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亚华族的身份认同问题是二战后东南亚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在东南亚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过程中,华族的身份由"华侨"、"海外华人"转变为"华人",这不仅仅是称谓的改变,其中包含了对他们政治身份、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本文描述了华人身份转变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并从民族国家建构的理念来分析其中的原因;结合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变化,探讨全球化进程中东南亚华族身份认同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环孟加拉湾多部门技术经济合作倡议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均是以印度为主导的南亚区域合作组织,但两者发展状态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印度国家主导力是影响两个组织机制运行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家主导力是国家实力与国家意愿形成的一种合力.文章以国家实力和国家意愿为自变量,国家主导力为因变量,分析出因国家实力和国家意愿的差异性所形成的不同程度的国家主导力影响类型.当国家实力强大,国家意愿强烈时,该国国家主导力容易形成且持久性越强,印度在南亚就是这样的力量存在.当国家实力或国家意愿任何一项处于弱势时,该国国家主导力就难以形成,相应地只能做出附和或追随的国家行为,这便形成了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国家间关系.南亚区域合作组织是南亚国家间关系的缩影,因此印度国家主导力成为影响南亚区域合作组织发展与成效的关键.面对在南亚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所遇困境,以及在南亚方向上实现区域间合作的虚弱现状,如何妥善调整中印关系,准确认知南亚区域合作组织的地位作用是当前中国处理这些问题时应着重思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后冷战时代的第三次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所引发的民族问题中,俄罗斯联邦的民族问题尤为引人注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从联邦国家层面来看,主要是以联邦主体为单位的各主体民族与俄罗斯族的关系问题;第二,从联邦主体层面来讲,各联邦主体内部的主体民族与其他民族群体的关系问题。从转型以来俄罗斯联邦的宪政结构与联邦化的制度实践来看,俄罗斯先是采用协商性的联邦制,而后到普京时期又辅之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来处理民族问题。俄罗斯解决民族问题的实际进程与制度构建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2004年温家宝总理和李肇星外长对南亚各国进行了访问.访问及时有效地巩固了中国与南亚国家间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提升了双方的关系水平,并共同规划了未来关系的发展方向:中巴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法制化、中印决定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5.
2011年,尽管南亚的热度不及中东北非、南海等问题,但仍然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在这一年里,南亚主要国家政局基本保持稳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大国外交、地区外交活跃,但通货膨胀严重、社会发展滞后。反恐不仅未给南亚带来和平与稳定的社会环境,反而给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社会安全局势增添了许多问题。2012年在全球经济前景不...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印度南亚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马孆 《当代亚太》2004,(5):18-23
印度历代领导人在制订对外政策时一直将确立其在南亚的主导地位作为重要目标.冷战时期,印度对南亚的政策是建立和确保其在南亚的主导地位.冷战结束后,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印度对其南亚政策做了调整,其象征是"古杰拉尔主义",其中被认为具有新意的是在不损害印度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不要求互惠的原则.因此调整后的印度南亚政策既有连续性,也有变化.其连续性表现在印度主导南亚的宗旨没有任何改变.其变化是印度对邻国采取了怀柔的方式.这使印度与南亚邻国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问题仍然不少.  相似文献   

7.
《南亚东南亚研究》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主办的研究国际问题的综合类学术理论刊物,经国家新闻出版署2008年9月批准,由《东南亚》(季刊,1983年创刊)更名为《东南亚南亚研究》,2018年更名为《南亚东南亚研究》,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举凡有关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区域合作、历史、宗教、民族、文化等相关学术理论研究文章、学术动态、书评等稿件,一概欢迎。  相似文献   

8.
《南亚东南亚研究》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主办的研究国际问题的综合类学术理论刊物,经国家新闻出版署2008年9月批准,由《东南亚》(季刊,1983年创刊)更名为《东南亚南亚研究》,2018年更名为《南亚东南亚研究》,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举凡有关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区域合作、历史、宗教、民族、文化等相关学术理论研究文章、学术动态、书评等稿件,一概欢迎。  相似文献   

9.
《南亚东南亚研究》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主办的研究国际问题的综合类学术理论刊物,经国家新闻出版署2008年9月批准,由《东南亚》(季刊,1983年创刊)更名为《东南亚南亚研究》,2018年更名为《南亚东南亚研究》,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举凡有关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区域合作、历史、宗教、民族、文化等相关学术理论研究文章、学术动态、书评等稿件,一概欢迎。  相似文献   

10.
王凯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1):16-29+152-153
民族主义的日常化是国家实现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主体民族可以从叙事话语、制度规范和生活实践三个层次推动民族主义的日常化。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积极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日常化。从叙事话语层次,塑造印度教主体民族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从制度规范层次,在全国范围推行印度教特性的政策法令;从生活实践层次,推进日常生活领域的“橘黄色化”。日常化集中反映了印度教民族主义发展演变的新特点,包括从相对隐蔽转向直接公开,从外围边缘走向主流地位;从传统的社会“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社会“自下而上”和政府“自上而下”并行的发展模式;呈现“硬印度教特性”与“软印度教特性”相互配合的两面性。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日常化对印度内政外交产生深刻影响,在国内政治层面,长期占据印度主流意识形态的世俗主义已逐步让位于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民主制度受到持续冲击,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对立冲突不断激化,印度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程度进一步加深。在对外关系层面,推动改变了印度对自身国际地位和外交立场的认识判断,印度对外政策日趋激进和强硬。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印巴关系持续紧张升级,并增加了中印关系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