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 ,是能力竞争的世纪 ,人力资源能力是社会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鉴于对“能力”的认识与理解 ,我们可以引申出“能力人”假设 ,确立“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心理行为和潜在能力是现代人才的“核心素质”,从心理的、人性的和软环境三个角度分析研究现代人才“核心素质”的作用机理和培养开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刚性的改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核心刚性的生成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我们在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关注核心刚性。在改造核心刚性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抓住产生核心刚性的主要原因,针对四种“知识抑制”活动,实施知识管理战略。通过实施知识管理,从组织、技术和文化三个方面全面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使企业更好地展开四种知识创新活动,从根本上克服“知识抑制”活动,维护企业现有核心能力或构建新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4.
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应急管理培训是提高应急管理人才水平与能力的重要渠道。本文从宏观角度深入分析了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的目标、体系构成和发展现状,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求,对应急管理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提出应“完善分类分层应急管理人才培训模式、科学设定应急管理培训的内容、完善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的保障措施”等...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公共管理人才的专业化提出更迫切的要求,要求公共管理者必须具备必要的管理能力和素养,而在此背景下郑州实行的“引博从政”却显得不合时宜。从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领导科学等角度对“引博从政”进行分析,郑州的“引博从政”使不具备相应能力的博士从政,既难以胜任公共管理者的工作,也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给党政机关的正常工作、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带来多重悲哀。  相似文献   

6.
“一肩挑”制度的出现受国家与社会双重因素影响。不同时期村支两委关系随国家对农村工作定位不同而变化。根据国家对农村工作的定位,村支两委关系经历了以村民自治、上传下达、服务村民、治理能力为核心的四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下,从聚焦提升治理能力角度而言,“一肩挑”制度运行面临着人才资源短缺、能力嵌入困难、权力监督难等挑战。为了更好地将党建统领优势转化为乡村社会治理优势,全面提升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基层应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人才监管保障机制,解决“谁来挑”“如何挑得稳”“如何挑得好”问题。  相似文献   

7.
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快高校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人才,取决于争取人才资源和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努力获取人才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用科学人才观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应做到“五个坚持”和“五个到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发展相得益彰;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认识和政策双到位。  相似文献   

8.
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应围绕人才工作“两个调整”,即“人才体制从适应计划经济的人才管理体制调整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管理体制,人才工作从传统人才工作调整到整体型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要求,着力抓好机制创新,打开人才通道,使人才配置市场化,管理法制化,实现价值化。1、创新培育机制,打开人才素质提升通道。加强人才培育,要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坚持多轮驱动,形成“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培育机制。加强高校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加紧…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得到不断发展和深入,但在专业学科、职业保障、社会认可和政策落实方面还存在一些限制,企业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研究发现,企业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体现为核心价值、知识和技术三个层面,具体包括十个方面。因此,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的学科化与职业化、人才训练的专业化与持续化、人才使用的规范化与整合化、人才建设的制度化与社会化,培养和夯实企业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1.
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以“经济人”为假设和前提的物本管理到以“社会人”为假设和基础的能本管理,再到以“能力人”为假设的能本管理三个典型阶段。这一过程的核心之一是人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也是人性由被压抑到开启再到升华的演变过程。正确认识并合理把握这一过程将对进一步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管理对高校图书馆至关重要,而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应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再造人力资源组织模式、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与配置、进一步完善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及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等方面实施一系列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国际上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初露端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既是不可回避的挑战,又是不可多得的机遇。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主体,因此,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组织人事部门是党委和政府管“人”的职能部门,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做好面向新世纪的组织人事工作,以全新的眼光去鉴赏、识别人才,以全新的技术去开发、培养人才,以全新的方法去管理、使用人才,是亟待研讨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人事部门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实现五…  相似文献   

14.
论提高公务员素质新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丽芝 《行政论坛》2002,(6):61-62,65
提高公务素质新机制的构建是新时期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是公务员开拓自我、超越自我的必需。行政观念与行政 能力是构成公务员素质的核心要素,要从“进”“管”“出”三个环节构建公务员素质更新机制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学历不等于能力”,这本来是个正确的命题。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学历与能力自然也不会等同。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人对学历与能力关系的理解,却往往从实用主义出发,把“学历不等于能力”作为贬低学历的认识依据,有的甚至笼统地把高学历看成低能力。学历与能力,涉及到人才‘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现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发掘和培养“T”型人才。所谓“T”型人才,横杠“-”指博,竖杠“|”指深,即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博的管理知识的人才。美国对一千三百多名科学家做了五年调查,发现卓有成效者,多系“T”型人才。苏联、日本也都在积极培养“T”型人才。在人们的意念中,“T”型人才一般是指企业的科技、管理干部而言。其实,新时期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政工干部也应当成为既精通思想政治工作本行专业,又熟悉企业生产和管理的“T”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2006年9月26日.由上海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上海人才研究会、《组织人事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科学人才观理论与实践”论坛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来自本市组织、人事系统、高等院校等单位专家、学者及人才研究会会员150多人参加论坛,就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人才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论坛主办单位公布了“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征文获奖名单,分别有来自广东、江西、浙江、上海等7位作者获奖。内容涉及科学人才观内涵、老年人才开发、选人用人理念创新、党管人才原则、人才与产业、人才培养与管理等方面。现将“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论坛会上专家的精彩演讲摘要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打破传统的能力结构模型,从以能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出发,深入分析德、心、体、绩等方面与能力的内在关系和本质联系,重新建立新型人才能力模型,并设计包含五个维度的干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地对人才能力结构进行深层解析与定量评价,能为我们全面准确地考核选拔人才提供科学的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19.
颜景高 《学理论》2008,(4):33-35
“收入能力不足”是统筹城乡发展中“相对劣势群体”的普遍现象,但究其实质,“相对劣势群体”所欠缺的“收入能力不足”的根源是其“可行能力不足”。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可行能力”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发展诉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点。实际上人的“可行能力”的内涵是人的真实选择能力:一个人选择有理由珍视生活的实质自由。人的“可行能力”的提升与社会制度安排以及社会文化内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们在创建“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班子活动中,立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选准工作突破口,使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把选配好“主官”作为创建“四好”班子的关键。我们十分重视对下属单位主要领导的选拔、配备工作,重点把握住了四点:一是选配工作能力强,有本事的干部。改变过去的“一强一弱”或“老少配”等现象,强调主要领导必须是“讲政治、懂管理、会经营”的高素质人才。二是选配创新能力强,能与市场要求对接的干部。强调主要领导必须有推进企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