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七八三年一月二十三日,法国格勒诺布尔城诞生了一位杰出的人物,他便是日后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他毕生为“努力发掘真实的天性”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为纪念他的两百周年诞辰,本刊特此发表三篇关于其名作《红与黑》的论文,作为我们对这位法国文学大师的不可忘却的纪念。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中期 ,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学禁锢和模式逐渐被打破 ,作家的艺术创造力被解放出来 ,文学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主流之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探索和实验。欣欣向荣的文苑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短、中、长篇小说。方方的《风景》便是其中之一。方方是与池莉齐名的湖北武汉作家 ,以“汉”味语言描写凡常人生见长。《风景》( 1 987年 )是方方进入成熟时期的一篇力作 ,有评论家甚至誉为“传世之作”。不过 ,从历史深度、社会广度、思想力度、艺术高度以及文化内涵上看它是无法同司汤达的《红与黑》相比的。《红与黑》在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3.
战智峰 《法国研究》2023,(1):98-112
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中发展了马拉美的“双语制”,发掘了词语的“物质性”及其导致的“模棱两可”。而在《想象物的两种说法》中,布朗肖将语言的模棱两可在三个层面展开:与世界的融洽、形象和意思。布朗肖的文学尤其强调了语言、书写的被动,他一方面批判了主体性的权能,另一方面以沉默的方式为他异性提供了话语层面的尊重,并因此从根本的不可溯源的层面提出了文学的可能性,即一种话语伦理——对无限的呼应。  相似文献   

4.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得“反文学”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今天文学批评家们在使用“反文学”这个词的时候 ,几乎没有人再对它的意义和起源作任何解释了。克洛德·莫里亚克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反文学”理论家 ,而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反文学”实践家。除了发表四卷本“反文学”小说《内心对白》和多卷本回忆录小说《静止的时间》,他还写过“反文学”戏剧《对话》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反文学”电影剧本《遗忘》等等。在《当代反文学》( 1 96 9年版 )这部论著里 ,克洛德·莫里亚克对卡夫卡、贝克特、亨利·米肖、巴塔耶、罗...  相似文献   

5.
一 黄皙暎文学的现在性 黄皙暎的登坛之作《立石附近》(1962)与 《塔》(1970)以及2003年的《沈青——莲花之 路》,把韩国社会矛盾的时空卓越地描写出来,因此 黄皙哄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基于自身的经 历所勾画的劳动者、城市贫民、打杂工、军人、知 识分子等人物,成为当代现实生活中的模型,他的 作品主要以“现实主义”框架为依托,所以被称为 具有代表性的“20世纪70年代的作家”。 黄皙暎的小说主要关注20世纪60年代以后韩 国社会飞速发展的工业化、近代化、城市化所引起 的现…  相似文献   

6.
在评论法国文学时 ,有一有趣现象。说到现实主义 ,中国学生立刻想到巴尔扎克。在法国 ,现实主义的代表首推福楼拜 ,而巴尔扎克往往无宗无派。由此可见 ,因国情的不同 ,文化背景相异 ,人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常常各自为政 ,取舍偏重各异。为此 ,我们查阅了法、英、德、俄、中、日等国的常用字、辞典。对于作为文学流派的现实主义 ,法国《阿塞特小百科辞典》的定义是 :“不以艺术家或作家的主观为中心 ,如实反映世界 ,如实表现人”;英国《韦伯斯新大学词典》定义为 :“艺术和文学中对自然或客观现实的忠实 ,对其准确不加主观色彩的忠实反映”;德…  相似文献   

7.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对法国、对欧洲、对世界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八八八年,恩格斯在给玛·哈格奈斯的信中,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巴尔扎克。这既是对其世界观全面而精辟的分析,也是对其创作的经典性概括。  相似文献   

8.
当代法国作家弗朗索瓦·邦特别关注反映工人和工厂的题材,探讨全球化进程中工人境遇的边缘化和工厂世界的荒芜化等社会现象。他的代表作《大宇》引领了21世纪初全球化浪潮下法国工人题材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革新。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通过对大宇破产事件的解读、对现实的断片式再现、访谈与戏剧相结合的小说创作手法,着力描绘了工人世界“日常下”的事物,呈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法国产业工人断片式的生存现实。《大宇》在传统小说形式基础上的文艺创新完成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与革新,访谈与戏剧的结合,形成了强大的现实主义张力,使小说化成了与记忆作斗争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9.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  相似文献   

10.
这篇小说的题名似乎叫《奥克塔夫》更为确切,因为小说中最重要的主人公并不是阿尔芒斯,而是奥克塔夫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青年人。自从莎士比亚塑造出那位忧郁的丹麦王子以后,忧郁症就成为了西方文学作品中不少格调不凡、聪俊灵秀的青年主人公的通病。这种患者在法国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文学中,几乎就是成批地出现的:塞南古的奥培曼郁郁寡欢,完全沉浸在痛苦之中,诺缔埃的沙尔在生  相似文献   

