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时期的齐威王,是个较有作为的君王。有一次,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时对他说:“你到即墨上任后,我天天能听到诽谤你的话。可我派人去即墨了解调查,看到你管辖的领地田野被开辟种粮,百姓生活富足,官吏也无扰民之事,  相似文献   

2.
赵超 《党课》2011,(13):127-128
《资治通鉴》记载,齐成王时期即墨大夫和阿大夫一个善琢磨事,一个善琢磨人。社会舆论对前者是“毁言日至”,对后者是“誉言日至”。但齐威王并没有简单地凭“公论”定夺,而是派人实地考察。考察的结果是:即墨这个地方耕地得以开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秩序井然。而阿这个地方田野荒芜.百姓饥寒,邻地被进攻而坐视不理。根据考察结果,齐威王当即赏了即墨大夫,活烹了阿大夫及那些因受贿帮他说好话制造“虚假公论”的人。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师,在于善视听。有两个例子可为证。齐国的即墨大夫名声不好,人们总对齐威王说:即墨大夫不好好治理即墨,是个不称职的人。齐威王想:“人们都诋毁他,我从而也低毁他,这样做是不可以的。应当去看看,那儿究竟治理得如何?”齐威王派人视察即墨。视察的人回来向齐威王汇报;当地大治,百姓快乐。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说过:“自从您担任即墨大夫以来,我总听到人们诋毁您。但是,我派使者到即墨去,看到那里田野开辟,人民富足,官府没有积压的案子,社会安定。这是因为您一心一意地尽职尽责,不把精力放在事奉我身边的官吏以求名…  相似文献   

4.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威主即位初,齐国不治,诸侯并伐.威王召来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您治理即墨以来,诽谤的话每天都传来.然而我派人视察即墨,田野都已开垦,人民丰衣足食,公务没有积压,东方因此安宁,这是由于您不讨好我的左右来求取名誉的缘故."  相似文献   

5.
力戒浮躁     
弄臣是祸的观点,是齐威王执政的经验教训。起初他任命了两个地方官,一个即墨大夫,一个阿大夫,不久就不断听到阿大夫好、即墨大夫不好的反映。威王即位之初委政于大臣,连续九年遭到外来侵犯,严峻的形势迫使他改弦更张,就准备从这里入手整顿吏治。派人慎察,即墨耕地扩大,人民丰足,没有积案,社会安宁;阿大夫那里土地荒芜,百姓贫苦,赵国来犯时他没能力救援,卫国来犯时他干脆不理不问。为什么官场里的评价与实绩恰恰相反呢?原来,即墨大夫不搞歪门邪道,阿大夫贿赂威王身边的人替他说好话。弄臣是祸啊。齐威王褒奖即墨大夫,诛杀阿大夫及同党。干臣…  相似文献   

6.
《资治通鉴》记载,齐威王时期即墨大夫和阿大夫,一个善琢磨事,一个善琢磨人。社会舆论对前者是“毁言日至”,对后者是“誉言日至”。但齐威王并没有简单地凭“公论”定夺,而是派人实地考察。考察的结果是:即墨这个地方耕地得以开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秩序安全。而阿这个地方田野荒芜,百姓饥寒,邻地被进攻而坐视不理。根据考察结果,齐威王当即赏了即墨大夫,活烹了阿大夫及那些因受贿帮他说好话制造“虚假公论”的人。当前,正值各级党委换届之际,注重“群众公论”可以比较真实地了解一个干部的德才情况。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也会出现“公…  相似文献   

7.
战国初期,一次齐威王同左右的人谈起主管东阿的大夫和管理即墨的大夫,左右的人都赞扬东阿大夫,夸他政绩如何如何好,而对即墨大夫却极力贬损,说他把即墨弄得怎么怎么糟。齐威王听了这些议论并没有急着表态,只是暗暗地记在心里。  相似文献   

8.
黄政钢 《廉政瞭望》2013,(22):73-73
据《资治通鉴·周烈王六年》记载,齐威王召见即墨(地名,今山东即墨一带)大夫(大夫,是当时地方行政首长的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市长),告诉他说:“自你在即墨任官以来,毁谤你的话天天都有,然而我到即墨视察后,发现田野开辟,人民富足,衙门无事,地方安定,这是你不事奉左右近侍、求他们帮你说好话的原因吧”。  相似文献   

9.
战国初期的齐威王,是位擅长治国的明君,他家政处事、确有独到之处.有个大夫到即墨任官后,每天都有指责他的话传来.齐威主便派人去家看,但见田土开辟整治,百姓安居乐业,东方十分安定.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说;“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便封赐他享用一万户的奉禄.另一位大夫在阿地领守,每天都有称赞他的话传来.但派人去察看,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一针见血指出:“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于是,下令煮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从此,臣僚们不再敢弄虚作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资治通监·周烈王六年》  相似文献   

