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3.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值此之际,衷心感谢广大读者和作者对本刊工作的支持和厚爱,并热烈祝贺新年愉快!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绩显著,形势喜人。去年第四季度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为全党理论宣传工  相似文献   

4.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贯穿于这种进步与发展之中的所谓精神文明,从思想理念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人类的一种自我审视观念和一种合理的社会发展现。可以说,我们的道德和法律以及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都源发于特定的自我审视观念和社会发展现。如果从社会发展的大视觉来考察,我理解,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是呼吁人们重视社会的道德基础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更为成熟的社会发展现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认为,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是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  相似文献   

5.
李国林 《求知》2002,(6):13-13
树立新的发展观,是新一届市委对抓好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经济工作三件大事的更高要求。外经贸战线处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维系着天津经济发展的大局。树立新的发展观,抢占发展的前列地位,是跨越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和谐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江、徐水华的“和谐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一文指出,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在发展问题上多次强调“和谐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观,并赋予了和谐发展观以全新的科学内涵,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谐发展观坚持用全面的整体的眼光看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形势下,西方某些国家加紧在全球范围内"推销民主",大搞"民主输出"和"民主改造"。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民主化问题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误区,有的甚至陷入了政治衰退的陷阱。面对境内外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思潮的影响,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民主发展观,谋求科学的政治发展,坚定信心,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两会期间到广东代表团与代表们共同审议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通篇突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的政绩观,正确的人才观和以人为本的群众观,这  相似文献   

9.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口发展观。为此,首先要完成一个认识上的转变,即从“人口增长的视野”转变为“人口发展的视野”。过去我们一般是“从数量谈人口”,现在我们必须转变到“从发展谈人口”。为此,必须正视我国现行生育政策下人口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深入研究,努力防范并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社会朝着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十六的精神指引下,上海市委党校步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开放式、研究型、综合型办学的新阶段.面对党校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后勤工作如何跟上党校快速发展的节拍,使后勤服务与后勤保障工作与一流党校的建设相匹配,确保实现党校在新世纪中提出的宏伟发展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党校后勤工作能否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和开创党校的后勤工作.  相似文献   

11.
王艳冬  赵现  徐松 《求知》2015,(2):38-39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持续关注,医疗行业的道德建设愈发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它不仅涉及到患者的就医利益、医护人员的社会认可度、医院的医疗成本、行业的整体形象等问题,也影响到人民的幸福感指数、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找出提升医疗行业道德水准的载体和着力点,让医疗行业的道德建设水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切实提升,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医疗服务行业中的价  相似文献   

12.
正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了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他多次强调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习总书记亲自提出和推动了许多全新的战略构想和战略举措,比如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为传统区域发展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理论和实践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注入了鲜活的动力。这些国家战略,从点到线再到面,从陆上到海上再到海外,  相似文献   

13.
一、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观邓小平领导当代中国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由传统形态向当代形态的历史性转变。邓小平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开启并推进了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和实践模式的当代革命,赋予社会主义新的时代特征,使社会主义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决议》过程中,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重大理论课题?日前,记者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政法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忠杰教授。 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记者:两个文明共同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贯穿六中全会《决议》全篇的基本观点。请您联系《决议》谈谈如何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 李忠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党的十二大有过正式的论述,邓  相似文献   

15.
《求知》2007,(2):46-47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清泰认为,与发展一样,现在所讲的和谐是一个大概念。不能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因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这需要多个因素来支撑。在经济很不发达、温饱问题还没解决的时候,经济增长显得尤为重要。在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今天,从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就远远不够了。发展的概念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包括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事业的发展来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同样,和谐也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强调,在人与人的和谐上,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政府要处理好劳动者和投资者的关系,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构建起一个公平的制度框架,“既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要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两方面的权益都要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和制度保障,”这样才能带来社会的和谐与效率。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有其深刻的理论内涵,是发展主体、目标、内容、机制的内在统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 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机遇期,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7.
牟怀善 《求知》2001,(3):29-30
“十五”期间,天津工业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经济总量上,年递增15%,比“九五”末翻一番;全市工业增加值,年递增13%,比“九五”末增长8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递增2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和利润力争比“九五”末翻一番。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一个有着明确指向的现实战略构想。这个构想的关键就是协调社会各种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一种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这样一种均衡的利益格局不仅代表并维护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能使国家克服失衡,使整体利益得到保证。所以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后,加速建设和谐社会关系到我国的长期发展和稳定。建立与市场经济框架相和谐的社会资源分配制度通过十多年的改革,我国建  相似文献   

19.
河南新乡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巨大变化令人目不暇接。近三年来,新乡人用生动的实践,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用生动的事实证明了唯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求,保证人民共享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0.
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基于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发展观,在系统论意义上全面关注到了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发展问题,其间的“全面性”要求,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