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风靡全国,影片中"李侠"的人物原型就是李克农上将的老战友、我党的谍报天才李白。在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年仅39岁。李白烈士被称为中国无线电波之父,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两次被捕入狱1910年5月,李白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白石村,原名李华初,化名"李  相似文献   

2.
余次 《当代党员》2009,(3):63-64
那道温暖电波传来的时候,张明海正对着镜子,黯然神伤。 鬓角偶见雪丝的他,今年已经44岁了。5年前,他原在渝北区一家单位从事植物检疫工作,但单位业务每况愈下,他被放了“长假”。  相似文献   

3.
<正>经典红色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让有胆有识的主人公李侠,深深地印在观众的心里。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大连,也有李侠式的中共地下党员,与日特斗智斗勇,将搜集到的秘密情报,通过一道道电波载体,传向远在莫斯科的苏军总参谋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在与苏联接壤的边境不断挑衅,制造事端,使原本紧张的日苏关系雪上加霜,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和扩大,苏联认识到必须支持中国抗战,打击日本。1938年10  相似文献   

4.
李振民,很多人都称他李老师,这是因为他曾经在农村干了10年的教师。李老师今年60岁,但是生活的磨砺和岁月的沧桑使他显得比城市里的同龄人更大一些。从小右胳膊就残疾,所有工作都要靠左手来完成,然而他硬是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对生活的信心,用左手学会了生活自理、学会了写字教书、学会了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5.
柳河县有这样一位老人,每天清晨, 他都骑着三轮车奔波在县城的各个垃圾 点儿;每逢寒暑假,他都带领小学生们深 入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田间地头;每 年的重大节庆日,他都到机关、学校、乡 村举办爱国主义图片展……他就是柳河 县老干部局离休干部、共产党员李万才。 李万才今年78岁,1982年离休后, 他的组织关系转到了老干部局党委。离 休后,李万才觉得自己虽然年龄大了,但 作为一名党员,还应该找点儿力所能及 的事儿干。  相似文献   

6.
李老道与狼牙山五壮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与李老道成密友 1940年初春的一个中午,我正在北娄山司令部里翻阅政治部编印的《工作通讯》,秘书陈子端走进来对我说:"司令员,狼牙山上的棋盘坨老道下山来了。"我心里一喜,连忙走到屋外,只见远处一位头戴道士帽、身穿黑白相间四方格道袍的老人,手挽一个柳条筐,在一位战士的指点下,正向我们司令部走来。 去年11月,司令部第一次驻北娄山,我曾在山路上巧遇这位从棋盘坨寺庙下来化缘行医的老道。开头他对我们持有戒心,我与他攀谈了一阵,他看我们对道人尊重,很是高兴,便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从他口中,我得知他姓李,年逾5旬,出家十五六年了。他的师父姓曹,年轻时练就一身好武艺。清朝时河南彰德府有一个官曾带人来找他师父学过艺。如今师父80多岁,身体有病不能下山,庙里尚有年轻道士数人。  相似文献   

7.
李志民上将是浏阳县人。由于他积极投身革命,反动当局残害了他的二哥,把他家洗劫一空。解放后,李志民几经周折,才与幸存的二姐李桂华、二姐夫陈昌金联系上。 1958年10月,李志民上将怀着对家乡人民的特殊感情回来了。他姐夫家所在的群力公社(今文家市区)大江大队党总支、大队委又是杀猪,又是宰羊,筹办了丰盛的酒席请将军赴宴。但将军亲切  相似文献   

8.
正电波,是奇妙的物理现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充满宇宙空间。它能传输能量,也能以光的速度携带传递信息,不仅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意义重大,还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所以这个领域一直充满着激烈的竞争与交锋。纵观中国电波事业的发展,从当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离不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我国电波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明高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召开编审会议,审定军事人物篇条目时,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将军问:怎么没有李超时?一位年轻的编辑说:他可能不够资格。张爱萍将军听后十分严肃地说:他要是不够资格,我们都不够。此话一出,众人皆惊。张爱萍将军马上解释说:李超时是我的首长,他当军长时,我才是营长。你们说,他够不够资格?于是,李超时进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人们不禁要问:张爱萍将军为何如此敬重李超时呢?说来话就长了。在李超时将军牺牲80周年之际,让我们来回顾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吧!  相似文献   

10.
柯云  育欣 《湘潮》2006,(1):55-56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写道:“……‘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随着《为人民服务》的发表和《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的出版,李鼎铭的名字响遍全国。那么,李鼎铭究竟是如何与我党合作共事的呢?又是如何受到毛泽东重视从而被写进“毛选”的呢?早在抗战初期,李鼎铭就积极投身反法西斯抗战前线,成了我党我军的好朋友,毛泽东曾多次接见了他。1941年初冬,李鼎铭当选为副主席。他虽身为边区副主席,但对自己是否有职有权表示怀疑,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他面前…  相似文献   

