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在正常条件下,一国工业化的兴起与其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壮大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对外贸易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实现"后发优势"、创收外汇与突破国内市场约束、优化经济结构和提供技术进步动力等方面。运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与对外贸易等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协整关系)。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以及出口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设备进口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姚聪莉  任保平 《求索》2008,(10):1-4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市场化的推动下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工业化的路径由一元向二元的转变,工业化的影响因素由单一因素向多元因素的转变,工业化结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工业化环境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目前我国工业化的约束主要表现在:工业竞争力约束、资源环境约束、工业化进程约束、工业化基础条件约束、工业化区域差异约束。针对工业化的约束,我国未来工业化转型的路径是:加快农业的工业化进程,加速完成工业化任务;统筹城乡工业化进程,实现二元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加强产业融合与产业配套,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为工业化创造新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3.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是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放在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大背景下来思考,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如何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并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先进经验,使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对策建立在现实可行的基础上,是当前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究竟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之路无疑是必然选择。这是针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前世界工业发展的趋势提出的。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不仅是时代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历史提供给中国人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宝贵机遇和有效手…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已经有20年时间,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获得有效转变。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发展方式陷阱"而难以转变。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艰难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特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的路径主要是与工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在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中国的为数不多的论述中,运用其对西方工业化主题的思考方式,思考了中国工业化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中国必须走工业化道路的原因、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方式和中国工业化的影响等内容。这些论述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综观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一般路径和特殊过程并存,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交错,后发劣势和后发优势伴生.这种现代化进程中的时空交错,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可能路径,也为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缩短或超越某些阶段的可能性.当代中国的政治转型,既要矫正以工具理性为支撑的现代性思潮的缺陷,又要防止以对价值理性的尊崇为特征的后现代性思潮的过度张扬,要在现代性一后现代性时空交错中构建“新型政治现代性”,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7.
台湾地区在20世纪后半期的工业化进程中创造了劳工"持续向上流动"的成功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1)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工业化起点为其奠定了基础;(2)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为其提供了动力;(3)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形态与分散的工业布局是其重要路径。然而,步入21世纪以后,台湾社会劳工流动虽然总体上仍延续其向上流动的模式,但却呈现出减缓的趋势。其中岛内外经济不景气,岛内产业结构趋于稳定与政府的积极作为在其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防工业与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防工业作为我国工业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部门,在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国防工业是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防工业的跨越发展和体制变迁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国防工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为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黄微分 《湖湘论坛》2007,20(2):74-76
基于国际通行标准,结合中国实际,按照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采用若干重要指标综合评价湖南"十五"时期工业发展水平,分析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加快湖南工业化进程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也是现代化的一项内容。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制约了现代化进程,也决定了加快城市化进程将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引擎”。而中国的城镇化模式的确立,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国情,即它已是工业化国家,却又是个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因此,发展小城镇将是最佳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工业化浪潮由西欧向全世界其它地方推进的时代,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基础,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工业化进程中交往的扩大是马克思恩格斯考察民族问题的新视角,工业化进程的拓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扩张是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地看待殖民主义作用的立足点,工业化进程的普遍性与民族特性的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证民族发展道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是指导当代中国解决工业化进程中民族问题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2.
龚昕 《前沿》2009,(2):20-24
在中国当代现代化进程中,毛泽东的财富思想促进了现代化目标的确立,使中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并避免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初期的贫富两极分化状况,但又陷入了平均主义,影响了现代化进程。邓小平的财富观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明确了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目标。小康社会的新财富观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全面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创造》2010,(6):28-32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两件大事之一。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新阶段。外国资本,尤其是大量外国商品输入到中国来,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压力。正确认识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创造条件发挥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王金杰 《青年论坛》2008,(4):103-106
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信息化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没有实现与工业化的融合,从而制约着工业化推进的进程。现阶段,制约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因素是信息化核心技术水平低、信息安全性低、缺乏与微观个体全面融合、政策力度不够大等。为此,应推进信息化与知识创新体系的融合、信息化与微观经济行为的融合,以及促进相关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战略之一,也是我国当前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指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集约、智慧、低碳、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发挥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罚体作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创新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际上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只有在三个方面实现创新才能顺利地走通这条路。第一,跨越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时空,将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时空上合二为一。即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进而加速工业化进程,缩短工业化的时间,同时提高工业化的内在质量,紧跟信息化的进程,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两个发展阶段的并轨。第二,跨越大多数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经济国情已经从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自己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新的现代化征程.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重要时期,一是1949年到1978年,为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二是1979年至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9.
徐黎 《前沿》2011,(4):26-28
近代外国资本在华直接投资不仅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其路径演进也具有历史独特性。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海外直接投资增长最迅速的国家,研究近代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路径演进及其溢出效应,对于我国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缓解江苏省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持续快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率先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科学核算与评价全省碳排放现状,深入剖析碳减排重点领域的潜力和空间,从而科学确定江苏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