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单位犯罪,依据我国刑法规定,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机关、团体等社会组织,为了给本单位牟取非法利益,或者为了维护本单位的局部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或经单位负责人决定,而故意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以及不履行法律义务.过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犯罪概念与一般犯罪概念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或者说是种与属的关系。犯罪概念是一般概念,是属概念,单位犯罪是特殊概念.是种概念。可以说,我国刑法第10条规定的行为都是犯罪的一般概念,是以犯罪行为为中心的,不涉及犯罪主体的问题。因此,单位和自然人一样可以成为犯罪的主体也于法有据.这一条的规定,应当是单位犯罪概念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单位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行为同样具有刑事可罚性。第一,从刑法所保护的法益角度来看,单位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行为同样妨碍了公安、司法机关的诉讼活动。在司法实践中,单位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行为往往涉及面较广、数额巨大,甚至涉及金融领域,其整体的社会危害性远远大于个人实施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行为。如果单位的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为了本单位利益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行为,而不对单位及其相关人员追究刑事责任的话,无疑是在放纵犯罪。第二,从责任主体与责任承担的角度出发,对单位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  相似文献   

3.
单位犯罪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决定或者负责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其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目前,对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在法律上已经形成共识。刑法总则第31条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并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之外的,对单位犯罪施行双罚制。即: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判处刑罚。在刑法分则中也规定了单位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处罚办法。其表述方式有以下三种:一、在某一法条中前款规定自然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刑罚,后一款规定单位犯前款罪的刑…  相似文献   

4.
论单位犯罪的定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分析刑法学界现有单位犯罪定义的成果基础上,评说各种单位犯罪定义。本文作者认为,单位犯罪是指单位的从业人员或代理人在其代理权限范围内为了单位的利益而实施刑法规定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从而将单位犯罪与以单位为幌子实为个人谋利益的个人犯罪划清了界限,并将单位犯罪与非法组织实施的共同犯罪与组织犯罪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5.
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据此,单位集体实施的某一危害社会的行为,符合刑法明文规定为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的,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但  相似文献   

6.
一、单位犯罪概念和特征(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单位犯罪的概念是: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集体研究决定  相似文献   

7.
单位犯罪的若干问题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单位犯罪除了由单位集体决定或者单位负责人决定实施的犯罪之外,还应包括单位领导的监督过失或者说是由于单位体制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在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区分上,不应以犯罪所得的归属为标准;单位犯罪的罪过,应当包括监督过失在内;对单位盗窃行为可按个人盗窃罪处理,现行的司法解释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存在漏洞。  相似文献   

8.
单位走私犯罪的认定单位走私犯罪是指公司、企业在单位意志的支配下,为了单位利益,以单位名义,并且通过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实施的,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走私犯罪。犯罪主体方面,单位走私犯罪主体必须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单位必须依法设立、合法存在,即具有合法性。非法设立的单位,或者单位在未经合法批准成立之前,或者单位在经合法撤销、解散之后实施犯罪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第二,单位必须是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的组织,即具有组织性。第三,单位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即具有独立性。犯罪客…  相似文献   

9.
在办理贪污、受贿、职务侵占以及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中,经常遇到行为人提出在实施贪污受贿等行为之前为公务活动垫付一些费用没有向单位报销,或者在行为之后将犯罪所得用于公务开支,以此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作无罪或罪轻的辩解。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前的公务费...  相似文献   

10.
关于法人犯罪的法律思考张成亮一、法人犯罪的概念法人犯罪,是指法人代表人或者法人决策机构授意的其他人,为了法人利益,以法人名义所实施的危害社会,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法人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拟人化。自然人的意志表现为行为人的决意,而法人的意志则...  相似文献   

