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趋势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国际国内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趋势为背景,重点研究和分析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四种动力机制,即消费需求的拉动机制、科技进步的带动机制、比较利益的驱动机制和体制政策的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国际国内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工业和制造业比重在发达国家下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四种动力机制,即消费需求的拉动机制、科技进步的带动机制、比较利益的驱动机制和体制政策的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金融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机制和导向机制是以企业为切入点,是通过改变资金的供给和配置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分析了金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条件,认为从根本上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融导向和金融控制特征的企业运行机构,是金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阐述和分析三大产业之间及各产业内部结构演进升级主要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五种动力机制,即消费需求的拉动机制、科技进步的带动机制、比较利益的驱动机制、体制政策的推动机制和创新发展的原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失衡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改革以来,中央政府虽然有日趋扩展和细化的产业结构政策,但我国工业结构中的一些主要失调关系却并未随之改善。走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困境,我认为,在“八五”期间,必须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从多方面建立起自觉优化产业结构的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6.
产业兴,城市兴。1980年以来济南市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化,反映了济南市产业结构变化发展的一般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由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趋缓,已大大影响了济南市城市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济南市来说,要实现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关键环节就在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城市整体素质和综合功能,着力培植强大的币场竞争力,创造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相似文献   

7.
制约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因素主要是市场机制不完善、融资机制不成熟、结构障碍、经营机制没能实现根本转变、宏观调控机制部分失调。这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中西部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克服这些影响要求中西部地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扩大开放,改善投资环境;转变经营机制,增强活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8.
从产业结构角度考察外资风险,主要有区域经济控制力风险、产业结构失衡风险、本土产业自主创新受阻风险和外商减(撤)资风险等。我国外资集聚区产业风险产生的症结在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而形成原因既有国际生产体系变革因素,也有我国经济结构转换和地方政府的引资偏好等因素。化解和防范外资产业风险的主要途径,应通过借助引进外资研发等高附加值的产业,启动价值链向高端攀升机制,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并优化;同时通过发展区域服务经济、改变招商模式和加快政府的管理创新等措施,加快这种过程,从根本上达到规避风险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数字经济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必将促进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基于31个省市2013-2020年面板数据,首先建立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各指标权重和总体发展水平。然后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检验、中国四大区域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的异质性分析,研究数字经济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区域差异。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不仅能够对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显著性影响,还能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还呈现出抑制性的线性影响;数字经济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总效应排名依次为创新、共享、绿色、协调、开放,而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效用排名依次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构建丝绸之路区域物流协调机制的基本原则,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物流一体化协调机制的构建可采取"3+5+2"模式,即"国家—省区—企业"三个层级的协调机制主体,政策规划、产业结构、网络布局、企业培育、标准化制定等五个方面的协调机制客体,构建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两个协调机制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