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人来源于自然界 ,更确切地说人来源于动物界。但是 ,人类的整个历史就是摆脱狭隘的自然动物的生存法则 ,创造人自身的生存法则。人离开自然动物界的法则越远 ,人类便越自由、越人化。而这一过程本身又是自然界的真正复归 ,其最高境界是自然界实现其彻底的人本主义原则 ,而人又反过来实现了自身彻底的自然主义原则。这一境界是马克思曾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境界。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的这一表述简单地认作旧哲学的痕迹 ,忽视这一境界背后深层的人类学意义。而这一境界的达成 ,需要社会关系原则的确立 ,其前提性基础是人…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指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问题。这几年,确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动摇,贪图享受,腐化堕落。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说都是放弃世界观改造和党性修养的结果。这也正说明了当前在领导干部中深入进行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必要性,也说明了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首要问题解决好。这里,我们想从人的基本属性这个角度来谈一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要性。 其一,从人的生存性来看。人一来到世上,就有个生存问题。为解决生存问题,就必然要发生与自然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层面提出了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揭示.其基本的思路是: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实践即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这样做,一方面批判了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把理性视为人的本质以及与费尔巴哈把人的自然性等同于人的本质的形而上学做法;另一方面又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从而把劳动解放看作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内在规定.  相似文献   

4.
魏之彬 《党风建设》2000,(12):26-2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管理具有两种属性,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主要表现为对生产经营的管理;社会属性主要表现为人的能动性。生产经营与人的能动性是同一管理过程的两个方面,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有企业,即表现为生产经营与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方面,这是由所有制和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翁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人是自然界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脱离人和人的活动谈论自然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实现形式是实践,人不可能对自然环境无所作为,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指明了途径,为构建和谐社会所蕴含的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往对性善性恶的讨论,都是把人当作给定的事实为前提的,所以才有了先天、后天的争论。人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走上了文明的社会的大道,才产生了性善性恶的问题。人作为社会动物,它没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类二重性,人所有的属性都社会化了。进步是在矛盾中展开和实现的,没有矛盾便没有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的对象——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考虑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新德育内容;调整德育目标;改善德育方式;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构建道德行为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然主体,具有一些与经济人、道德人等其他人的存在方式不同的特性。"和谐人"的特性研究,旨在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体发展的独特要求,主要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上的特殊性、和谐人本身的客观属性以及主观属性。在自然属性的协调性表现为:动物性的减弱;需求的有限性。在社会属性的协调性表现为:人的本质的提升;社会关系的和谐;自然观的转变;主体性的合理性。"和谐人"的特性研究一方面体现了人之发展的当代取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从社会主体视域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的对象--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考虑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新德育内容;调整德育目标;改善德育方式;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构建道德行为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市场与马克思的社会哲学理想问题 有的学者提出,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即唯物史观)所要论证的,是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市场经济的提出能与这一理想相容吗?在马克思的传统论证中,人类解放的对立面是人的异化,其根源恰恰在于商品货币关系对人的奴役。恩格斯认为,人类要彻底脱离动物界必须经历两次大解放。第一次,是劳动把人从其他动物界提升起来。第二  相似文献   

12.
有理想,才能提高人生的品位理想是个耀眼的字眼,古往今来,有无数成就大业的贤能志士以其切身的体会,用最美好的词汇赞美它,把它比作太阳,能驱除阴霾,使生活充满阳光;把它比作灯塔,指引前进的航船,绕过激流险滩,顺利地到达彼岸;把它比作前进动力,使人不畏艰难,永葆朝气蓬勃。也有无数人正是因为他们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奋斗而名垂千古,世人传颂。然而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抬头,一些人不讲理想,只讲实惠,认为理想是虚的,没有意义的,这就降低了自己的品位。从一般的意义上说,人有两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即人和动物相通的本能的属性;另一属性则是社会属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即人有思维,有情感,会创造等,人的任何言论和行动都是有一定目的的,而任何目的又都是受制  相似文献   

13.
许久以来,我们习惯于将一个地区贫困与落后的原因,归结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诸多历史成因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沫消和淡化了贫困落后问题上的主观责任。似乎强调自然和历史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由此忽略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法的内含。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承认客观存在的第一性,并不等于说主观的人在客观存在面前束手无策,处于被动和受主宰的地位。人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自然存在物靠纯粹的自然界来生活,而是必然要通过自觉自为的活动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目的是要把客观自然改变成为人的生存环境。也就…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学涉及到伦理学的深层问题:自然和自由的内在关系。人们通常把自然看作由人和非人自然组成的整体,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当前生态伦理学各方的争论正是这种观念的体现。从自然和自由的内在关系看,全部自然都应当成为人(的实践)的一部分,因为自然是外在自然(非人自然)向内在自然(人)生成的过程,人是自然的一切潜在属性的全面实现和最高本质。而且,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正是人权。这就把我们引向理性地选择生态人权论的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诚信危机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社会,如果有愈来愈多的人背离诚信而选择不诚信,以至文明的规则由于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诚信而无法树立其权威,那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社会已产生诚信危机。然而,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诚实和守信,这将失去品格的支撑,失去生存的理由。导致诚信危机的责任并不在哪一个人,  相似文献   

16.
人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概括和总和。人性总反映着社会、历史、伦理以及情感。弗洛伊德把人描述为“欲望的集合体”.弗洛姆认为人性是“人在社会中生存的规律”.“既有适应性,又有反抗性”.《李尔王》(1605)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部主要悲剧.莎翁在李尔王及葛罗斯特伯爵的悲剧中描写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塑造了不同人性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林琳 《世纪桥》2012,(19):136-137
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是属人的。它全面体现着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即对自然及自身的超越。这是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应该说,文化起源于人的创造性和自由本性的发挥,同时,文化也是人的创造性和自由本性的的代言。但是在现代工业文化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特性却被逐渐地被剥离,使人生存在一种尴尬的境地里,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进而导致了一场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为了扩大消费,不少媒体都在呼吁人们要“转变消费观念”,但其内容一般停留在说服消费者“花钱”、“多花钱”、“敢花明天的钱”等表层。实际上,阻碍消费扩张的社会观念远不止消费者不敢多花钱,需要转变观念的也并非仅限于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根本的是要转变那些在历史性、体制性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深植于人们思想意识之中的、对社会群体行为规范有重大影响的阻碍消费的观念。错误观念之一:积累是“善”,消费是“恶”。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天然合理的行为,是人的自然属性。从这个意义上  相似文献   

19.
人是文化的动物,文化制约着人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无不和文化密切相关。我们的国家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其目的无非是要国强民富。这就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提高人的质量,只有提高了人的质量,才能提高人的生存的环境质量,这就必须借助于知识,借助于文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曾經写过这样一段話:“一旦社会掌握生产資料时,商品生产,从而生产品对于生产者的統治,就将被消除下去。社会生产內的无政府状态,为有計划的、自觉的組織所代替。个人的生存竞爭停止了。因此,人在这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終地——脫离了动物界,并从野兽的生存条件过渡到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围繞着人們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