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耳 《瞭望》1993,(39)
据说,“久违了”的“国学”又在“悄然兴起”,而且是最近打出的一面“旗帜”,不禁愕然。“国学”一词,若是追根寻源,最初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即后世所称的国子监。“悄然兴起”的“国学”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后来有“国故”一词,是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大约到了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些留日的学生把日本人研究中国文化的“支那学”一词迻译过来,这才有了“国学”一词新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在遏制“恶搞”、“无厘头”之风蔓延的同时,更须反思此风盛行的土壤,对症下药“姚明”被抢注成卫生巾商标,“雷锋像”成避孕套包装,一个自称“国学辣妹”的年轻女子在孔庙内大摆热辣造型,声称要“勾引孔子”——这是最近三个典型的“恶搞”案例。有人哈哈一笑,有人津津乐道,更多的人义愤填膺,而“恶搞”者又狂赚了一回“眼球”。  相似文献   

3.
人之别于动物,很重要一点,就是人会感动。 面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人会感动;聆听“怒发冲冠”、“苏武牧羊”,人会感动。登泰山绝项,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人会感动;乘一叶扁舟,沿三峡而下,叹鬼斧神工,人会感动。即使读到一篇佳作,看到一幅名画,人也会感动得潸然泪下。古人云:读《出师表》不动情者谓之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谓之不孝。近人读林觉民《与妻书》,读吉鸿昌《绝命词》,读“保尔名言”,读“雷锋日记”,也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4.
江西崇义县街头,贴着一纸广告,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传教:药功、气功、魔术”。所谓“药功”,据说有“口吐飞沙、烟伤人、烟打人、障眼法、绝秘单方、”等等。教者未署名,学者确有其人。 记不清是不是《太平广记》里,曾记一人,学了“障眼法”,入市行窃,结果被人抓住打了一顿。不料这种荒诞无稽的东西,今天又冒了出来。至于伤人、打人之类的招数。姑不论其真伪,存心就已不善,均  相似文献   

5.
齐夫 《民主》2006,(10):46-46
前不久,著名学者季羡林看了他的学生编辑的《此情尤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前言初稿后,很不高兴,坚决要求删去“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唯一终身教授”等“高帽”。他对编者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得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是学者,是教授不假,但不要提惟一的,文科是惟一的,还有理科呢?现在是惟一的,还有将来呢?我写的那些东西,除了部分在学术上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哪里称得上什么‘家’?外人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不…  相似文献   

6.
国学,亦称中国学,即中国学术的简称。民国初年,一些爱国学者编印了《国粹学报》,章太炎著《国故论衡》,又做了“国学概论”的讲演,于是国学的名称流行起来。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学问,称为“汉学”,也叫“中国学”。中国的学术,渊源在先秦。那时,产生过诸子百家争  相似文献   

7.
冯从吾     
明万历年间,宣扬儒家理学的书院盛行,学界群星中,陕西著名学者冯从吾格外引人注目,时人称他是“理学大师”,“关西夫子”。  相似文献   

8.
《瞭望》1996,(43)
高安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总面积2439平方公里。人口74万。自古就有“才子之乡”的美誉高安,有着渊源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国子监祭酒幸南容就在故乡创办了全国最早书院之一的桂岩书院,开创了高安“书院”教育先河。宋、元、明、清时期,又相继有西涧、筠阳、凤仪等书院问世。在这块学风甚浓的土地上,名人辈出,各领风骚。宋代史学家刘恕,元代音韵学家周德清,明代兵部左侍郎、史学家陈邦瞻,清代“帝师元老”朱轼,当代世界著名物理学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具有先锋意味的青年诗歌运动,萌发于“文革”后期的“地下诗歌”及其民间文学活动,1979年民办文学刊物《今天》的创办为其正式开端,至1989年告一段落。其间活跃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连接的两代人。对前一代人的称谓有“朦胧诗派”、“《今天》派”等;对后一代人的称谓有“第四代”、“新生代”等,“代”的划分因起点各异,是否科学历来有所争论。名称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对两代诗人文化命运的透视,揭示出当代中国青年诗歌运动的内在精神,为更年轻的一代人起而越之提供食粮。以下的对话录为我们反思历史的足迹,又开辟了一个视野,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0.
蒙文通(1894-1968),名尔达,字文通,以字行世,四川盐亭人.蒙文通是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是近代“蜀学”的传人,学术风格以博通见长.按现今学术分类,蒙文通可称得上是超级的“跨学科”人物.  相似文献   

