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爱德华·威尔莫特·布莱登堪称最早坚信非洲有确凿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近代黑人知识分子,也是最先在学术上揭示和论证非洲人对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作出过突出贡献的黑人知识分子。布莱登的思想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布莱登历史哲学的内涵由四部分内容构成非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曾以古老的埃塞俄比亚人和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彪炳于世界历史;非洲参与了人类精神的发展,虽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起源于亚洲,但“北非是抚育了这些无助的婴儿的摇篮”;非洲不仅参与了“新大陆”的开发,也为“旧大陆”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非洲有辉煌的历史,且有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苏里南现有35.3万人口(1985年),另约有18万人旅居荷兰。其主要宗教是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穆斯林占全国人口的20%,有7万人。在历史上他们是由非洲籍黑人穆斯林和印度、印度尼西亚、叙利亚等国穆斯林组成的。非洲籍黑人穆斯林 17世纪中叶,苏里南沦为荷兰殖民地,荷兰移民开始迁入并在这里  相似文献   

3.
德国人类学家莱奥·弗罗贝纽斯非洲学理论的主要思想观点可以概括为:非洲拥有自己的历史和文明;黑人是非洲历史和文明的创造者;非洲黑人文明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不同文明各具特色和优势;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向,等等。上述思想观点不仅在当时欧洲学术界独树一帜,而且深刻地影响了黑人精神运动的倡导者,并成为桑戈尔黑人精神学说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非洲伊斯兰教系伊斯兰教传入非洲后同当地传统文化长期碰撞与融合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非洲特色。当前,非洲伊斯兰教不仅拥有大量信徒,而且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大多数非洲穆斯林信奉传统、温和且具有宽容精神的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穆斯林主张建立以伊斯兰教法为基础的社会;还有一小部分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极端主义,他们的行为已成为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不安定的因素之一。从国际层面看,非洲伊斯兰教已日益成为整个伊斯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非洲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5.
张宏明 《西亚非洲》2002,1(5):48-53
塞内加尔学者迪奥普系非洲历史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学术观点被称为非洲中心主义,其要旨是人类历史和文明起源于非洲,古埃及文明的主体是黑人,黑人-埃及对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进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拉美文化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混合文化,它形成于殖民地时期,独立后又得到巩固和发展。其主要成分是从16世纪起就移植来的欧洲一基督教文化和残存的美洲土著文化,以及伴随奴隶制而来的非洲黑人文化。由于伊比利亚国家的殖民扩张,这些异质文化得以汇集于美洲土地上,经过碰撞和冲突之后,趋向相互妥协、调和与适应,最终它们都偏离其原型而融合在一起,构成现今拉美的混合文化。本文将着重探讨这种独特的混介文化结构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文化构型。  相似文献   

7.
《西亚非洲》2012,(2):3
素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的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的最初发祥地之一,不仅诞生过美索不达米亚诸文明、波斯文明、犹太文明、阿拉伯文明,还孕育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在这片拥有丰富文化土壤上建立起的中东诸国,受本土历史文化及其他东西方外力影响,逐渐形成中东各国的政治文化气质,包括政治伊斯兰、威权政治、宗族政治、军人政治、多党民主政治等等。然而,当下的中东社会,正处于转型之特殊时期,是各种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处,历来都是世界交流的接合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又是多元文明、多元宗教并存的地区,汉儒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在这里汇合碰撞,佛教、印度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交会并存,兼之该地区民族林立,关系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9.
伍庆玲 《西亚非洲》2012,(2):155-160
阿拉伯世界①是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价值、阿拉伯语为交流工具的文明体系,与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并称为世界三大文明体系,其中,伊斯兰与儒家文明分别位于亚洲大陆的东西两端。自公元751年的怛罗斯战争(Battle ofTalas)后,双方再未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换言之,古代的伊斯兰与儒家文明看起来各自封闭,且是互不干涉彼此的内部事物。②但自16世纪以来,地理大发现刺激了文明之间的交流,整个世界随  相似文献   

10.
山河阻隔的巴尔蒂斯坦长期处于不同文明交锋的锋面上,虽然早已完全伊斯兰化,但多民族、多文化遗存仍清晰可见,为纷扰的克什米尔一兴都库什地区平添一份宁静。即便不代表全部,巴尔蒂斯坦伊斯兰化进程的特点,以及伊斯兰教在其民族文化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基督教一伊斯兰教冲突锋面的西亚北非地区局势来讲。  相似文献   

11.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3.
1917年11月7日,斯莫尔尼宫沸腾的欢呼声向全世界宣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1991年12月25日,镰刀锤头国旗的悄然降落宣告了社会主义苏联从地球上的消失.短短74年转瞬即逝,苏联于一夜之间突然崩塌,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和不解,同时也为中外学者研究这一20世纪的"历史之谜"留下了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巴列维国王的白色革命动摇了在伊朗乡村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伊朗的发展。伊朗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因白色革命的成功推进而发生了激烈变革。经济现代化的长足进步客观上要求政治领域进行相应变革。巴列维无视这些变化 ,继续强化君主专制 ,推行独裁统治 ,致使新兴的社会阶层无权分享政治权力 ,传统的社会力量被摧毁。巴列维国王的独裁统治引起伊朗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 ,推翻巴列维王朝成为伊朗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战斗目标。因此 ,白色革命后伊朗经济现代化进步趋向与政治领域滞后状态之间的矛盾构成巴列维王朝覆灭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初俄罗斯经济迅速反弹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以来 ,俄罗斯经济走势一改经济转轨以来连续下滑的颓势 ,出现触底反弹并持续增长的积极迹象 ,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增长主要的仍是经济严重危机后的恢复性增长 ,由于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的存在 ,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从俄罗斯转轨以来的经济走势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持续好转的原因及经济增长前景 ,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启示的。  相似文献   

18.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9.
南海局势与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南海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菲律宾国会通过了"领海基线法案",把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马来西亚前总理巴达维登上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光星仔礁宣示主权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海洋法的新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就成了捍卫领土主权、维护合法海洋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国际化自2009年正式启动以来,在跨境贸易结算等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来看并没有充分发挥预期中的功能,这也引发了各界对人民币国际化模式的进一步讨论。原则上,由于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离岸市场有助于克服人民币自由流动受限这一障碍。历史经验也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离岸市场能够有效地推进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遵循贸易结算、离岸市场、资本输出、跨国企业四者并举的"中国模式",其中未来的离岸市场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和配套准备才能真正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引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