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舆情中的“网络推手”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舆情得到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网络舆情中的公众参与度的不断增强,局部问题和个体问题可以在网络上转载和讨论,并迅速传播,且可能演化成全局问题和公众问题。因此,研究网络推手的形成、发展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利用网络的技术可控性以及管理层面的引导,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构建与网络舆情引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信息时代,网络舆情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不容忽视.基于对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其对和谐社会构建影响的分析,当前我们应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普法教育及网络管理、建立网上舆情预警机制、公开政府信息四个方面着手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衍生舆情是近年来网络舆情所呈现的新特点,尤其由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衍生舆情的出现几乎成为一种必然,其所造成的“二次影响”甚至超过原生舆情,给舆情危机的防范和应对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基于此,从传播要素的视角探讨在由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网络舆情中出现衍生舆情的成因。研究认为,突发公共事件是衍生舆情出现的前提,其模糊性、关联性和刺激性会对衍生舆情产生直接影响;政府、媒体和公众是衍生舆情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信息传播中它们基于各自利益诉求而呈现的不同行为逻辑是衍生舆情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2009年,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3.6亿,规模居世界首位。有关研究预测,2010年传播领域超过70%的事实信息的提供者将不是专业的传媒机构和传媒人,而是在线发表见解的网民。当大量网民创造出海量内容的时候,传播由“教堂”演变为“集市”,网络成为多样化的“意见市场”,在这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5.
王娟 《理论导刊》2013,(1):27-30
网络舆情扩散迅猛,影响力巨大,要做到科学化应对,地方政府必须首先建立一套完善的日常监测系统,根据舆情性质、影响程度、涉及范围等因素将捕捉到的各种舆情信息划归为不同的预警等级,面对网络民意,建立快速回应机制;针对负面舆情,建立调控引导机制;应对重大舆情,建立联动应急机制,有效开展全方位差异化的应对处置。  相似文献   

6.
尤存 《党政论坛》2011,(23):25-25
随着网络信息特别是以现阶段微博为特征的“云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凸现,网络舆情对大众信息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对公共决策的干预度日渐加强。如何正确把握网络信息的集聚和传播特征,理性地研判网络舆情的深刻背景,科学应对新媒体所呈现的新诉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李晨  李平 《学理论》2014,(2):192-193
近些年,随着新兴传播媒介手机网络的迅速崛起、校园舆情的极速社会化以及草根舆论领袖的兴起,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已经被迫纳入社会舆论的关注范畴,高校网络舆情可直接引发危机事件并影响危机处置过程,左右危机管理走向。使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开始关注,校园危机传播管理与沟通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事件频出,谣言传播方式也不再只是以前的口口相传,而是开始大量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基于互联网的特性,它的传播范围和速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作为一种舆论现象,谣言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社会传播活跃度、社会心态、社会透明度等方面的特征。但是当谣言和网络结合起来,网络谣言则具有了更多新的...  相似文献   

9.
孔凡河  王慎 《党政论坛》2012,(15):32-35
在我国行政体制中,政府过去一向是政策制定的主导者。大部分重大决策都是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政府对社会的回应也是以政府自身为主导。但现如今,随着社会公众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政府必须主动地关注和满足社会需求,积极回应社会舆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已步入了一个“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  相似文献   

10.
网络涉腐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敏感诱发性、随意偶发性、主观猜测性、虚拟隐匿性等特点,表达了民众对公权公正、廉洁的政治诉求。网络涉腐舆情具有高效高质监督、保护参与个体安全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网络暴力倾向、规范性合法性不足等问题。要加强网络反腐的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建立政府及时回应机制和政府、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机制,完善网络涉腐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加强对网民和网站的培育监督,以实现对网络涉腐舆情的科学化管理。  相似文献   

11.
正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1、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激发了网民舆论监督的参与度。网络在促进人们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参与社会活动的网民越来越多,网络时代人们的交往广度被拓宽,人际联系密度加深。庞大的网民数量已经为我国网络反腐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互联网将各个地方的越来  相似文献   

12.
薛瑞汉 《理论探索》2012,(2):116-118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认识不到占领网络空间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用网的意识还很淡薄;在网络舆情应对的思想认识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的观念陈旧、行动迟缓;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相对较弱,不能正确对待网络媒体。  相似文献   

13.
"学术"一词代表着系统的知识与高深的学问,也界定着一个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文化群体。然而,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现象不仅破坏了学术生态,而且严重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声誉。网络舆情又在客观上成为曝光学术腐败的放大器,无法释怀的利益追逐是学术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治理学术腐败,需要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同联动,通过明确学术腐败行为的治理主体、建立学术腐败监督与信访举报机制、由第三方学术机构甄别学术腐败行为、在学术领域内以一定方式公布学术腐败处理结果、加强学术评价研究和学术规范教育等途径,有效遏制学术腐败高发态势。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社会舆情相比,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更加多元化,表达方式更加快捷化,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特征,也带来了涉腐舆情法律规制缺失、举报及管理无序、应对理念落后、措施僵化等负面效应。因此,必须科学建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机制,其中法制机制建设是有力保障,舆情信息系统建设是坚实基础,责任和约束机制建设是关键内容,网络举报的权益保护和激励机制是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5.
高彬  顾成琳 《学理论》2012,(23):204-205
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形成并传播的带有一定影响力的"焦点"、"热点"问题或者有明确态度的意见与言论,一般受关注程度较高。同时网络也逐渐成为学生发泄负面情绪的主要途径。我们应该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下的网络舆情管理,让网络成为我们管理学生、引导学生、学生相融合的创新,同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按照科学的管理办法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6.
关于网络舆情基本特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映红 《学理论》2010,(18):124-125
指出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隐匿性、直接性、互动性、丰富性、广泛性、非理性等基本特点,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网络舆情的这些基本特点,才能准确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所谓网络舆情,是指受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当前,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舆情信息已经成为网络热点,也成为直接影响组织工作满意度和公信力的重要事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应对网络舆情,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是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突出任务,也是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董清潭 《求知》2014,(8):13-15
<正>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先进的通信工具、实用的信息总汇和活跃的社交平台,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作为当今世界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中国目前有6亿多的民众"触网"。借助网络,人们可以遍览天下大事,可以从海量信息中查询自己需要的东西,可以分享观点、轻松淘宝、在线神聊,也可以便捷地讨论公共事务、开展舆论监督、实现政治参与。可以说,网络的发展,丰富了信息资源,拓展了交往空间,密切了  相似文献   

19.
胡婷 《学理论》2014,(2):281-282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数字时代,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最主要群体之一,所形成的校园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各种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也是高校近年来面临的挑战。从校园网络舆情的界定、构成要素为出发点,分析研究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如下:加强对大学生普遍关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加强学校与教师在网络的参与度;加强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论坛》2017,(6):103-107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事件的数量和影响力呈上升态势,导致的失控局面将危害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后果。提升网络舆情共同治理,应当把电子参与作为逻辑起点,关注舆情治理中的议程设置环节。公民个体的电子参与,通过施拉姆循环理论的"编码—译码—释码",不断传播扩散,从而汇聚成多源流理论中的问题溪流、政治溪流和政策溪流,打开政策之窗,触发议程设置。各级政府需要开拓网络舆情治理新思路,提高电子参与的覆盖面和有效性,通过电子参与形式增加与公民个体、群体和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同时,高度重视焦点危机事件及舆情的突发性指标变化,对相互作用发酵的各条溪流进行有效切割,排除各类结构隐患,顺畅议程设置过程,加速推进网络舆情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