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住乡愁 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其中,“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表述让人耳目一新。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城镇化,注定了我们无法抛却“乡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  相似文献   

2.
戴玉振 《侨园》2012,(4):26-27
2011年6月,经过外交部的任务部署和培训,我作为国际交流员来到了日本. 佐贺是一座典雅、质朴、洁俊的小城,拥有乡村的恬静与远离城市繁喧的祥和.初到佐贺,无法联想到这份恬静会变成以后独处异乡的清寂.这种清寂无约而至,时不时地化作清风,轻掠着心塘的水面,嬉笑挑逗着我不愿勾勒的乡愁情愫.  相似文献   

3.
10月9日,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进行核试验,跨过核门槛,对国际安全秩序、尤其是东北亚和平与稳定产生了巨大冲击。包括韩国、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以各种方式对朝鲜核试验表达了“遗憾”、“谴责”、“不可接受”或“坚决反对”等立场。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生态乡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深入分析生态乡愁的内涵与产生的原因。生态共同体是承载生态乡愁的价值载体,内含着生态整体主义的伦理思想。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要通过制度的强制性、底线性等特性来约束人们对待自然的道德行为,为生态乡愁的回归奠定制度基础。生态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需要以"心怀天下"的精神气质和责任担当来解决生态乡愁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黄春景 《民主》2014,(2):58-59
<正>在河南省新郑市龙王乡庙后安村,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安氏大院,因"合村并城",日前它被"限期拆除"。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记得住乡愁"的表述,深入人心,故乡没了老树、老房子,乡愁去哪儿找寻?保护好文物,才能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如今,2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说拆就拆,这份"乡愁"沦陷在城镇化的规划中,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相似文献   

6.
王玲玲 《民主》2015,(2):59-60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新理念将日益融入城镇化建设。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城市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简单的"记得住乡愁",直抵人心,激起了无数人心中的涟漪,在广泛共鸣的同时也赋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乡愁"是什么?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乡愁》中写到,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建立连续性,通过回答"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会成为谁"等问题,乡愁书写与认同问题重叠、交叉起来。事实上,现代汉语的乡愁书写作为一种建构性的文学实践,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汉(华)语文化认同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全球化使得认同日益成为问题的今天,对汉语文学和文化中的乡愁认同方式和特征进行探讨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
《侨园》2003,(3)
南非约翰内斯堡市政府最近正式批准在内城兴建中国城,恢复昔日中国城的繁华景象。华人社区也已经制定出新中国城的规划,并开始付诸行动。中国人最早在18世纪90年代来到约堡内城。这里曾经有3家华人俱乐部,是背井离乡的单身中国人一解乡愁的聚会之所。随  相似文献   

9.
陆忆偲 《学理论》2010,(11):146-148
在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里,"流亡"和"流亡"所带来的乡愁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少年离开故乡的他,因为种种原因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故国,但那份乡愁却是永远也挥散不去的。他的短篇小说《博物馆之旅》以杂乱的情节,向读者展现了一个错乱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他的乡愁依然浓烈,但他却仍然无法回到故乡。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与乡土社会密不可分,乡土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继承和扬弃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传统社会的乡土特质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存续的基础;乡土化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发展相对缓慢的乡土社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庇护。在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只有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在乡村"的要义,才能明白"乡愁回归"的社会事实,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真正坚持传统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11.
庄子总结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方法,提出"养形之人"与"养神之道"的区别,并通过对养形派的批判,以建立其独特的养神之说.庄子尽管在修持上强调养神,但也并非无视形体的存在.相反,幻想通过"虚静纯粹"的方法,到达形神合一、长生久视的逍遥境界.  相似文献   

12.
正真正的哲学,应当用思想把握时代、以时代引领未来。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新近出版的著作《乡愁的文化表达》,力图通过文化哲学的视角,去把握社会文化特质,追溯时代文化精神,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自觉做出了富有启示意义的研究。破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之谜",是《乡愁的文化表达》的核心价值关怀。众所周知,自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启了现代化历程,由此创造出了比过去一切世代总和更多、更大的生产力。但耐人寻味的是,这样一个伟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16,(5)
正方祥在2015年1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在一个时期比较活跃甚至猖獗,与党内极个别人推波助澜甚至带头散布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向党史、军史和国史发难有一定的关系。这些人丧失党的理想信念和人民立场,无视党的纪律,有的毫无忌讳地抹黑侮辱革命先烈,有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首次赴南极考察船编队正在胜利返航。全体考察队员在远离祖国、远离亲人的四个多月里,经常是在与恶风巨浪、严寒冰雪的搏斗之中。他们尝到了一生中少有的艰辛,也体会到了值得永远铭记的欢乐。他们最感欣慰的是,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的信任和嘱托,圆满完成了这次南极之行的三大任务:确保往返四万五千多公里的海上航行安全;在南极建立中国第一个考察站;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5.
<正>离不开的是故乡,忘不了的是乡愁。小时候读余光中的《乡愁》,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而长大后离开家乡,就越发能体悟其中埋藏的情感,也越发怀念家乡的山水……今年春节回家,感受到一些家乡的变化,乡村文化礼堂的普遍化、日常化,成为其中最大的"变",也成为新的乡愁之源。  相似文献   

16.
王永立 《求知》2011,(6):38-38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代表参加会议,并在会上提出收回战前被德国攫取的山东主权的合理要求。帝国主义不仅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还蛮横地决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无偿转让给日本,这种无视中国主权的做法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1919年5月4日,  相似文献   

17.
正春节,作为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它所承载的民族情感和乡愁眷恋是无可替代的。小时候对于过年的理解十分简单,压岁钱、新衣帽、吃美食便是年节最大的乐趣所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时可以吃上"年夜饭",每天都是"穿新衣",很多人感觉到现在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甚至有人认为过不过年没有什么区别。怀着对过年的企盼和乡愁的眷恋,我利用春节回乡之机,开始了一次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儿之  相似文献   

18.
马璐瑶 《学理论》2009,(10):72-74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大陆乡愁诗几近沉寂。但台湾乡愁诗却以其特殊的精神寄托方式,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类型的诗歌。作为台湾乡愁诗的代表诗人余光中,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至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但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语境以及台湾现代诗人特殊经历而形成的心理感受,使他们的诗中蕴含着的是特殊文化环境下的独特心理感受,抒写出的是独特文化心理反出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王宁  吴丹  李康甲  刘纪敏  郭艳 《学理论》2011,(20):205-207
传统游戏在儿童身体、心理和社会性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传统游戏逐渐远离儿童生活。回归传统儿童游戏家长要树立游戏和学习相互促进的理念,提高文化内涵,改变固有行为。  相似文献   

20.
乡愁重构迫于时代需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诉求。制度设计是文化自信视阈下乡愁重构的突破口,为此,必须做到:对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在充分了解、尊重、认同、挖掘的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对其进行保护、恢复或建设等,使乡村的核心价值重塑、文化记忆重拾、文明主体重现、良好生态重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