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王继春自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种植红枣实现致富。这个梦他做了许多年,终于实现了。2014年,王继春承包的65亩红枣总产达30000公斤,每公斤售价高达15元,纯收入达45万元,多年想致富的梦想终于实现,脸上的笑容如菊花盛开。今年36岁的王继春,生长在塔里木这块土地上。中等个,眉清目秀,精明能干。干什么事都肯动脑筋,干什么都能成功,令许多人佩服。2000年,一  相似文献   

2.
正他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的梦想就是改变家乡的面貌,带领群众致富。他做到了,十几年间,辽阳县前杜村在他的带领下发生了巨变。2015年,全村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如今,他的梦想仍在继续,他的脚步更没有停歇,他正用实际行动演奏着造福群众的新乐章。他就是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党委书记王绍永。  相似文献   

3.
正"他只是我们连队的一名普通职工,靠辛勤的双手和精明的头脑,通过大田种植和农机服务,实现了致富梦想,但他不忘连队其他职工的帮助,带领大家一同致富,就这一点,值得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敬佩和学习......"6月20日,十师一八二团一连党支部书记印辉在全连大会上郑重地说道。说起职工刘松林,大家对他敬重之至,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连队职工,在平凡的农业种植中,却用执著与追求,谱写出一曲感人的乐章。  相似文献   

4.
正从中专毕业到种植能手,再到全团收草经纪人、多元增收路上的的带头人,这些年凭借"农业种植、农资经营、草业经纪人"的多元增收途径,37岁的骆强成为团场远近闻名的多元增收致富典型。骆强是第九师一六八团北区四连的一名职工。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军垦第二代,他的梦想是不仅自已拥有私家车住楼房过上好日子,还要让连队的职工和他一样利用多元增收去致富。1991年,不满20岁的骆强中专毕业后,带着梦想回到了连队,想在连队大干一场,但因为刚参加工作,没有种植  相似文献   

5.
2002年,25岁的董培军在七师一二九团七连开始从事种植业.第一年,因为没有经验,他只承包了50亩地,开启了种地增收致富的梦想.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种植的过程中他虚心向有经验的职工请教,自己钻研,年底棉花产量才达到200多公斤,加上市场价格低,当年收入刚够一年的辛苦钱.然而,微薄的收入,并没有打消他扎根兵团种地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一师十团四连职工徐云义有个愿望,那就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致富梦,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成为十团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 今年46岁的徐云义在90年代初来到十团四连帮人拾棉花,拾完棉花后,和他一起来的人,因无法适应本地的艰苦条件纷纷离开,他却留下来了,参加土地承包.由于他勤奋好学,掌握了植棉技术,第一年承包棉花就获得高产,纯收入达2.5万元.当了万元户后,更加坚定他留下来创业的决心,准备在塔里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实现自己致富的梦想,他就把自己的户口从四川迁来落在四连,在团场扩招职工中,他成为一名团场职工.后来,他连续多年承包土地种植棉花获得高产,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成为十团小有名气的“植棉状元”.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的大潮把农场职工逼上了科技致富的大道。一六二团最近表彰的青年科技致富十大状元是农九师青年的杰出代表。他们中有搞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收入上万元的郭建江,一地两用实现亩效益上千元的王玲,靠田园  相似文献   

8.
刘元才是集安市开发区新红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几年来,他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发挥本村的地域经济优势,不懈地发展人参种植和林蛙养殖。经过几年的辛勤培植,他已拥有人参60余帘,产值近40万元,为村民共同走上致富之路做出了表率。从1994年开始,他以联合体的形式,组织10户村民封沟4000多延长米养殖林蛙,建立了标准化的养蛙基地。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经过科学养殖,严格管理,现已形成规模,1999年养殖林蛙纯收入达15万元。 刘元才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赢得了村民的信赖,1998年3月,刘元才被村民推…  相似文献   

9.
棉海追梦人     
正她依靠科技、依靠勤劳,合理投入、精耕细作,在棉海里圆了致富的梦想。她就是七师一三0团十七连职工罗志琼。现年45岁的罗志琼,中等个,一脸质朴,一口四川话,话语不多,但很有条理,从事棉花种植已有20个年头。1993年,罗志琼怀着致富的梦想跟随丈夫来从四川老家来到新疆支边,头一年种植了40亩棉花,由于缺少经验,当年亏损1000多元,夫妇俩不灰心,经过精心思量,找到症结,缺少科技知识。为了种好地,罗志琼夫妇开始购买大量的植棉技术书籍,只要有闲暇  相似文献   

10.
蒲开绪在芳草湖园艺场搞庭院经济是出了名的多面手,他的庭院构建了养殖、种植、果树等多种致富渠道,庭院养猪二十多头,兴建塑料大棚1个,葡萄树十多棵。庭院经济年收入近一万元。 蒲开绪在发展养猪上小有规模,1995年他自筹资金5000元建起温室圈舍,养猪二十多头。他不断进行生猪的品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48岁的乔汉是十师一八二团十一连一名普通职工。自1999年开始单一种植食葵,之后发展种植、养殖和农机,短短十几年的光景,乔汉成了年收入百万元的致富能手。致富后的乔汉没有忘记周围的贫困职工,他通过传帮带使十一连10余户职工靠多元创收叩开了致富的大门。1999年4月,乔汉第一次承包连队的80亩土地,从那时起,为了尽快掌握食葵、打瓜作物技术措施,他每天总  相似文献   

