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协商决策:我国政府决策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依平 《理论探讨》2008,14(2):142-145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标志着民主理论的新发展.协商民主理论强调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背景下,通过公民参与和协商讨论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协商决策模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政府决策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在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合理精华和总结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之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网络问政"是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它的价值在于催生了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的创新性思维;其实质在于着力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其关键在于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于政府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切实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在正视"网络问政"的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将有助于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3.
党内民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党内民主、民主、民主集中制之间关系辨析党内民主的含义各位学者对党内民主的含义已经基本达成一定共识,即都认为党内民主是指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党员平等享有党章规定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党内决策和管理党内事务的权利。但在党内民主是制度还是原则上存在分歧。笔者以为,对于党内民主的理解和认识不能仅仅从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角度去阐述,或者是把党内民主简单地理解为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党员必须强化党的意识,坚定政治信仰,在民主政治上凝聚共识。一、政治信仰缺失不容忽视由于基层民主建设中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些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信仰有所缺失。  相似文献   

5.
张树强 《学理论》2010,(17):140-142
在1905年中国清末进行宪政化的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宪政三阶段理论",即中国宪政化须施行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这个理论无疑可以使普通大众从长期封建君主专制压迫下解放出来,能够调动民众参与民主政治,可以为后来建立共和国奠定基础。但是党权政治的推行、孙中山内心深处的反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当时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必然造成"宪政三阶段理论"的破产。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中国乡村基层村庄民主选举备受学界关注,学界分别从乡村治理、制度变迁、政治民主等角度考察这一问题。然而这些考察忽略了一个重要维度:乡村公共性主题。笔者认为这一主题才是乡村选举的实质和意涵。通过Y村选举及修路等涉及村落公共事务的个案,笔者考察当前村落选举与村庄公共性生产、村落公意和共识的关系,文章认为当前基层乡村依然延续了差序式的公共性生产模式。这种公共性生产模式与通过选举运作生产公共性的模式之间具有内在张力,正是这种张力导致试图透过西式选举达成村落公意和民众共识的设想在重建当代乡村公共性实践中遇到问题。  相似文献   

7.
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在人类致力于反腐败过程中,人们普遍认为民主政治是腐败的"天敌",有效的民主政治制度是腐败现象最有力的"克星"。因此,只有以民主来编织反腐败的天罗地网,才能把反腐倡廉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官民之间究竟该是何种关系? 调查显示:53.3%的群众认为官民之间应当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官员选择此项的比例仅为28.9%;而有65%的官员认为官民之间的关系应是"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二者兼而有之",民众此选项的比例则为40%。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政治理论中的协商民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与民主制度。协商民主的核心是理性的公共协商,即通过讨论、审议、对话和交流,从而实现立法和决策的共识。协商民主关注民主的具体过程,在国家制度、特设论坛、公共领域等不同领域发挥着作用。协商民主具有合法性、理性、公开性、责任性特征。协商民主制度的实施激发了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促进了决策的合法化、培养了公共精神、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协商民主过程中的平等参与、达成共识、关注公共利益已成为现实的政治目标,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的民主理论与制度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文彦  魏法谱 《学理论》2011,(13):33-35
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的新民主主义政治是民主政治的成功实践。民众的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边区政府为推进政治参与,采取了许多措施,极大促进了陕甘宁边区民众的政治参与。边区的政治参与也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广泛性、制度性、平等性。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论坛》2015,(4):17-21
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政治沟通是一个政治沟通过程的两个方面。网络民意的急需在回应,政府回应是政治沟通的关键环节;政治沟通的关键在信息,信息准确对称是政府回应的必备前提;网络民意的主体在公民,公民认同是政府回应的成功标志;网络民意的核心在利益,利益诉求是政府回应的切入端口;网络民意的媒介在网络,网络渠道是政治沟通的物质前提。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政治沟通存在以下问题:回应力不足阻断沟通回路,信息不完备影响沟通实效,主体差异性导致目标错位,渠道不畅通造成沟通受阻。应对这些状况,就要做到:以满足利益诉求为重点,积极回应网络民意;以推进信息公开为突破,保障民众的知情权;以消除主体差异为契机,努力达成民意共识;以畅通沟通渠道为基础,保障民众的表达权。  相似文献   

12.
黄丽惠 《团结》2010,(3):26-27
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所谓协商民主指的是这样一种民主政治形态:即公民通过广泛的公共讨论的过程,各方的意见在公共论坛中互相交流,使各方了解彼此的立场和观点,并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并达成各方可以接受的可行方案。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  相似文献   

13.
正协商民主是对选举民主的重要补充协商民主理论是最近二三十年西方政治思想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在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为了弥补选举民主和多数决策原则的不足而提出的。协商民主既是一种决策形式,也是一种治理形式,又是一种民主形式。它强调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背景下,通过公民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随着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日益丰富和发展,其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政治民主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实现了政治民主,政府才能顺利开展公共关系工作;而政府公共关系对政治民主的建设与完善具有促进作用。正确认识政治民主与政府公共关系之间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官”“民”平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网络传播环境下,媒介权力的作用方向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由以往的政治统治集团及其机构垄断的"权威主导"逐渐向普通民众参与传播的"草根主导"方向逆转。这一变化表明:网络空间草根民主和草根民主化趋势正在形成并不断发展。这对现代政治体系运行,尤其是对权力监督和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手段和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网络空间中,草根民众的网络造势与政府回应具有互逆作用,即:网络民众通过网络言论造势而给政府施加舆论压力,并迫使政府做出及时回应和处置。因此,必须正确认识网络草根民主及其发展趋势,正确对待网络空间传播的政治信息与政治言论,尊重草根民众公共话语权,以平等对话理念为指导、以制度建设和网络立法为手段、以培育网络草根民众的理性精神和自治能力为主要内容治理网络空间草根民主无序发展的乱象。  相似文献   

16.
"县权公开"标志着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经历村级、乡级之后进入到县级政权的新阶段。"县权公开"是基层政治民主发展的自然延续,是规范用权、科学执政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的战略举措。"县权公开"的重点在于"权力公开",而难点在于"权力监督"。"权力公开"要以"限权"为核心,直面权力公开的宽度和深度问题;"权力监督"要以领导的"限权"和人民的"扩权"为核心,在监督体制创新上有新突破、在发挥人民监督主体效用上有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28)
多数原则是人类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原则。在人类非政治生活中,多数原则也是解决矛盾达成共识的重要方式,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多数原则特别是简单多数原则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萨托利《民主新论》中关于多数原则的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论述,说明有限多数原则相对于简单多数原则更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1)
当前,我国法治进程是由政府、法律人、民众、媒体等多方力量推动的。政府成为推进法治的主体;法律人在治国理政、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民众是法治改革的新兴推动力量;媒体在推动法治进程方面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政府、法律人、民众、媒体等不同立场、视角交织在一起,有利于各方达成共识,推动我国法治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治参与中的利益动因论析孙正甲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民主社会中普通公民通过合法途径,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政治手段,施影响于决策与管理机构以及监督政府公务的政治行为。实行共和制以来的旧中国徒有民主招牌而未行民主之实,民众的政治参与几近于...  相似文献   

20.
以权利制约权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达成"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社会共识,这是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崛起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需要,同时也具备能够达成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