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7 毫秒
1.
正俗话说:自古婆媳水火不相容。但这句话如果用在七师一二六团五连职工范丙春和她的婆婆身上,那可就不灵验了。为什么不灵验呢?话还得从头说起。1985年,范丙春和刘永春喜结良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第一年,丈夫就和她商量:与公公婆婆共同生活。刚开始,她很担心与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日久天长必然会产生矛盾,难以相处。但在丈夫的耐心劝说下,她考虑到:丈夫的4个妹妹还在上学,丈夫的哥哥在边远连队工作,公公婆婆年  相似文献   

2.
正杨玲,十师一八四团幼儿园保洁员。与丈夫朱连新从相识、相知到结婚,25年与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从没红过脸,在一八四团传为佳话。杨玲与朱连新是自由恋爱,于1990年3月结婚,20多年来,她和公公婆婆一直住在一起,使本来不曾认识的婆媳产生了浓浓的亲情。从刚结婚时的不适应,发展到相濡以沫,靠的是她和公公婆婆的相互宽容。刚到一八四团时杨玲没工作,靠丈夫一人维持家庭生活。有人说:天下的婆媳关系最难处,是一对天生的冤家。她从来不这么认为,公公婆婆是团场朴实的农工,对杨玲也特别好。杨玲也努力去扮好儿媳角色,在生活日常开支上,杨  相似文献   

3.
正幸福的家庭人人向往,但幸福的获得却需要无私的奉献和付出。在农二师二十七团综合厂,大家一提起李琼一家,都会说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四口之家。结婚22年的李琼,一直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她把公公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公公婆婆是退休工人,他们有4个儿子,辛苦了一辈子的公婆,就喜欢和三儿子、媳妇李琼过日子。李琼的丈夫罗卫华在农业连队当卫生员,每天早出晚归,碰到急救病人,有时候还不回家。李琼既要工作,还要照顾生病的公公和孩子,家庭的重担压在身上,从无怨言。  相似文献   

4.
田鸿  杨耀珍 《新湘评论》2014,(18):29-29
一说起村支书李翠英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芷江侗族自治县禾梨坳乡学堂湾村的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说:"她是我们这最美的媳妇!"2005年,李翠英67岁的婆婆不幸出了车祸,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仍造成了瘫痪。这对于李翠英和她丈夫来说无异是一个晴天霹雳,公公去世早,本来家里就困难,如今婆婆又瘫痪了,生活更加艰难。于是李翠英和丈夫商量:丈夫负责在外打工养家,自己在家照顾婆婆。  相似文献   

5.
2006年,王海霞踏上开往新疆的火车,穿越戈壁的荒凉,来到农二师三十三团十二连,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周洪全. 由于王海霞与丈夫周洪全公公婆婆都是从河南来的,所以至今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今年38岁的韩庆珍是八师石总场北泉建安公司预算科科长。丈夫宋伟利与她是大学同学,在公司任质检科科长。聪明伶俐的女儿宋奕蕾今年9岁,在石河子市第二小学上小学四年级。因为公公去世得早,自2002年结婚以来,韩庆珍就一直与婆婆和小姑子生活在一起。她把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来孝敬。婆婆因为多年守寡,经常郁郁寡欢,韩庆珍就利用工  相似文献   

7.
正十三师红星一场红桥社区居民叶迎春是一个很平凡的女人,30年来,她悉心照料家中父母四亲和多病的丈夫及乖巧的女儿,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爱"的内涵,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尊老爱幼"的赞歌,被当地人称之东天山深处绽放的雪莲花。1990年她和丈夫结婚了,因丈夫是独生子婚后也就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这一住就是20多年。1993年的一天,她的婆婆因骑车  相似文献   

8.
<正>农七师一二五团医院罗玲的婆婆早年去世,公公又当爹又当娘,含辛茹苦将三个孩子扶养长大,其中辛苦常人难以想象。1998年罗玲结婚后,丈夫的兄弟均在外地,她的公公就一直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帮助他们操持家务,带孩子,勤劳俭朴。  相似文献   

9.
今年40岁的维吾尔族女职工枣丽娜,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1986年4月,枣丽娜嫁到了农十二师三坪农场。她的婆婆早年去世,结婚后一直和公公尼牙孜生活在一起,今年她公公已是105岁高龄,患有老年痴呆病。年迈的公公、两个可爱的女儿和多病的丈夫以及家里的一切事务都由她一人来照顾。枣丽娜原是农场冷饮厂的一位工人,1998年冷饮厂停产、关闭,她失去了工作。她没有气馁,凭自己的实力和对工  相似文献   

10.
一 1907年1月,李坚真出生在广东省丰顺县小胜乡一个偏僻穷困的小山村,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佃农。由于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李坚真出世仅8个月。就被父亲以8吊铜钱的身价,将她卖给邻村蕉头窝朱家做童养媳。这是一户好人家.公公、婆婆视她为女儿.比她大几岁的丈夫也把她当做亲妹妹。  相似文献   

11.
<正>农五师八十一团加工厂职工韩岩霞和丈夫自结婚以来就一直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结婚的第一年婆婆就患直肠癌需要马上手术,婆婆因为自己是家属没有收入就拒绝动手术。韩岩霞却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其所有,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为婆婆治病,以尽晚辈的孝心。在韩岩霞的再三劝说下婆婆才同意手术。就这样,韩岩霞和丈夫毅然拿出所有的工资,又从  相似文献   

