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理念,转眼之间20年过去了,中国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弱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小康的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这是国家强大的体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不仅是人们认识和行动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且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性转折。现如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光有"文化自觉"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既要有"文化自觉",更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更高要求,拥有"文化自信"才能讲好中国文化"从哪里来"、才能讲好中国文化"去向何方"。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只有做到"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获得增强中国文化转型的动力和文化创新的能力,最终实现我们共同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2.
文化哲学表现为两种理论形态,即作为文化学元理论的文化哲学和作为以"文化本身"的追问为本体的文化哲学.前者作为各种"在场"文化理论的哲学反思,能够给出关于文化的各种定义和理论,但对"文化本身"的追问却无能为力.对"文化本身"的追问表现了对文化反思的现象学理论态度,实现了文化哲学研究的"现象学转身"和范式转换.文化哲学的"现象学转身"要求我们摆脱各种在场文化理论和概念的束缚,让"文化本身"这一"现象学原点"通过"现象学还原"凸显出来,让文化本身作为存在本身的发生之域、存在真理的发生之域、存在历史的发生之域、存在的现身之域.文化哲学的"现象学转身"通过"现象学还原"实现了面向文化本身的范式转换,通过"文化本身"的追问来理解存在的现象学发生.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在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众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中"一元指导"和"层次需求"、"文化交流"与"文化主权"、"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和谐文化"与"文化和谐"等关系。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治理是社会、国家和市场三种力量交替参与治理的过程,深入理解"乡村文化"治理的历史逻辑,对深度把握当下"乡村文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治理"直接移植文化治理概念,即在乡村治理中引入"文化治理".乡村文化治理具有"乡村文化"治理和乡村"文化治理"的双重内涵,体现出治理兼具内容和工具的双重属性.未来更具合...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文化发展战略中"去西方化"的国家文化战略意识已经觉醒,对此,在文化上与西方最接近的上海首当其冲。包括"全球城市"目标在内,上海仍在沿袭着20世纪的"西方化"及21世纪初期的"国际化"老路子。在"去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大背景下,上海文化发展和改革在战略上需要做重大调整,核心和关键不应是继续"向西而行",而是如何实现自身的"再中国化":即以"江南文化"取代"海派文化"作为发展主题,形成"松江文化"与"外滩文化"交相辉映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毛天虹 《人民论坛》2015,(5):172-174
自从斯诺先生提出"两种文化"的命题以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割裂、冲突,一直是当代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关于这"两种文化"融合汇通的"第三种文化"的理论研究更是一个难题。因此,以生态文化为视角研究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交融,进而形成以"生态"为核心的"第三种文化",对推进生态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故宫"四重门"事件反映的是与公共文化服务密切相关的根本性问题——"文化失灵"。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文化失灵现象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背离文化的公共性和文化的公共服务宗旨,强化市场所遵循的资本和效益的逻辑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经济化",或者因政府过多干预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行政化",直接的后果就是文化在资源配置和共享方式上的公共性丧失,以及公共服务中的文化"空洞化"。  相似文献   

8.
由于"法律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考察"法律文化"的实际"所指"就成为明晰"法律文化"的多个面向和多重内涵的好方法。所谓法律文化之"所指",是指探究学者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法律文化"一词,又是采取何种方法对"法律文化"该层意义进行研究。历史和社会是法律文化的两重维度,它们分别指涉从传统延续下来的价值及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法律文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典型范式:以"地方性知识"为基础的民间规则和自发秩序的描述、从象征符号出发的意义阐释以及进行"理想类型"划分的文化模式归纳。在中国语境下,"法律文化"与"法律"存在紧张关系,这使对于"法律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并酝酿着新的方法论超越。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7,(11)
<正>蔡英文上台一年来,在文化及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多元文化"大旗,行"去中国化"之实,其意图建构夹杂汉族文化(含客家人)、台湾少数民族文化、新住民文化(主要强调非来自大陆的入籍者)等等为基础的"海洋文化",以同大陆的"陆地文化"相区别,"台独"野心始终不死。蔡英文等将"中华文化"和"台湾文化"区隔和对立起来的意图不言自明,是"切香肠式的暗地‘台独’"。正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当代典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向世界阐释了中华"和"文化的理念;将中华"和"文化视为维护国际关系的准则;用中华"和"文化化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依靠中华"和"文化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和"文化理念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它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为解决复杂多变的国际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夏海蕾  王炎琪 《求索》2012,(5):162-163
"文化"和"科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之间的嫁接,反映了文化的独特地位。科学文化层面探讨当代文化和科学的机遇,从现代科学,科学和社会学知识,文化和科学价值等维度来理解现代文化哲学的内涵,从真实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价值来探索世界理想,勾勒出人类文化和科学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12.
诠释传统文化,既可以"文化"为视角归纳其"实体性"特征,也可以"传统"为视角归纳其"过程性"特征.当传统文化以"实体性"内化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时,便构成三位一体的社会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当传统文化以"过程性"贯穿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时,三位一体的社会文明又呈现出文明时代的古今演变,即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本文着眼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旨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和"过程性"中寻求现代和谐社会的"根基"和"命脉".  相似文献   