12.
正"种植高效田、发展优质马、生态养鱼……"在一派多元增收的美景中,四师七十二团十一连职工努尔塔依通过实干走活了多元增收这盘棋,实现了致富的梦想。今年42岁的努尔塔依为了经营好有限的土地资源,他按照连队的统一部署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年年都种植高效农作物。农忙季节,他和妻子早出晚归,中午饿了就用自带的饭菜凑合一顿,直到天黑回家再吃。田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他从不马虎对待,种植每一种作物,努尔塔依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种植管理方法。为使作物稳产高产,努尔塔依坚持自己干重要的活,生怕雇人干活只追求速度而  相似文献   

13.
2003年植棉纯收入12万元,2004年纯收入22 万元,2005年纯收入达38万元,宋继彬依靠科技植棉,实现了他致富“三级跳”的奋斗目标。今年42岁的宋继彬是农八师一四二团十一连的一名农工。2003年,连队新上了一个滴灌首部系统,宋继彬果断地出资2.5万元,购买了系统  相似文献   

14.
农七师一二七团工会把自营经济发展作为发展壮大团场、致富职工群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该团自营经济工作逐步走向专业化、技术化、规模化。2002年,该团自营经济总收入达3348.1万元,纯收入1694.6万元,人均收入2010元,比上年增长262元,增长15%。 团工会充分结合本团实际,举办女职工实用技术培训班,特种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召开巾帼科技致富能手座谈会、自营经济典型报告会、两用地种植管理  相似文献   

15.
<正>44岁的杨浩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2005年,他怀揣着致富梦想,携妻儿从四川来到二师三十六团承包枣园。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初来乍到的杨浩正在苦恼不知如何管理时,连队党支部书记吴洪太给杨浩讲述兵团的发展史并关心他的日常生活,连长和班子成员手把手地传授他红枣种植技术,杨浩深受鼓舞。自此以后他积极参加团、连组织的观摩会,仔细研读红枣管理技术书籍,还把连队技术员和老职工请到地里来"会诊"。善于学习、  相似文献   

16.
正坐落在辽冀蒙交界的凌源市宋杖子镇范杖子村,10年前人均年收入尚不足1500元,可如今,小甜椒形成大产业,人均年收入已达到2.3万元,2013年集体收入突破130万元,社会总产值实现1.5亿元,村集体10年累计收入超千万元,而且带动了周边三省六个乡镇7000多户农民致富,书写了中国新"椒傲"。如此巨变缘于范杖子村有一个好书记——侯鉴,他和村党组织一班人通过领办创办农峰蔬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上了强村富民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的一天,在农五师八十一团八连远程教育室内,职工斯顺伦一边收看《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一边用笔记本记录着管理要点。连队远程教育室的开放,为我们致富提供了不少方便。斯顺伦高兴地介绍说。在经营管理上,斯顺伦通过远程教育的学习,让他对蔬菜大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9年,斯顺伦在承包57亩棉花地的同时,自行筹资4万元种植两座大棚,双向收入达6万余元。眼下,斯顺伦正进行葡萄苗自繁工作,他说,有了远程教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农二师二十一团工会为加快职工致富步伐,在种植上实施技术支持,在养殖上实施资金帮助,在管理上实施激励机制,“三制”并行,惠民致富,全团职工自营经济收入1400万元,人均收入4000元,比2004年增长10.9%。团工会首先利用每年的“科技之冬”活动,把全团的科技人员和种植能手组织起来,分作物、分行业和种植特点组成10支科技服务队,在冬闲深入到每个基层连队,面对面地为职工传授农业新技术知识和作物种植技能。其次,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团工会为职工发展养殖业发放贴息贷款1100万元,使职工养猪、养牛、养鹿规模迅速扩大,同时还积极扶持职工在两用地上建大棚,每户贴补1000元材料,在房前屋后建沼气池,每户贴补800元。第三是积极开展阶段性劳动竞赛,春播有机车手质量和进度劳动竞争,田管有科学管理、田间洁净度高、苗齐苗壮劳动竞赛,秋收有辣椒和西红柿采收劳动竞赛,作物收获完毕后有秋耕秋灌秋施肥劳动竞赛,全年团工会开展各种劳动竞赛12次,发放奖金20多万元。资金、技术、激励三种机制的建立,不但激发了职工的致富热情,也加速了职工的致富速度,全年职工人均收入将超过1.4万元。  相似文献   

19.
正说起阮小平,四师七十团的老百姓都不陌生。这个50岁的兵团汉子,多年来在七十团这个广阔的天地,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凭借着自己对团场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和顽强的拼搏,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2003年,阮小平被兵团评为"青年创业致富能手标兵"、"自治区农村青年致富能手"、"全国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光荣称号,2004年被评为兵团劳模、兵团庭院经济致富能手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为兵团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共产党员,连续多年被评为团里的先进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农二师三十团一连职工王大喜和他的妻子张先芳十分注重学科技、用科技,成为职工致富带头人。2004年以来,他们一家种植棉花每年承包收入都在8万元以上,2010年收入达到了30万元,他们家庭还发展养殖业,每年养牛的收入也在3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