12.
正当我走进朱东华婆婆家时,房间干净整洁,无臭味。老人穿得干干净净地坐在轮椅上。朱东华正在给婆婆洗衣服,我们就聊起来。朱东华1984年嫁到陈家,和婆婆是隔壁邻居,公公婆婆有个头疼脑热的,朱东华跑前跑后地给老人买药,端水端药。公婆非常满意。2009年12月,和她生活了25年的婆婆因做胆结石手术后,突患脑梗塞导致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婆婆瘫痪后,由于三分之二大脑坏死,造成婆婆丧失语言功能,不能说话。为方便照顾好婆婆,朱东华和丈夫商量,搬到婆婆家住。商店  相似文献   

13.
正刘秀枝,河南省兰考县南彰镇蔡庄村人。1925年农历十月初一生于革命家庭。她的公公婆婆和丈夫都是共产党员。在共产党地下组织地委书记戴晓东、共产党员徐锡鹏(她的表哥)和公婆、丈夫的影响下,她渐渐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打倒日本、保家卫国"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在农四师七十四团,只要提起社区蒙古族保洁员韦哈,人们无不称赞她是个贤惠、孝顺的好媳妇.她十四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照顾半身不遂的公公和身患重病的婆婆,谱写了一曲民汉婆媳互爱相携的赞歌.5月2日,笔者来到韦哈家,看到整洁的农家小院里,韦哈正用汤勺耐心地给常年患病的公公高中能喂稀饭,看到有汤汁从公公嘴角溢出,就赶紧细心地用纸巾给老人擦干净.婆婆听到有人来使从屋里蹒跚着走出来."妈,别着凉了."说着,韦哈快速进屋拿了一件外套披在婆婆身上.这一幕让在场的人感动.  相似文献   

15.
农四师良繁场一连女职工孙彩霞多年赡养年老多病的公公、婆婆,在良繁场被传为佳话。 八年前孙彩霞结婚来到这个家,迎接她的是年迈体弱的公公和患有严重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她一进这个家门就挑起了家庭主妇的重担。从此,一年四季无论多忙,孙彩霞都定期给老人们拆洗床单和被褥,经常给婆婆洗澡、梳头。有一年冬天,精神失常的婆婆突然不见了,急得她到处寻找,最后在公路边找到了已冻僵的婆婆,孙彩霞把婆婆背回家后,用雪不停地揉搓婆婆的双手和双脚,又烧了碗姜汤一勺一勺地喂到婆婆嘴里。在孙彩霞的精心  相似文献   

16.
在农二师二十九团园十二连有这样一个家庭,姚雯艳是园十二连党支部书记.丈夫在四连工作,兼做出租车司机.儿子现在团梨华中学上初二. 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关系和睦是家庭的基础.她的家庭是一个幸福美满、令人羡慕的大家庭,她的公公和婆婆都是勤劳和俭朴的人,靠勤劳的双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儿女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自退休以后,就在家里为一家人的饮食起居而操劳和忙碌,为她们解除后顾之忧,每次外出学习或开会时,婆婆就主动承担起照顾孙子的责任,使她们更好地安心工作.婆婆是一个性格直率、从不斤斤计较的人,和婆婆相处,她们之间从来没红过脸、没吵过嘴,有什么事都愿意向婆婆说,就像和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结婚17年来,婆婆也是尽可能地帮助她们解除后顾之忧,让她们在外好好工作.在婆婆的影响下,她和哥嫂之间也相处得很好,从未闹过什么矛盾.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7.
正她有一个三代同堂的五口之家:88岁的公公和78岁的婆婆,上初三的女儿,爱人在轧花厂工作,十六年来她用自己的爱心凝聚着整个家庭,用真情关爱着家里的每个人,让家里充满了幸福的味道,认识她的人都称赞她是一个百里挑一的好媳妇,她就是六师一○三团蔡家湖镇医院的庄继红。今年,她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1996年12月,庄继红和爱人孙跃喜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一直很孝顺父母的她决定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在庄继红眼里,爱人的亲人就是自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7月初,张文拿着《继承权公证书》来到乌鲁木齐市国土资源局新市区分局办理土地证过户手续,并出示了公公刘福贵、婆婆冯秀英与其丈夫刘强的三张死亡证明。就在工作人员准备为张文办理手续时,与张文同一社区的居民看到了这一幕,惊讶之余提醒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9.
家有贤媳     
在四师六十七团三连,只要一提起高燕,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没有不说她好的.婆婆王秀英说:"我这个儿媳妇就跟我的亲闺女一样." 冯新平的母亲王秀莲是一位不爱多说话但明白事理的"五七"家属工,她的丈夫在2008年因病医治无效,当年9月16日不幸去世.现在她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一提起儿媳高燕,王秀英的脸上就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她总是见人就说:"这哪是我的儿媳妇,根本就是我的丫头,甚至比我的丫头还要亲呢."  相似文献   

20.
在农二师二十九团一连,有个远近闻名的好媳妇叫王春萍,她15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患有帕金森病的公公和心脏病的婆婆,成为职工口中孝顺的楷模。8月15日,夜已深沉,春萍正忙着给两位老人赶制两件厚实的毛衣。再过几天,就是公婆金婚纪念日了,她准备好好张罗一下。躺在床上的丈夫催了她好几次:"明天家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