11.
杨国章 《北方法学》2011,5(5):79-86
由于单位犯罪的复杂性,立法放弃了对单位犯罪的定义权,从而将认定单位犯罪的任务留给了理论和实务界。犯罪是行为,行为表现意志。反过来说,意志支配行为,意志具有根本的判定作用。所以,单位意志是判定单位犯罪的最终指标,所谓以单位名义、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为了单位利益、单位的业务范围、由单位决策机关或者负责人决定,都是单位意志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判断单位意志的辅助标志和参考因素,与单位意志之间是现象与本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判定单位意志的标准,在于单位成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单位长期的业务政策、规定、操作习惯,或者具有为单位谋利的动机并经过单位决策机关或者负责人决定。  相似文献   

12.
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单位,单位立功的主体也是单位。单位成员在代表单位立功时,必须以单位名义实施有关行为,关键是看该行为是否体现了单位的整体意志。虽然犯罪单位的立功主要体现在检举、揭发他人罪行或者向司法机关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线索上,但是不能排除犯罪单位实施其他立功行为。单位立功的时间应当从单位犯罪之后,到刑罚执行完毕之前,从产生的法律后果看,大致分为刑法裁量阶段与刑罚执行阶段。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各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所谓共同犯罪的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知道自己是和他人配合共同实施犯罪,认识到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以及该行为所导致的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如果行为人并不了解他人真正的犯罪意图,不清楚他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性质。而是被他人蒙骗或者出于自己的错误认识,在错误理解犯罪性质的情况下参与他人实施的犯罪。则不能认定该行为人与他人实施了共同犯罪。而应当依据该行为人的犯罪实际情况。按照主客观一致的原则正确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14.
试论单位犯罪的强制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997年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 ,使得单位与自然人一样成为刑法所规定的犯罪主体。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特点表现为适用对象的多元化 ;主要适用经济型强制措施 ;具有削弱单位的犯罪能力、防止单位继续犯罪和防止单位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等多重功能。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适用对象应当包括诉讼代表人。只有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可能实施或者已经实施了妨碍诉讼的行为时 ,才能对其适用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从目前一般所主张的单位犯罪的概述来看,仍然是以单位内自然人为中介来追究单位刑事责任。是以"经单位集体讨论或单位负责人(主要人员)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作为单位犯罪的核心条件的。笔者认为,这种仅将单位集体讨论决定或者负责人决定实施的犯罪作为单位本身犯罪,并以此为基础来追究单位刑事责任的见解,不符合我国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充分概括出我国刑法分则中所规定的单位犯罪类型的全部情况。因此,笔者从单位犯罪的概念和法律特征、该罪名的弊端、产生的原因、单位刑事责任论的前提和确立单位刑事责任意义等方面加以论述,谈了一些观点,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16.
王赞 《天津检察》2009,(2):30-31
商业贿赂犯罪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为了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而采用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行为。判断该贿赂型犯罪成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接受财物者是否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者谋取利益”,本文将立足于商业贿赂犯罪所发生的具体领域,对“利用职务之便”这一概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行为人先行实施某种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犯罪行为时,或者在本罪造成的不法状态持续过程中,利用被害人处在不能、不敢、不知反抗的状态,临时起意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认定,以及应被害人要求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使被害人处在不能反抗的状态下,行为人临时起意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行为的认定,和行为人利用被害人自身处在不敢、不能、不知反抗的状态下,实施故意占有其财物行为的定性,并探讨了一种值得研究的犯罪形态。  相似文献   

18.
【裁判摘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数额较大的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的行为。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时,利用自身的职权,或者利用自身因执行职务而获取的主管、管理、经手本单位财物的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诈骗罪在刑法中没有规定为单位犯罪,对于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所得归单位所有的诈骗行为,公诉机关认为应当直接追究单位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辩护人认为既然是单位行为,如果不能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那么也不能追究单位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笔者围绕双方的争议焦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刑法修订根据打击单位犯罪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通过总则与分则相结合的方式规定了单位犯罪,这是我国刑事立法的重大进步和突破,也为司法机关严惩单位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本文试图根据刑法规定,结合司法实际,对单位犯罪中的一些问题作初步探讨。一、单位犯罪的征意和特征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罗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独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根据上述规定,笔者认为,所谓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经单位集体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