10.
《史记》里有一段故事:公元前333年,齐威王外出打猎与梁惠王相遇。粱惠王问他有没有宝贝,齐威王说没有。梁惠王炫耀道:我这个小国,直径一寸以上、光照12辆大车的大珍珠就有十枚呐,你万乘之国,怎么没宝贝呢?齐威王说:什么是宝贝,我跟你看法不同。我有大臣檀子。派他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上十位诸侯都来朝见;我派黔夫守徐州,燕赵两国投奔他来的有七千多户;我派种首管治安,结果路不拾遗。这些干臣就是我的宝贝,他们能光照千里,何止区区12辆车呢?  相似文献   

11.
人才史鉴(三则)峻岭即墨大夫和阿大夫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事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相似文献   

12.
教诲益终生──回忆父亲任弼时任远志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我的父亲则是我一生的老师,尽管我15岁才见到他,19岁时病魔便夸他而去。"大女儿,你回来啦!"抗战胜利后第二年,我15岁时,爸爸才有条件派人到湖南接我们与他团聚。6月,人们带我和妹...  相似文献   

13.
漫画幽默     
方法不同 妻:这次选拔干部你还是不提老李,又是什么理由啊? 夫:他群众基础差,人际关系不好! 妻:怎么又这么说了? 夫:20年前,搞人方法是“生活作风问题”,现在流行的是“群众关系问题”。 生活作风已经不重要了,就连我都…… 妻:快说,你都怎么啦? 夫:……  相似文献   

14.
从前,有一个人数说国王的罪过。这个人说:“大王非常暴虐,治理政事没有道理。”国王听说了这话,非常恼怒。竟不仔细追究是谁说了这话,就相信旁边佞人的谗言,捉了这位贤臣,并从他的脊背上取下了一百两肉来。后来,有人证明这个人并没有说国王有罪过的话。国王很后悔,便又从其他地方索取了一千两肉来为这位贤臣补脊背。一天晚上,被剥肉的贤臣呻吟不止,非常痛苦。国王听见了问道:“你为什么还会痛苦?取了你百两肉,以十倍的量又补给了你,你还不感到满足?为什么还会痛苦呢?”旁边的人回答说:“大王如果割了我的头,我就是再得到…  相似文献   

15.
<正>我的同事好友老赵对我说,说不清楚到底是家乡把他丢了,还是他把家乡丢了。他说他好眷恋那句"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的歌词!他在努力地回忆着,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数说着……家乡是妈妈怀你生你的地方吗?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年代,妈妈怀我在关内,为了填饱肚子,妈妈一路乞讨生我在关外。不知是妈妈丢了家乡,还是家乡丢了妈妈。没"坐月  相似文献   

16.
卢诗韵 《党课》2012,(18):89-89
当你还是年轻人,你认为世界就是需要热血。你带着你的行囊,开始你的旅行。到了第一站,你停下来,安排妥当,一腔的热情还没有释放。当你拿起手里的乐器,弹奏你认为最展现自己的节奏,弹完却发现没有人在听。你苦笑着摇头,旁边的人走过来说,兄弟,你占了我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久矣夫,电视于我如鸡肋!一年多之前,我在小区里发感慨说,现在的电视真没看头。别人还没有接茬,一位中年水暖工立刻表示赞同,说娱乐节目太多了。可见这话在他心里已经憋了很久了。我原本只是朦胧地感觉电视节目没意思,还没有来得及细想为什么没意思,却被这位工人师傅一语道破,点出了要害。我因此对他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0,(11):79-79
钱多坏德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主张诛不避贵,赏不拾遗,重视生产,反对厚赋重刑。其个人生活简朴,认为钱多会败坏自己的道德。 一次,齐景公派使者访他。晏婴将家中仅有的饭食与使者分吃,两人都没有吃饱。使者回去禀报景公,景公立即派人送来大笔金钱。  相似文献   

19.
山重水复     
山重水复陈文这一天,廖雨沛接到杨长青派人送来的一封信,信上说:“沈表兄又到山区来办货,等你一见,请即到镇上来”。他明白,这是组织上又派人前来联系了,便立即下华蓥山。在途中他想,我从广东回川,参加顺庆起义,不幸失败,自己走了一段曲折道路。接上组织关系之...  相似文献   

20.
愿与阿Q共勉     
“共勉”是个很礼貌的词儿,充满友善。意思是“咱们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精神品位。”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咱们大家”。有的人动辄就嘲讽张三是阿Q,讥刺李四是阿Q,唯独他自己没有一丝儿“阿Q精神”,简直是个大勇士、大君子。我看,大不可信。我在很多文章中颂扬过阿Q的功德,乃至认为他对很多中国人有救命之恩。比方说,当年闹“文革”,将好多人弄成“牛鬼蛇神”,天天斗你、打你、往死里折磨你,你若是一点“阿Q精神”都没有,处处逞出“士可杀不可辱”的脾气,我看你只能撞墙、上吊、喝敌敌畏。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