13.
正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命题。"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民族自信心增强的一种反映,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重新定位。1997年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命题时,就是针  相似文献   

14.
"一个中心"和"文化强国"以不同的视角考察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导致现实重心不同,这种不同带有历史的或然性,也有清晰的演进过程,即:文化定义由狭义到广义的理论演进,以及现代化进程从外生到内生的现实演进。从"一个中心"到"文化强国"的战略推进,既要在"一个中心"和"文化强国"之间寻找互补,又要适时地用"文化强国"超越"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15.
《新东方》2019,(2)
中华传统"和"文化与统一战线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文化追求和而不同,提倡事物的融合与和谐共生,这与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是相互映衬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根植于"和"文化蕴含的"和合"思想中。同时,一致性与多样性的互动与转化,又深刻体现了"和"文化中"和实生物"的精髓内涵与价值旨归。"和"文化的理论思想,为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陈柏福  刘莹 《湖湘论坛》2021,(1):115-128
对外文化贸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核心文化产品的国际占有率、TC指数、RCA指数和SRCA指数测度结果表明,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大,但产品内部发展不平衡,出口集中于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上,竞争优势较弱。究其根源,缺乏针对性支持政策、文化品牌效应不强、文化贸易模式难以跟上"互联网+"时代节奏以及文化距离尚存等原因造成了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大而不强"的现实困境。为此,应在保持传统出口优势的同时优化文化贸易结构;打造中国特色文化产品,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完善版权立法的顶层设计,加强文化产业版权保护与管理;积极援引"文化例外"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实施具有针对性、专业化和战略性的对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支持政策,并实施开放型的适度保护文化贸易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要让员工"看得到"。企业文化要出现在公司的各个角落,不但要有能够体现公司文化的办公环境、建筑和设施,在办公区、会议室、板报、内刊、局域网等传播媒介和公众场合,更要注意时时宣扬和阐释公司的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文化要让员工"感受到"。文化不是"水中月、镜中花",文化只有"落地",才能发挥效用。文化的"落地",就是要转化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员工的工作行为。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内容占了较大篇幅,"文化强国"成为国之共识、民之共识。而汲取中国文化营养和底蕴而生的中国企业文化,不仅是推动中国企业不断进取、提升的源动力,更是"文化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华为文化、海尔文化等,无一不弘扬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将"文化强国"号召具体为"文化强企"的重要举措。本文着重从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现状入手,谈一谈对文化强企的认识。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困境与传播模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肖  蒋晓丽 《思想战线》2011,37(6):108-111
在国际传播中,文化差异性将导致不同程度的文化"敏感性"和传播"排异性"。为了减少直至化解这种"敏感性"和"排异性"带来的文化困境问题,需要转换传播模式,实现日常生活传播化,传播日常生活化,以凝聚"文化记忆",共建"意义",减少异质文化间的直接碰撞,达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外到内、由边缘到中心的"梯度"文化涵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老子哲学对国家建设"道"和人性发展"德"的阐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内涵,蕴涵着当前国家文化治理的理论逻辑和价值体认。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推动过程中,亟待文化治理者不忘初心,厚植老子哲学的价值底蕴。知常曰明,深刻把握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本体价值;循道改制,依托文化发展规律完善国家文化治理体制;以德化人,文化治理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无为利民,国家文化治理致力"无为"消解"有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