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地人"的人性假设更加注重的是关于"人"的哲学化思考,更加突出的是"人"在"天"、"地"之间"万物之灵"、"天地之心"的地位,更加关注的是天、地、人的同生并存、和合共赢发展。其对人的基本判断是:人是"天地人"。在哲学层面上,是主客体相和合的关于我们所生息的宇宙物质世界的高度哲学概括;在管理思想上,既强调了"人"在"天"、"地"之间所应有的地位,又主张"天大、地大、人亦大",并以实现"天地人和"为最高目标;也因此,是对管理学史上既往一切管理人性假设的超越,且不仅与当代管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完全一致,亦有望全面提升和拓展管理理论的视域,进而有效地解决当今时代出现的管理失灵和发展失灵,或可一并揭开世界管理思想史的崭新一页。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将教学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对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知识人假设的知识型员工引导激励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励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传统的人性假设不适用于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是“知识人”,他们具有“利己性”、“公益性”和“理性”。基于“知识人”假设构建的知识型员工“引导激励模式”是:满足“知识人”的“利己性”,引导“知识人”的“公益性”,促进“知识人”的“理性”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国内对于政府人的研究文章并不多,现有的少数文章也多停留在探讨政府人的人性假设上,缺少更深入的发掘与研究。而对政府人的研究有必要从人性假设的应然和实然层面着手,来寻找政府人建设的中国路径。应该看到的是,中国政府人仍然不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摆脱经济人假设的困扰。事实上,基于不同时期的政府目标,中国政府人的发展呈现多种属性的混合,因此中国政府人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线型目标实现过程,而是多元的环境适应性过程。  相似文献   

5.
柯闻秀  黄健柏 《求索》2012,(2):96-98
人力资源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认识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和"文化人",人性假设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向人性化回归的演变过程,但它们都未超越将人看作实现企业目的的手段。其实,人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人是丰富的集合体,人的需要是人性演进的内在动力。随着对人性深入全面的认识,加上生产力发展决定了人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全球化加速了对全面发展的个人的迫切需要,产生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假设,人本管理是以"全面发展的人"假设为基础,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管理问题时,人性假设是个必谈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在管理学中还是在管理心理学中,都有对人性假设理论全面、深入的阐释与分析。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人性假设理论也决定并渗透在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以人为本”这一管理理念,无论对管理问题的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都经常挂在嘴边。由于二者均以管理活动中的人作为关注的焦点,它们便有了这种领域的共同性。但我们在理解使用这些词汇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思维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7.
"创新人"假设是指将创新视为人的本质规定,并认为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质和欲望,都能通过创新实践实现自身的创新理想的人性假设理论,是一个兼具管理学底蕴和哲学底蕴的综合性范畴体系。从哲学角度看,"创新人"假设克服了以往各种人性假设理论的片面性弊端,通过对人的创新本质的发掘,实现了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而且,"创新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等相互联系的枢纽,是构成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中心线索。因此,深入剖析"创新人"假设的提出对人性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志凤  宋剑 《前沿》2014,(13):62-64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只是对人性的假设。虽然如此,荀子所提出的“性恶论”还是蕴含着巨大的价值性。它强调人性天生就是恶的,人必须接受后天的洗礼和道德法律的教化,才能不断向善。而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倾向于“性善论”,从而忽视了“性恶论”背后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重新认识“性恶论”的价值性,只有大胆承认并正视人性的恶,在此基础上,不断克制和改进,才能更好地通往人性的真善美,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9.
道德性是传统人性论的本质特征。"道德人"在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中,本应将经济行为导向利他和公利,但现实却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时有发生。表面上看,是传统"道德人"的精神追求被遗忘,细究起来,恰是"道德人"与市场经济伦理的人性假设存在冲突,主要体现为"道德人"与"自利人"、"理性人"、"社会人"的矛盾。只有对道德人性论做扬弃的调适,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发育和成熟。具体体现为打造"自利人"的观念认同、进行理性的启蒙、确认个体实在性和探索时代化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0.
《人大建设》2006,(7):55-55
马涛在近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核心前提假定:人都是自利的,都是追逐个人私利的理性利己主义者。“经济人”是人亘古不变的、永恒的本性。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把“人的本性是自利的”这一论断作为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但在西方,“经济人假设”是被严格限制在经济学理论研究领域内的。而在西方经济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将这一理论“假设”滥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侦查认识中的“无罪推定”与“有罪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罪"与"有罪"是一对矛盾概念,但是"无罪推定"与"有罪假设"都是侦查领域的重要命题。无罪推定是一个法律层面的概念,是法律人经历价值选择的结果;有罪假设是一个事实层面的概念,是侦查认识活动必然运用的思维、方法。一方面,侦查人员需树立对"无罪推定"的正确认识:"无罪推定"不是证据法上的"推定",也不能作为侦查认识的逻辑起点。另一方面,侦查学领域需承认有罪假设的存在,对其进行正确分析。从某种程度上看,正是事实层面有罪假设的必然存在才导致法律层面无罪推定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经济人”假设的历史考量:源流、批判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刚 《求索》2008,(8):35-37
经济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的经济行为与经济后果的一门学科,“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核心前提。从经济学史方面考量,“经济人”假说经历了纯粹“经济人”、“理性经济人”和“有限理性经济人”等几个阶段。各时代的经济学家之所以不断对”经济人”进行抽象与修正,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分析人类的经济行为,解释由此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为建立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分析的理论支撑。基于传统“经济人”的伦理缺陷.在生态文明时代.提出“生态理性经济人”可能是“经济人”假设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3.
人性假设的中外比较及其在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没有国界,思想永放光芒。对人性假设理论进行中外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外思想家对人性假设有许多相互关联之处。在管理中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出发点、管理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与其所反对的“公共人”假设一样,都是一种极点式的人性假设,它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运用必然存在限度。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来看,人性是介于绝对自利与绝对他利两个极点间,是一定条件下的“非此即彼”和“亦此亦彼”相统一的“线段式人性”。按照“线段式人性论”,公共管理中的人应是对多种利益权衡的“比较利益人”。  相似文献   

