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坤世 《理论探索》2007,(1):147-150
我国现行的诉讼法没有将抗诉程序与再审程序进行区分,使得抗诉机关的抗诉行为径行启动再审,从目的性、诉权理论、法律关系的构成要件以及程序设计等方面看,正是这种不科学的制度安排,引发了理论与实践上的许多冲突。因此,应当突破现行抗诉制度的模式,顺应现代司法理念所推崇的确立再审之诉的要求,实行抗诉程序与再审程序分离,严格划分抗诉程序与再审程序的界限,创制相对独立的抗诉程序。唯有如此,现行抗诉制度所引发的大多数问题,才能得以化解,若干理论上的不足也可籍此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试论仲裁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世后,民商事贸易活动日益增多,为了既友好地解决纷争又不伤和气,仲裁程序日渐成为人们解决纷争的首选。本文对仲裁程序的概念、特征、仲裁程序与仲裁程序法的关系以及仲裁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程序正义的法治观念和程序主导的法治原则在我国法学理论中的确立,从而打破了我国法学界长期形成的价值判断优先的实体法治观念,这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树立程序正义、程序控权和程序保障人权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薛涛 《学理论》2013,(10):130-131
2003年8月27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正式在我国领域内生效。为使公约与我国国内法衔接,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增设了没收违法所得的特别程序。没收违法所得的特别程序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不断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和借鉴他国经验,刑事诉讼制度逐步走向科学、民主和精密。将该制度与刑事诉讼普通程序进行对比研究,以便更好地掌握该制度。  相似文献   

5.
吴英姿 《理论探索》2020,(6):102-110
法律解释的不确定和类似案件得不到类似裁判,是法律适用永恒的难题。法学界以往的讨论集中在法律解释方法及其依据,即形式要件与实质原则之争上。由于缺乏程序思维,已有的研究最终只能落入二择一的立场站队,割裂了法律的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程序思维是实践理性的,以价值中立为核心,具有平等合作的精神气质,以"参与-对话-合意"为基本方法,以实现多元价值动态平衡为最终目标。程序不仅为通过法律解释整合法律的形式与实质依据提供科学的方法论,而且有助于理顺法治发展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找到将普遍规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可能道路。  相似文献   

6.
郭珺  杜颖 《理论探索》2023,(3):123-128
深化商标注册改革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商标异议程序作为商标注册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经过多次修改,仍存在程序冗长复杂、助长恶意注册、程序定位不清晰、制度效果不佳等问题。完善商标异议程序是深化商标注册改革,继而优化营商环境的题中之义。具体措施包括:异议程序设置模式保留异议前置,以实现权利救济功能;取消单独以绝对理由提出商标异议,以平衡制度成本收益;异议程序审查审理层级调整为异议后直接诉讼,以真正解决程序冗长问题;优化异议程序审查阶段的具体规则,以提升程序效率。  相似文献   

