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不是从"人的本质"或"人的特性"即"人"中引申出交往范畴,而是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即物质生产实践来解释和说明交往.交往首先是物质交往,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的"社会物质变换"活动及其关系的统一.马克思把交往范畴引入历史唯物论,实现了对抽象的"人"及其关系的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2.
实践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不仅表现在人能动地改造外部自然环境的生产活动中,而且还实现在社会的人们所进行的交往活动中。因此,与生产实践一样,交往实践同样构成人类社会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相似文献   

3.
(一) 利益群体,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交往和心理上、观念上的沟通,在某种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在社会利益构成上有较大的等同性和认同性的人们的共同体。利益群体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由人们在社会小的政治、经济地位,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在社会分配体系中所取得的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利益群体的存在、分化、变迁和重新组合,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人们的利益分配和价值观念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对于社会的贡献之一,就是给我们当前的社会带来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新的制度引进而具有了新的边界规则和交往内容。这种关系中劳动者和使用方的力量搏弈,导致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文化后果。其中有些足以构成社会问题的,就是  相似文献   

5.
异性交往,特别是青年异性的交往,历来被人们所忽视或有意无意地回避。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对这个问题作一点理论上的探讨,或许是不无意义的。一、异性青年交往系统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交往既是人的基本需要,同时又是人们借以满足其他需要的手段。人们的交往活动构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同时存在着两个或多个交往主体;交往总是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活动。这是一般社会交往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文化的繁荣。清代中叶旅居浙江的徽州藏书家吴骞,凭借自有拜经楼藏书与江苏无锡的桐城派名士秦瀛有密切往来,特别是在人生游历、书籍题跋和诗文交流方面较为频繁。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徽州文化传播以及书籍的刊刻流通具有一定作用,也构成了清代中叶封建文人活动的基本范式。因此,深入考察两人交往活动,对于了解当时社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关知识和思想被大众共享与传播的过程。人与人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是人们之间知识、信息、情感乃至思想传递的途径。大学生的社会网络构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和机制。基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大学生有两种基本类型的交往网络,即"内聚性网络"和"桥接性网络"。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基于交往形成的两种社会网络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显著影响,其中"内聚性网络"比"桥接性网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更为强烈。应针对不同社会网络类型制定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世代(generation)构成社会的人的整体,按其各种人在其存在及意识上所拥有的属性,被划分成几个部分,这种划分的范围一般称社会范畴。在社会范畴中有各种类型,在与社会结构及社会变动的关联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阶级和世代。世代,若用极为抽象的说法,即构成社会的人们一定年龄范围的社会范畴。对此,如果做具体深入的探讨,就会碰到怎样规定其一定年龄范围的问題。这时的线索,就是刚才讲过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9)
每一个人都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当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00后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他们渴望人际交往并希望交往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同。同时他们中有一部分有过儿时留守经历。因此研究大学生儿时留守与和谐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意义,通过SPSS22.0数据分析帮助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和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全球正进入了一个高度交往的社会。交往乃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中心课题,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交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是社会有机系统的主要粘合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要推进器,是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解读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深入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蕴涵,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交往理论有一完整的认识,也有益于对唯物史观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认为,“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活动的特殊形式,是人的整个关系系统的实现。在人类社会中,交往既是团结个体的方式,也是个体本身发展的方式。因此,交往的存在既是社会关系的现实,也是人际关系的现实。人们的各类关系都是在交往的专门形式中才得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陈咸瑜 《理论探讨》2004,1(4):35-38
"生活世界"是人自身"在"的确证。人之"在"在这里由隐蔽而显现。日常生活世界对人而言是已然的、既成的、不得不接受的。人在其中熏陶成为他在现实中呈现的样子。日常生活承传着历史文化,又由于日用而不知、思不出位的特点,带给人们以惰性,使人趋于保守。"生活世界"的核心问题乃是交往行动。交往行动与社会实践两者同构同质。身处交往实践中的现实的个人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交往主体之间互动且互补,个体融入群体,共铸人类文明,推动着社会前进。交往行动的普遍化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民族作为一种稳定的、凝聚力很强的社会实体,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从来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构成民族的诸种要素中,共同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对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持久性、稳定性的作用。政治则是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民族和政治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政治心理素质都属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它们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探讨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导致理性分裂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压灭价值理性使社会交往陷入困境。哈贝马斯立足于交互主体的基础,构建具有语言性、主体间性的交往理性,对于我们摆脱现实交往困境,化解人与人的冲突,抵制系统对生活世界殖民,在当代社会多元分化态势中达成价值共识,实现社会和谐,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立娟  韩苗 《学理论》2011,(14):39-40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基于物质生产实践,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关系等,物质交换往往在全部交往行为中具有中心和基础地位。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以理解为目的,注重人与人在话语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主体间性,强调在思想上、精神上达成共识。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我们对交往理论的认识,更好的指导实践,改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思想氛围”,就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心理因素等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普遍的是非观念和工作、生活态度,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心理环境。思想氛围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直至一个小团体,都有自己一定的思想氛围。当然,大氛围和小氛围是密切相关的,无数个小氛围构成  相似文献   

17.
人情世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这些知识大半来源于与不同人群的社会交际,也来源于社会冲突与社会发展。在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下,人情世故能够帮助我们缓和与其他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比较容易让其他人感到与我们交往的愉悦感与建设性。这里我列举出我们每个人也许都能用到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情世故,因为我发现,这些人情世故经常被年轻的朋友忽略。  相似文献   

18.
正一、问题的提出"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由若干相关要素按一定逻辑关系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由此延伸,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是指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由若干门不同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体系是干部教育培训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水平的反映,是连接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的桥梁和纽带,集中体现了培训机构的培训理念,制约着教学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全球文化的传播与冲突问题不仅构成了时代主题的重要章节,而且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全球交往格局中的文化冲突既有其积极因素,亦有其消极方面,尤其在全球化交往的今天,对弱势文化的国家和民族冲击尤甚。对此,我们应该在客观审视的基础上,趋利避害,在中国现代性文化建构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07,(2):43-44
法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诸多领域,都与我国有很大差异。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制定的调节社会分配、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和措施,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