11.
海城塔山书院的创办是清末海城教育史上的大事。本文通过对方志、档案等史料进行梳理,对塔山书院的创办年代、经费来源、管理制度、停办原因等方面进行说明,以此来揭示塔山书院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要“面子”,并不一定是坏事。面子者,人格、品性、尊严之谓也。因此,在骂街粗口里,“不要脸”常常是对挨骂者火力最猛的攻击。 “人有脸,鼠有皮”,对于丧失人格、尊严者的批判,早在二千多年前便已开始。《诗经》有云:“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便是对不要“面子”者的严厉而又比较文雅的批判。时至今日,这种“无仪”、“无礼”、“无止”的丢脸事,仍时时  相似文献   

13.
王丹萍  尹忠华 《侨园》2022,(5):27-29
<正>辽西的西部有一个名为“建平”的县城,其悠久的历史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新曙光”。这里诞生过被美、英、日、印等国学者称之为“世界性发现”的“红山文化”,在此出土的女神头像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境内还存有战国时期的燕长城、金代古塔、辽代古城,丰厚的物质文化使建平县充满了古文化的深邃魅力。与之相呼应的是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刺绣、独杆轿、  相似文献   

14.
“舍己”与“正己”之说出自《黄石公三略·下略》:“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要。”意思是说,教育者如果把自己排除在受教育者之外而去教育别人,这种教育必然行不通,行不通就会导致教育结果的混乱。与此相反,只有先端正自己的言行而后去教育别人,才顺乎常理,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也才符合教育的规律。由此反思当代教育效果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与道德教育者多“舍己”、少“正己”有直接联系。道德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人耳、人脑,更要使其落实到日常生活行为中,逐渐…  相似文献   

15.
宏图 《瞭望》1989,(38)
小说是假的。清人陶家鹤序《绿野仙踪》云:“世之读说部者,动曰:谎耳!谎耳!”然古今中外说梦之痴人,钩沉索隐,迷不知返。《围城》迷竟然感动了“确也手痒”的杨绛先生,一篇《记钱钟书与〈围城〉》,拆穿了钱先生笔下《围城》的“西洋镜”。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7)
钱穆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从教小学到中学、大学,再到新亚书院的创办,他对教育所持有的理想以及对理想的实践是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首先对钱穆理想中的教育进行解读,进而介绍钱穆创办新亚书院的过程,以及新亚书院在现实发展中所产生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新亚书院的成功创办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研究以及高校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按照我国宪法,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政府是人大的执行机关,人大“掌舵”,政府“划桨”。政府“掌舵”论,难以自圆其说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1992年出版《改革政府》一书,我国有的学者认为书中的“政府掌舵而非划桨”之说适用于我国。《改革政府》一书中提出十大原则,其中首要原则就是“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经过认真思考,我们认为这一原则是难以成立的。首先,这个原则的前提条件值得商榷,政府的作用不是“催化剂”。古往今来,政府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管理内在而不是外在的力量,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8.
区分“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异同的意义“以人为本”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现在许多人对“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理解各不同,对二者的异同有些模糊。其实“人本主义“一词来自拉丁文的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人本主义”英文是“humanism”,系从德语humanimus译过来的。马克思不是人本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与抽象的人本主义简单地联系在一起,现在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提法,笔者感觉不妥。党中央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解其内涵,即共…  相似文献   

19.
国学传统与现代学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学”是近代以来相对于“西学”而兴起的关于中国固有学术的一个新称谓,国学的内涵虽然不断变化,但国学的基本传统却必须追溯到孔子,孔子通过整理六经,建立了国学强调社会责任的传统、追求天下大同的传统、追求善美和谐统一的传统。这些传统,是拯救现代学术的良药。  相似文献   

20.
近读柳宗元文集中的《李赤传》颇有感受。该传所描绘的是一个不知香臭的人,即李赤。文中日:“李赤,江湖浪人也”,因该人认为自己的诗可与李白相比,故以“赤”为名,与“白”对抗OJ匕人被化装成美女的“厕鬼”之所迷,在他眼里,厕所就同天帝居住的地方一样漂亮,一进去嗅到的尽是香喷喷的味道。文中日:“椒兰之气,油然而起”。因此,他多次投厕,要去享受美人、香室之乐,好在是有人救了他,但其却埋怨救者使其受苦。最终由于看守人疏忽,李赤仍落厕而死。此故事虽然有些荒诞,但寓意却明了而又深刻。通过“投与救”的描绘,把李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