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中原油田着力繁荣和丰富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化走基层活动,创新广场文化活动方式,大力推进艺术传播活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文化体育工作根植于基层,花开于社区,收获于群众,打造文化中原、活力中原、书香中原、魅力中原。文化中原近年来,中原油田推出"为中原加油"文化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这一项目被油田文艺工作者称为"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2.
体育新闻在走向娱乐化的道路上要秉承一贯的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立足于体育发展主流思想的理念,加强体育新闻的社会责任感要求,以防因娱乐化的发展而使得体育内涵过度庸俗化,促使体育新闻能够真正地展现出客观、理性和负责的精神内质。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4)
作为领导集体提出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梦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具有深刻的内涵与意义。从中国梦思想提出至今,我国主流媒体大力宣传,高度重视,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我国具有重大意义的执政方针,中国梦的思想理念在国际上的传播效果却难与国内相比。提高"中国梦"的传播效果,其关键是适应国际思维体系,注意报道中的跨文化特点,让报道以读者友好型方式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自媒体与后现代联姻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情境与文化行为,使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挑战。这突出体现在:大众以平等姿态进入信息生产,话语权力的分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统一性与权威性提出了挑战;网状信息传播结构促进了意见的分享与聚集,"差异"作为价值标准被广泛肯定,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原则受到冲击;信息内容趋于平面化,形象叙事、微叙事、娱乐叙事乃至虚假叙事掀起了文化消费的狂欢,人们与理性的意义世界相疏远,对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产生抵触;自媒体塑造出碎片化的受众,他们的流动性、交往性和开放性使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也使社会风险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5.
充分拓展网络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要尊重网络大众的主体性,同时坚持宣教者的主导性,使其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网络培育与践行相结合,以实践强化网络传播效果,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机统一;设置宣教者与网络大众"视域交融"的网络议程,使二者达成价值共识,在价值观共识与认同中实现大众化目标;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营造网络传播的良好氛围,保证网络传播向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的良性路径依赖方向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宣教队伍,以适应网络传播新常态。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传播中的对话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二媒介”时代,双向互动成为了最大的时代传播特征。本文从交流方式的角度考察了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描述了对话在人类传播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并揭示了对话的“主体间性”这一后现代哲学意蕴。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探究了“第二媒介时代”的网络传播所折射出的对话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对外传播具有超越性特征,其以文化交流超越意识形态输出,以理论对话超越话语权压制,并以平等分享超越文化霸权.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可以发挥载体作用推动文明互鉴;可以发挥启迪作用推动理论共享;可以发挥交流作用推动共识增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经历了从革命动员到文化交流的历史性转折、从接触到对话的"话语跟随型"传播模式生成、从理解到共享的"话语主动型"传播模式转换、从共识到认可的"话语主动型"传播模式初步形成等四个阶段,充分展示了自身的理论担当与实践作为.由此,我们可以构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现实策略:在文明交往中推进国际阐释;在原创性研究中推进对外传播;在世界理论交流中推进国际对话.  相似文献   

8.
程单剑 《学理论》2014,(26):54-55
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其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境遇究竟如何,如何"丈量"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传播程度?一直是被学界感知,但未说出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进行定量分析,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证研究,探求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力的相关策略:传播主体由小众向大众转变;传播空间由单位空间转向社会空间;传播方式由硬性传播向软性传播转变。  相似文献   

9.
"4.20"雅安芦山特大地震使雅安瞬间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其城市形象也因地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从危机营销的观点出发,这也是雅安城市形象营销传播前所未有的机遇。雅安应充分认识到城市形象的重要性,有效地计划和实施灾后城市形象营销传播工作。针对雅安实际情况,雅安城市形象营销传播应从城市形象系统、城市形象设计、城市形象传播等方面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10.
微传播时代,民族文化传播突破了区域传播的时空局限,打破了跨文化传播认知障碍,微媒体展示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洞悉受众需求、凝结共识、情感沟通与陪伴,完善环境认知与监测的功能。就湘西地区民族文化与微传播现状来看,存在微传播内容的泛娱乐化削弱了民族文化内涵的厚重性,微传播多元价值的呈现消解了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凝聚性,微文化碎片式的传播与解读不利于民族形象系统构建等困境。在传播对策上,采取见"微"知著,以"微"切口凝练民族核心价值;造"微"入妙,以"微"路径收获共情体验;"微"言大义,以受众个体"微"视角丰富民族文化传播多样态;研精究"微""微"平台与教育联手推动民族文化内涵的"传与专",实现微传播背景下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1.
《廉政文化研究》2021,(6):48-56
反腐倡廉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政治立场。《人民日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也是宣传反腐倡廉的主力军。通过对1978—2020年间《人民日报》"廉政"主题社论进行统计与分析,梳理《人民日报》"廉政"主题社论内容演变逻辑,能够准确把握政治传播视域下反腐倡廉宣传工作变迁规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经历了恢复廉政建设、坚持反腐斗争、廉政制度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四个阶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之路。《人民日报》在反腐倡廉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反腐工作效能,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宣传,彻底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发挥政治传播功能,加强自下而上反腐倡廉报道;有效整合政治资源,提高反腐倡廉宣传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11)
微视频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主要借助移动终端传播的视频短片。微视频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微电影""狭义微视频"和"微直播"。拍摄主体和受众的广泛性;制作能力和水平的差异性;视频时长和内容的简短性;视频来源和传播的及时性是微视频的主要特点。微视频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中,多使用浅显的语言讲述复杂道理,以"维生素"包裹意识形态,以有限的时间内夹带私货,以外来文化阐述本国价值。在引导策略上,要尊重规律、制作精良、内容密集、掩盖意图。  相似文献   

