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工作的岁月中,总有一些事理是自己在具体实践中感悟出来、体会出来的,感悟越多,提高就会越快、收获才能更大。我在党史研究部门这样一个专业人才聚集的地方工作,更能体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读过瞎子摸象的故事。尽管这个故事很有哲理,但总感觉到在现实生活是不可能存在的。 现在我从事党史工作,为搞清一些事实颇费周折。 我们一些同志找到某些档案,就以为搞清了一个事实;但另一些同志又拿出其他材料,进行辩驳。各方各有道理。 于是,我又想到了瞎子摸象的故事。所不同的是,我们不是瞎子,而是戴着眼镜的学者。 因此,科研工作要重视材料,但也不能过于迷信自己手头掌握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援藏记事     
张少宝 《求贤》2014,(1):58-58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岁月令人难忘,总有一段经历让人刻骨铭心。2010年7月至2013年8月,我作为天津市第六批援藏干部,也是全国老干部工作系统的首位援藏干部,在西藏昌都担任昌都地委老干部局副局长。3年援藏的工作经历和生活感悟,让我永生难忘。  相似文献   

4.
正校长心语:逐梦在路上宁静致远,让灵魂跟上脚步;静水深流,态度永远比力量更重要。回顾四十余载的教育生涯,感悟良多。回首每个日月春秋,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激动不已,总有一些往事让我感慨万千,总有一些喜悦让我难以忘怀。最让我欣慰的是,在我的"花甲"之年,圆梦尚品。我们共同的追求是:在青春的沃土上,播种一颗感恩的心,播种一种律己的态度,播种一份担当的勇气,播种一个包省的习惯,给青春的勃发以正能量,让尚品的校园充满生机和活  相似文献   

5.
我在下面工作的时间非常长,从1983年1月到2000年9月我离开农村,前前后后有十几年,这中间我也经常看看书。我总觉得,在读书和工作的过程中.有一些困惑的问题,我希望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找到答案,但是我往往又找不到。这里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系是个老知青,1965年下乡,1969年返城。同年因一个偶然的机遇到一家制药厂工作,1984年又因一个好的机遇到”马师大“干训班学习,毕业后抽调到币委机关工作,后来调到市政府工作部门。在在我的感觉中的父亲总好像是与一个又一个的机遇结了缘似的。有人说我父亲“命”好,真实我父亲是最不信什么“命”的。他说,如果有困难有问题有不幸,就去求神求菩萨求上帝,而神、菩萨、上帝也能应人们之所未解决人们的困难、问题和不幸,那入世间就不会有困难有问题有不幸了,人们也不用再查学习实践去创造了。而我过去经常和一些同学到寺庙里…  相似文献   

7.
王惠敏 《求贤》2010,(12):13-13
人生如疾风.弹指十年间。今年是《求贤》公开发行十周年.在过去的十年里.总有一些启迪让我徘徊心底.总有一些经历让我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8.
远行的父亲     
父亲离我们而去已经有一个多月了。 在这些日子里,总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感觉占据着我的心,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点什么。  相似文献   

9.
《党课》2006,(4):93-94
人总有一死,这次患病,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争取恢复到轻度工作的水平,我还能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党建与人才》编辑部:我是一名从事组织工作的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纷繁复杂,但尤其令我头痛的是群众上访问题。一些单位群众上访特别是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不断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敏感因素。尽管我也摸索了一些处理群众上访的新路子,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总有一种疲于应付的感觉。请问,怎样才能有效地处理好群众上访,使工作成效事半功倍呢﹖薛宇飞[解答]薛宇飞同志:您好当前一些地方群众上访不断增多,这既是深化改革中多种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体现,也反映出我们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做好群众上访工作是做好群众工…  相似文献   

