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加快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翠英 《学理论》2013,(15):5-7
近几年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数量不足、发展不均衡、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而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建设模式单一、管理人才队伍缺乏正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要想加快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要强化政府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制度,建立多元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赵敏 《学理论》2012,(14):23-2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是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根基牢固与否。管理体制、公共政策以及经济因素等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出现了长期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必须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在体制、政策和财政上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农村社会"两型化"的精神动力。建设农村文化是建设"两型化"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应在分析农村文化建设的功能和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农村文明新风建设,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等途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BOT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运用的法律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OT墩资方式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优势融资模式之一,能有效地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技术短缺的问题。文章从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着手,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BOT融资模式的主要障碍,进而提出了关于如何建立健全BOT投资法律规范,构建优良投资环境,引入资金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出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交通环境、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条件。洞庭湖区既是洪涝、干旱灾害多发之地,也是农业旅游项目开发之地,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由湖区自身特殊性决定的。应加强湖区水利设施薄弱环节、农村公路、通信、基层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黄天明 《学理论》2010,(16):80-8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其文化,用现代文化成果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从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有效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培养乡村文化骨干,抓好文化管理队伍建设;扶持引导村民自办文化,开辟农村文化产业的新形式等方面阐述了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叶爱香 《学理论》2009,(11):11-12
本文在分析利用图书馆资源推进农村文化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图书馆现有资源和设施为依托,更新观念,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城乡援助模式进行农村文化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汶川特大地震致使四川阿坝、绵阳、广元、成都、德阳、雅安六州市的农业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其恢复重建事关当前灾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未来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灾区农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灾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既存在着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弱的共性问题,也存在着恢复重建项目集中、资金需求量大、不确定性大而自身供给能力弱的个性特征。因此,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必须立足于灾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客观现实,结合农业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创新农业基础设施融资思路,以满足灾区目前和将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客观要求,为灾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和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就此,我们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记者:李主任,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总体投入情况。李剑阁:好的。“十五…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6)
曲靖市各县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农村土地撂荒现象,通过调查发现形成原因主要有经济原因、机制因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及文化心理因素,根据原因分析,可采取土地"托管互换"、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等措施减少并解决曲靖市农村土地撂荒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场域,但目前我国农民市民化转身存在着习惯于农村生活方式、非农化就业转换艰难、对身份认同较模糊、市民人格的缺失等问题。社区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制度文化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短缺是影响农民市民化的文化因素。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制度文化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延伸社区文化服务功能是助推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5)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然存在居民参与度低,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队伍,文化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社区需求等问题。因此,应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推进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就此,我们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  相似文献   

1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瓶颈".针时农业基础设施投融资中存在的投资总量不足、融资体制不健全、投融资方式单一、投资效益低下和投融资环境差等主要问题,提出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投融资方式、提高投资效益和优化投融资环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丽乡村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党委坚强领导和政府有效投入,需要村支"两委"具体实施,需要积极拓展农业自身功能,需要大力凸现农民主体地位。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党委领导政府投入有待加强,"村支两委"战斗力有待提高,农村土地规划有待前导先行,农村基础设施有待持续发力等问题。为此,需要加强党委领导政府投入,加强"村支两委"建设,做好农村土地长远规划,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统筹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当前仍然存在着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存量不均衡、投资总量和建设水准不均衡的问题。统筹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管护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农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奕 《学理论》2009,(17):97-99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应涵盖农村文化发展机制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优秀民间文化保护建设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文连 《学理论》2008,(11):31-32
近年来,基层文化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方式、阵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缺乏、设施落后等许多困难以重庆市万州区广大农村的现状为例,不难看出加强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9.
左信 《学理论》2014,(4):175-176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应提高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以改变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李晓军  刘峰 《学理论》2008,(6):60-62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与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产品,如农村的供水、供电、道路、通信、文化设施、养老设施以及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笔者调研得知,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不健全,主要反映在农业技术服务滞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备、医疗卫生供给匮乏以及农村养老保障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为此,要采取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和农村社会需求为主体,以农民满意为标准的原则,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构建政府、非政府组织、农民相互合作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