13.
政治意识形态出现与政治革命紧密相连,政治权力的介入让符号意识形态的生产与传播成为可能,并成为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生成机制的核心要素。作为传播链条上的受众,被嵌入到由资本所构造的经济关系之中,受众的物化遭遇同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普遍状况形成机制上的一致性,这是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接受机制的内在逻辑;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机制持续强化,推动政治意识形态向日常生活领域下沉的同时,也加深了社会大众对主导政治意识形态"优势解读"的"抵抗"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不稳定,此为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机制的内卷化走向。  相似文献   

14.
媒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由来已久,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等"自媒体"悄然兴起,开创了全新的报道方式和传播观念,公众对媒介的接近程度和信赖程度日益提高和加强。以新浪微博中的女性形象为案例,从社会性别、社会角色的视角入手,分析作为客体的女性在微博传播中的形象和地位,进一步探讨了产生这种形象的多种因素,尽可能为提高女性在网络空间中的地位,促进信息公平流动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伟涛 《学理论》2012,(23):75-76
互联网对佛教传播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着消极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互联网有利于佛法的传播,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歪理邪说也借助互联网得以迅速地传播并流毒甚广,这不仅影响了佛教的声誉,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需要尽量减少互联网对佛教传播的不利影响。对策是:政府要优化环境;政府要完善法律体系;强化对互联网的监管;寺院要加强网站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单位体制"进行传播是一种典型的"在场"传播。随着"单位体制"的解体,主流意识形态"在场"传播也趋于失效。在此过程中,由于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对其的重视与运用,主流意识形态进入了"缺场"传播时代。"缺场"传播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既是一种机遇,又蕴含着巨大风险。为有效规避"缺场"传播的风险,主流意识形态应着力提升自己在"缺场"传播环境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必须加强文化对外传播力建设。文化对外传播力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和区域形象以及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当前,湖南文化对外传播力建设面临理念需要更新、文化影响力弱、国际视野不强和文化传播人才短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主要是要实现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时代化、传播受众区别化以及传播手段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西方公共外交是政府"大外交"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方式。西方公共外交的传播方式培育了强大的思想智库,传播了西方价值观,适应了地缘安全需求,确立了西方文化的比较优势,提升了国家软实力。但其单边主义的总体外交、说教式的单项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文化霸权语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共外交的传播效果。西方公共外交传播方式对当今中国公共外交有着重要启示:坚持防御性公共外交传播模式,准确把握政府角色;运用双向传播或多向传播的对话传播方式,转变话语体系;营造多元化公共外交传播主体格局,培育智库、市民社会以及非政府组织;加强公共外交传播平台建设,开展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创新公共外交传播手段,抢占大众媒体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之间的关联不仅来源于其现实的合理性,更来源于二者共同的文化品质和人文追求.在当代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置于网络文化这个新的传播媒介中来实现,必呈现出新特点:传播介体权力系统的退场以及社会政治价值的多元;传播主体中心角色的流失以及社会政治话语的多样;传播客体个性意识的张扬以及社会政治行为的疏离.在网络文化传播中促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需要利用传播介体的综合力将抽象的理论创制为亲近性读本;发挥传播主体的创造力,将深刻的理论赋予其日常性意义;激发传播客体的学习力,将硬性的灌输转换为自觉性素养.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2,(1)
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在多重努力下得到不断提升,但"西强中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并未真正扭转,好在"局部破局"甚至"于我向好"的传播局面已逐步出现。当下正是更新和改善世界对中国认知的重要契机,要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就要充分利用开始向中国倾斜的国际舆论天平,找准对外传播中的问题并尝试创新以改善传播效果。本文试图从传播理念、传播话语、传播渠道、传播受众、评估体系五个方面出发,针对现存问题寻求创新路径以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更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