11.
村戏种种     
陈子茹 《党课》2012,(1):117-118
我的故乡,是天津市卫南洼里的一个小村。孩提时代,村里文化生活很贫乏。除了过年期间偶尔会有串村的秧歌花会,平日里谁家白事请人吹拉弹唱外,平常几乎就没有文化娱乐活动。所以,那时对一些外来的文化表演印象极深,尽管有些表演水平并不高,但每每回味起来,总觉得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12.
正每年过年回家,总有一些事情让我感悟。今年回家,从帮表哥算账这件事中,让我感受到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一个普通农村、普通农民有多么的重要。我和表哥从小生活在山西省静乐县的一个村庄。小时候,他经常带我到山上割草放牛。如今,我工作生活在城市,他依旧生活在农村。不过,年近50岁的表哥靠着自己的勤劳致富,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种养殖大户。春节前,表哥在电话里说:"咱老家信息不灵通,回家过年时一定多带一些中央关于‘三农’方面的最新政策资料。"为此,我从网上搜集整理了一些专家关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解读资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终身难忘的人;对我来说,肖向荣同志就是其中一位。我第一次见到向荣同志是1940年冬天在延安,我们西青救总剧团(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前身)要演出莫里哀的《伪君子》,我去向他借用新建成的八路军大礼堂。那天,当我被引进一个窑洞时,我看见一个穿着整洁灰军衣的面庞清瘦文静的人,正拿着一支钢笔,坐在一张整齐而有条不紊地摆满各种书报文件的办公桌前写着什么。从那张聚精会  相似文献   

14.
我是《河北日报》的高级编辑。我觉得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问”真正答清了,干部思想问题中的千头万绪就可以为之理顺,为之迎刃而解。然而,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总有那么一些“盲人骑瞎马”的主儿,党纪国法的板子不打到他头上,他硬是我行我素,等被判了死刑才悔恨当初。张德元湖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原董事长,受贿220万元,被判处死刑言:“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广厦万间,夜眠八尺。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张犯言中的一个反问,问得的确比较到位道出了悔之莫及的无奈。任何一个有贪污行为的干部实在都该扪心问这么一问,从而…  相似文献   

15.
李晓 《新湘评论》2010,(8):52-52
每一次看到这位慈祥的老人,总让我想起我的亲人。他的亲人,有13亿之众。他的亲人,是一个国家的人民。  相似文献   

16.
正我真的觉得/没有什么不满足我有东西可写/有人喜欢/读一些书/有欲念/总在远处,看着一些人/喜欢听音乐/爱看画展/有时,偏偏在下雨时/出去淋着我真实,理想主义/喜欢洁净/我纯真而饱满/喜欢非常专注地/去做一件事/喜欢非常细腻地/惦记一个人我走一条路/就会走得,很远/我撕一张纸/就会撕得/很碎——郁葱《关于我》说到郁葱,他的这首诗就像自画像一样。他是一个太好的人——这是郁葱对张学梦的评价,而  相似文献   

17.
老来是宝     
主持人:你好!我是一名刚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的年轻干部。上任以来.我工作得还算顺利,但与年长职工相处总感到还不很如意。他们中的一些人总是意见多、牢骚大、又因执.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喋唤不休。一些退休职工也不时提要求、出难题。这事很让人头疼,希望你能给我出出主意。谢谢!小赵小赵:你好1主持人已把你的信转给了我.你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每个单位都有即将退休和已退休的职工。作为一个开明的年轻领导人.如果你不在意他们的吸煤不休.你会发现,年长、资深的职工其实是很不错的下属。但你必须知道…  相似文献   

18.
我总认为,有一些地方的反腐败有"点到为止"的嫌疑.譬如说,每当一个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落马后,总有"带病提拔"、"边贪边升"、"边腐边提"、"升了更腐"等等的说法.然而,也就是停留在说说而已的层面上,再也没有下文了.  相似文献   

19.
走近晚霞湖     
汪彤 《党课》2011,(12):109-111
常听一些朋友谈起晚霞湖,却常在有机会去晚霞湖的时候,不能腾出时间,总与晚霞湖的美丽失之交臂。于是心中对晚霞湖的向往便成了遗憾。每当晴天太阳西下时,我总在想象晚霞湖的美。多美的名字——“晚霞湖”,越是幻想,越是向往。  相似文献   

20.
我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我成长的环境密不可分:一个是我的家庭环境,一个是我的工作环境。 先说说我的家庭。我的父亲是天津市电炉厂的一名老党员。1994年,企业不景气。发不出工资,可是他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没有迟到早退过一天。当时,有好几家企业高薪请他,可他总说:“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作为党员、技术骨干,我不能背离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