15.
人性假设是规范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前提.然而,"经济人"与"公共人"的线段式人性假设都过于极端,建基于此也就无法认识自由裁量行为的行使结果."利益人"作为一种新的人性假设范式,跳出了"性善"与"性恶"的窠白,言明了行政人员真实的利益取向.作为"利益人",公共行政人员的自由裁量行为既可能以权谋私.也可能是一心向公.由此,对其自由裁量行为的规范也必须从"利益人"的实然人性出发,通过彰显行政人员的道德自主性和完善制度规范两个维度,确保裁量行为的公益取向.  相似文献   

16.
冯周卓 《求索》2005,(3):114-116
经济学和管理学从科学的抽象性出发,提出人性假设作为研究的基础。这种方法往往是将某种典型情况加以外推,形成普遍的人性假设,并进一步被“实在化”。无论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都只是抓住了人性的某一面,把某种人性与某种管理行为冠以简单的因果联系,脱离不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元对立的巢臼。从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来看,人的实践存在性决定了人性处于动态生成中。实践的历史性决定了人性的复杂性。实践活动构成人在具体情境中的场,复杂的人性只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被确定,复杂人性的具体表现是依情境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7.
肖晖 《思想战线》2005,31(3):27-31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往往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公设",并以此推导和构建它的理论系统.现行民事诉讼法背后所蕴含的人性假设为法官是全知全能且无偏无私的、当事人缺乏足够能力且不能完全相信.这一假设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从中国社会的现实出发,根据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异,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两种不同的人性假设和民事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18.
近代西方管理思想上先后出现了4种主要的人性假设,构成了西方近代管理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假设的历史演变过程,成为近代西方管理内容、结构、形式变化的理论依据。本文在综述人性假设理论变迁的基础上总结了人性理论变迁的趋势,并对这些趋势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试着从人性假设的变迁分析管理思想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张锋 《人民论坛》2012,(26):138-139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人"的工具理性和"道德人"的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日趋增大,究其原因,人们只强调经济和道德之间的异质性,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共生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指导,实现"经济人"和"道德人"两种价值取向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论党内制度建设的人性假设与创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强 《长白学刊》2006,(5):12-15
人性假设作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同样对党的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人性假设的价值不在于对谁对谁错进行价值判定,而是使制度更具有实施的基础。可以说,党的制度建设成效不够显著,一些制度时常流于形式,与创设制度时所依据的假设和实际相脱离有很大关系。因此,从更为符合实际的人性假设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应成为党内制度建设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