11.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22,(45):60-63
一百年前的1922年,是中国文学从文言文时代向白话文时代转变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里,文学观念的变革以及新诗、现代小说的创作实绩都层出不穷。始于1917年的中国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在此文中,胡适提出“文言合一”,“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标志着中国文学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的同时转换。陈独秀称赞胡适是“首举义旗的急先锋”,郑振铎评价此文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同年2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王佳 《法国研究》2006,(2):80-82
“打开洛特雷阿蒙,整个文学便像一把雨伞般翻转过来,合上他,一切又立即恢复正常。”二十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弗兰西斯·蓬热在评价洛特雷阿蒙时这样说道。洛特雷阿蒙(1846―1870原名依奇多尔·迪卡斯)的惟一一部文学作品《马尔多罗之歌》以惊人的破坏力对文学进行了颠覆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张中 《法国研究》2013,(2):27-37
德勒兹对文学极为关注,他甚至写出过评述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作家的专著。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对于德勒兹思想的生成、发展和流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德勒兹借助于文学,形成了自己的生成与差异的思想,也形成了自己的自由的哲学。德勒兹声称哲学是一门创造概念的艺术;那么,他所创制的诸如“块茎”、“机器”、“无器官身体”、“内在性平面”等概念都实际上源自于文学,或者说是受到了文学的启发。德勒兹对于文学的诊断和批评,有着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他从文学作品的气象万千的表象世界中看到了无限的“皱褶”和“碎片”:同时也看到了作为它们内在衬里的“自由”。在德勒兹那里,自由是一种运动,一种充满生成和差异的无限运动。因此可以说,德勒兹的美学是一种自由的游牧美学——皱褶和碎片是它的两幅面容。  相似文献   

14.
司汤达早年曾构思、撰写过多部喜剧作品,虽无一完成,但他一生从未停止对“笑”与“喜剧”的思考,希望摸索出喜剧艺术的规律。在他的笔下,喜剧不再局限于某一体裁或领域,而是成为贯穿他全部文学创作的一种风格、一种语调。随着司汤达对于“笑”的理解逐渐深入与转变,他区分出“笑”与“微笑”两个概念,将理想的喜剧定义为“欢快与温情的融合”,并终于在日后的小说作品中达到这种效果。  相似文献   

15.
郭树勇 《美国研究》2003,17(1):137-148
20 0 2年 10月 ,北大出版社出版了美国新自由主义国际政治学大师罗伯特·O .基欧汉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下称《批判》) ② ,显示出其独到的学术关怀和人文精神。《批判》汇集了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诸流派领袖人物的精粹 ,虽成书于上个世纪 80年代中叶 ,但它极具前沿性 ,其思想深度、学术取向和价值关怀至今仍没有被超越。近 2 0年来 ,每当学者们意欲穷究国际政治学之本真 ,洞察国际政治发展之逻辑时 ,人们还是不能绕过《批判》。《批判》率直、深刻与思辨的光芒 ,影响了…  相似文献   

16.
著名的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包法利夫人》完成于1856年并于1925年由翻译家、小说家李劼人译成中文,十年之后译者本人的文学创作《死水微澜》在中华印书局出版。这部《死水微澜》被誉为李劼人学福楼拜式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代表作,它的问世引来中国文学界的重视,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关于两部小说的文学评论不断涌现。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发现关于《包法利夫人》和《死水微澜》两部小说的文学比较的文章虽然很多,但是很少有人从作者本身的角度来深入研究两位女主人公结局不同的原因。本文试图从两位作者的政治主张、文学选择、人生态度等几方面去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进而找到两位女性生活经历相似但结局却不同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圣经》对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莫里斯·巴雷斯的小说也不例外。莫里斯·巴雷斯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作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法国的一代人,如马尔罗、阿拉贡等。他于1913年推出小说《灵异的丘陵》,该作品展现了其自我崇拜小说与民族精力小说的完美结合,其中贯穿着很多来自《圣经》的原型意象。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出现的三个原型意象进行剖析解读,来加深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作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早在1852年,《恶之花》中还只有20来首诗问世,就有人在报上著文指出:“夏尔·波德莱尔是一位年轻的诗人,神经质,肝火旺,易怒且令人怒,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惹人生厌。(其作品)表面上不合情理,内里却是很现实主义的。”此语殊不祥,五年后,《恶之花》果然以“现实主义”罹罪。  相似文献   

19.
刘红站 《欧洲研究》2005,23(4):144-151
在国际关系学界,英国国际关系学者E·H·卡尔可谓无人不晓。虽然他一生经历极为丰富,从事过外交、新闻评论、历史研究等工作,他本人也并不看好甚至否认国际关系这门学科的存在,①但是,他对后人最大的贡献之一恰恰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众多国际关系理论家们和奉行现实主义信条的外交家们都汲取了卡尔思想的精髓。作为现实主义流派的早期代表,卡尔对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为政治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以下简称为《二十年危机》)一书中。该书一经面市,即引发了国际关系理论界…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以翻译外国文学开始其文学生涯的,而他最早译介的域外文学正是法国文学。自清末林琴南翻译小仲马名著《巴黎茶花女遗事》起,法国文学便源源不断地输入我国。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就已阅读过法国作品。1902年,他赴日本留学,与法国文学的接触就更为频繁了。到日本不久,鲁迅即开始译介法国文学的工作,直到晚年仍有译作问世。虽然鲁迅介绍的法国文学作品数量不是很多,但他毕竟是我国最早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先驱者之一。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学中,鲁迅最感兴趣的似乎还是法国文学。首先引起鲁迅注意的法国作家是维克多·雨果(18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