7.
香港基本法第45条规定普选行政长官要先由提名委员会按照"民主程序"提名,但是基本法对该"民主程序"没有作进一步的细致规定。"民主程序"必须贯彻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必须有利于爱国爱港人士成功出线成为行政长官候选人。因此,"民主程序"不仅是一个法律程序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在上 《理论探索》2015,(3):104-109
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程序滥用性惩罚是对程序正义的一大困扰。程序滥用性惩罚分为审前程序的程序滥用性惩罚与审判程序的程序滥用性惩罚,其分别造成对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相关原则的损害。程序滥用性惩罚根源于"口供中心"的侦查模式、"侦破案件"的现实压力、"法律监督"的控方特权、"社会效果"的过度考虑等诸多因素。对程序滥用性惩罚予以规制,要从理顺程序法的诉讼保障功能、探索多元化的诉讼证明机制、廓清各角色的诉讼职能差异、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等方面铺平程序保障法治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尹伟君 《各界》2007,(6):16,23
现今,“一元钱”的官司屡见不鲜,已不再让人觉得新奇。有人认为这种诉讼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也有人认为权利再小,也应当受到保护。笔者也曾不止一次遇到小标的案件。很多时候,在拿到判决书的时刻,原告早没有了起诉时的义愤填膺,也没有打赢官司的喜悦感,而流露出来更多的是疲惫感。再遇到这种事情,他应该是不会再选择诉讼程序了。普通民众打小标的官司所付出的成本很多时候不亚于其他标的较大的官司,而司法资源投入也不见得少。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兴起的小额诉讼程序被用来解决此类问题。小额诉讼程序在我国可否适用呢?笔者以为,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人为设计的行政程序具有双面效能:既可以被设计成能引致结果正义的实现,也可以被设计为阻碍结果正义的实现。决定行政程序效能选择的是其基础理念。行政程序只有被建构在控权、法治、人权理念的基石之上,人定的行政程序制度才可能实现结果的正义。将抽象的基础理念转化为现实中结果正义的渠道是:行政程序的实施标准制度。作为细节性和终端性的制度,行政程序实施标准的确定化、可操作化,为结果正义的实现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于制定程序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永生  王飞 《理论探讨》2006,(5):139-142
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为政策主体设置了决策步骤与职业规范,为政策实体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立足合法性的基本含义,程序的合法性首先体现为程序之于实体合法性的基础与保障功能。其次,合法性赋予公众价值主体与评判主体的地位,要求政策程序遵循科学性、民主性的价值标准,以实现公众的权利诉求。再次,政策的技术与制度程序在各自层面遵循科学性、民主性的标准,也对程序乃至实体的合法性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15,(3):74-78
程序失当行政行为是不当行政行为的主要形式之一,规制程序失当行政行为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程序失当行政行为的认定可以从程序错误和程序瑕疵两方面进行考量。程序失当行政行为主要表现为自定程序、民主程序缺失、行政不作为与慢作为等。规制程序失当行政行为应当充分发挥合理性原则与正当程序原则的作用,并对相关行为人进行归责。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36)
非讼程序是法院用以解决民事非讼案件的审判程序,它是民事审判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特别程序、ADR和确认之诉之间有诸多不同。厘清它们之间的界限有助于澄清对于非讼程序的模糊认识、提高该程序在适用操作上的准确性及对其适用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2)
督促程序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程序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低利用率、低生效率"的现象,一度沦为"休眠程序"。在新民事诉讼法的视野下,增加了人民法院对债务人异议的审查制度、督促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衔接制度,但依然存在些许的不足之处,为了真正实现立法目的,充分发挥督促程序的价值和功能,应进一步完善督促程序中的制度设计、加强督促程序与诉讼程序衔接的具体操作、明确对债务人异议审查的标准,以摆脱实践困局中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公开的程序是民主与公正的保障。但中国历史上自古缺少程序的观念,程序公开也无从谈起。即使是现在,我国社会型程序总体上的公开程度仍然不尽如人意。对此,必须加以改进。程序的公开不仅需要制度的支持,更有赖于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16.
司法公正就是指人民法院在严格遵循司法程序的前提下 ,按照实体法律的规定 ,作出符合社会正义的裁判。司法公正分为二个层次 ,一是实体公正 ,二是程序公正。建构一套公正的司法程序 ,既是当前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迫切任务 ,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均没有对治安案件受理、立案、销案、中止调查程序做出规定。为了完善调查程序的规定 ,本文就上述程序的内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个法律部门都有其价值定位,这种定位是该法律学科的灵魂.刑事诉讼法也不例外,在一般情况下,刑事诉讼法的价值是多元化的,多元的价值定位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相互之间的冲突.有效地解决冲突、保证多元价值达到最佳平衡、实现刑事诉讼价值的最大化,是刑事诉讼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9.
建立公正、科学的行政程序制度是完善行政程序、促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之一,其本身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现有的行政程序制度还不完善,我们要通过完善信息公开的程序制度,推进公开方式的现代化;完善行政听证的程序制度,保证听证的公正性;严格遵循期限制度,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等建立公正、科学的行政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20.
百年来,为惩治战犯、实现和平,国际社会成立了五大国际刑事法院,构建了新的法律体系。作为完整的诉讼机构,国际刑事法院设置了国际检察官与案件调查制度,产生了新型的国际侦查程序。国际侦查程序主要包括调查的启动、调查的实施、结果的处分、程序的监督等方面内容。探析国际刑事法院侦查程序对于完善国际刑事法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