11.
“当村干部有责任、有义务带领全村群众富” 李连成是1991年8月经民主选举被推选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的。刚一上任,他就决定用自己比较熟悉的种植蔬菜技术,带领全村群众发展蔬菜生产。缺技术,他现场指导;缺资金,他上门支援。三年下来,全村蔬菜大棚发展到40多个,为群众增加收入32万元。 1994年,当濮阳市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时,李连成又想到了办企业。于是,他挨家挨户做工作,经再三动员,他终于打动了6户村民,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筹资21万元建  相似文献   

12.
一代抗日名将、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的名字,几乎妇孺皆知。而李哑巴用生命保护彭雪枫遗骨的动人故事,却鲜为人知。岁月匆匆,抹不掉历史老人的记忆;往事悠悠,掩不去时光老人的见证。今天,我们深切怀念当年彭师长的马夫——这位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李哑巴。"李哑巴"是当年淮北军民对他的称呼。因为他一生有姓无名,"李哑巴"就成了他的名字。李哑巴,祖籍河南。1915年出生  相似文献   

13.
在我市胸科医院胸内科病区,患者及其家属间经常谈论的内容除了病情外,胸内科主任李月川也往往是谈论的话题。在大家眼中,年过半百的李月川就像他们的亲人,总是在患者最急需救冶、家属最急需帮助的时刻伸出援救之手,不少熟悉李主任的患者都亲切地称他为“当代华佗”。  相似文献   

14.
李顺达颂     
年解放战争,山西平顺县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从受剥削受压迫的旧社会获得了彻底的解放。推动这个变化的排头兵是西沟村,西沟村的带头人是李顺达,所以说他是领头雁。注二: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召开的历届群英会上,李顺达作为劳动英雄总是名列榜首。建国之后,山西省和全国召开的历届劳模会,他也总是名列前茅而闻名全省。所以说,他是劳动塑造起来的新状元。  相似文献   

15.
李鼎铭,因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到他而闻名,其人及其提案在每年的“两会”期间往往成为人们的话题。李鼎铭出生于清光绪年间,幼年时家境贫闲,只好寄居舅父家读书,其舅父杜良奎是抗日名将杜聿明的父亲,他精读史书,文墨见长,受其影响,少年李鼎铭就打下了很好的国文、史  相似文献   

16.
李悝为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在经济方面提出的平籴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战国时代,农业是生产的主要部门。在生产上,李悝提出“尽地力之教”。他认为农业增产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而充分发挥土地潜力的关键在于“人勤”。  相似文献   

17.
达县龙会乡张家山村是个穷山村,可村里有一位很受人尊敬的老汉--李洪才.他虽年近花甲,身子骨却很硬朗.李老汉祖祖辈辈都是本本分分的庄稼人,在山村倍受敬佩是因为他在庄稼地里有本事.他虽有一身种田的"绝活",但在这个偏僻、落后的山村,他的家里也比其他农户强不了多少.去年,李老汉"让位"了,补位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小儿子李春富.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矛盾日益凸显,群众的司法诉求倍增,但依法维权意识却十分淡薄,导致太多群众信访不信法。在基层,群众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首先想到找关系、找领导、找政府,几乎不找法院,最终弯路走了不少,事情却未能有效解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要求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真正使法律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初步推动,社会效果并未完全凸显,府院沟通协调引导机制初步建立,作用功能并未充分释放是导致"李老汉事件"多发的深层次原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好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加快便民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有效协调化解社会矛盾,增进人民福祉,我们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9.
几十年来,随着毛泽东的著作《为人民服务》传遍全国,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的名字也几乎家喻户晓。这位身材矮小、面容消瘦的陕北乡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更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李鼎铭,陕西米脂人,生于1881年,幼年时家境贫穷,寄居在舅父杜良奎(杜聿明的父亲)家读书8年,兼习中医药学,医术精湛,远近闻名。民国以后,李鼎铭拥护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有过短暂的从政经历。从政时,他有自己坚定的操守,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绝不跟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相似文献   

20.
李翕,字伯都,生卒年不详,东汉汉阳郡冀县(今甘肃甘谷)人.李翕从小天资聪敏,敦诗悦礼,及弱冠典城,出仕为官,历任弘农郡黾池县令、武都郡太守. 李翕为官,勤于政事,尤善于督办公益,为民解忧.黾池任上,就因督令修建崤山道路而受士民赞誉.汉灵帝建宁初升任武都太守后,以“博爱、德义”教化民众,宣示以好恶,约束部吏强不暴寡,知不诈愚,政通令行,郡域外来附者两千余人.他任职期间,年谷丰登,仓粟充盈,石麦价降至五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