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立达 《新民周刊》2012,(43):90-90
这纷纷扰扰的人世看似波涛汹涌,实则万变不离其宗,她正是以自己的不变来应对万变,成就了自己细腻独特的写作风格。一直都记得《长恨歌》的开头,王安忆先写上海的弄堂,再写弄堂里的闺阁和流言,又写弄堂上空飞过的白鸽,都写尽了,这才拥簇着王琦瑶不紧不慢地登场,颇有些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惊艳味道。这就是王安忆的上海美学,她要的柔软得有...  相似文献   

2.
黄庆 《新民周刊》2012,(15):74-77
自行车跌跌撞撞地前行,纵横交错、狭窄的弄堂,空气中饭菜的飘香,孩子们的嬉戏打闹,上海桂林路、漕宝路、苍梧路、田林路——四条马路围成了一个6万平方米的"独立小世界",一个南叫高家浜,北称乔家塘的社区。据了解,这里的户籍人口仅2000多人,而实际居住超过4万人。走进高家浜,狭窄弯曲的弄堂、杂乱密集的电线、布满各  相似文献   

3.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22,(26):76-76
7月初的《新民周刊》专为大豆做了个专题,我读得津津有味,记者阙政在《吃豆:最平民的分子料理》一文中历数中国人吃豆的种种方法,但对豆浆点到为止,没多作盘桓。在我小时候,弄堂里大妈大清早见面的第一声招呼就是:“豆腐浆喝了吗?”喝一碗热融融的豆浆,是庸常日子的打开方式,也是计划经济年代上海人获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直至今天我在豆浆上还没“断奶”,隔三差五要去超市买几袋来过过瘾。  相似文献   

4.
度尽的年岁     
马莅骊 《新民周刊》2012,(37):96-96
一个老人的寂寞就是无法言说的事情。在我生活的小区里,偏偏有许多老人。他们有时坐在阴暗的大楼楼道里,一动也不动,愣愣地看着人来人往,可以看上几个钟头。这其实也是上海弄堂小区里司空见惯的场景,但人只有在自觉身体中的某一部分或内心不再年轻的时候,才会真正对那些年老的生命能够感同身受。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大楼里的一个老头不知为...  相似文献   

5.
姚谦 《新民周刊》2022,(25):74-74
不久之前在一条视频中看到久居上海的艺术家郑在东,我与他并不相识,却有许多共同的朋友,加上二十多年来陆续收藏了他的画作,对他,我总有一种同属相似之感。特别是对待记忆。我们有着同一时期的台北记忆,那是再也回不去的风景,即使走在同样的街道,从眼光扫过的景象、耳朵听到的声音、鼻中嗅到的气味,都不同了。我不擅长怀念,只是偶尔无意中被激起了,才不可收拾地开始。  相似文献   

6.
莫枫 《新民周刊》2012,(39):90-90
这时候,当年的翩翩少年已经在世界各地成长为中老年人了,他们竞相回来看旧日的城市和街道,缅怀儿时记忆。上海,在犹太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是一座得到宽容和保护的城市。二战时期,众多的犹太人从欧洲逃难来到上海,这一暂住就是六七年。中国政权易手后,他们都风流云散,不管是战时的难民,还是战前就久居且有恒业者,皆不例外。但日后他们忆...  相似文献   

7.
苗炜 《新民周刊》2022,(13):125-125
我知道张爱玲最重要的作品,是1943年到1944年发表在上海的各种杂志上的,她也是在上海遇见了胡兰成。1944年某一天,胡兰成拜访张爱玲,张爱玲当时住在上海静安区常德路195号的公寓,两人见面,谈了五个小时。送别出来的时候,胡兰成说了句,你的身材这么高,这怎么可以?拿今天的眼光看,这句话实在打情骂俏的初级阶段。胡兰成随后写信给张爱玲,张爱玲回信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相似文献   

8.
周洁 《新民周刊》2022,(1):24-27
一个小小角落的变化,却体现了上海城市治理的思路和能力,像绣花一般的精细。上海愚园路1112弄弄堂口原本开着一家东北饺子馆。饺子馆搬走后,取而代之的是一家"故事商店"--顾客走进店里,可以留下自己与愚园路的故事,也可以带走别人留下的故事。短短两个多月,9平方米的临时小店被2000多则故事填得满满当当。因为太受欢迎,在闭店不久后它再度回归原址。  相似文献   

9.
单独旅行才能够真正离开平时的生活和平时的自己,才能够尝到孤独的滋味。在没有人认识我的环境里,会认识跟平时不一样的自己,或者稍微调整一下原有的个性,我认为那才是旅行的兴趣,所以去哪里并不是最重要的。久违的阳光终于暂停了上海持续的阴雨天气,这样的阳光下,让采访也多了几分春天的气息。  相似文献   

10.
为上海碰杯     
《新民周刊》2023,(42):6-7
<正>2023年,百威推出高端“玉兰寻啤酒上海特酿款”。由此打开了啤酒与上海新的不得不说的故事。上海开埠180年,许多年代都有属于时代的啤酒。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啤酒不仅是市民的生活记忆,更是上海之所以是一座国际大都市的符号与诠释。如同每一座名城几乎都依水而生,啤酒产业链之兴,亦是名城与水之关系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1.
《新民周刊》2012,(38):22-23
这不是一款普通的车——这是一个跨度近30年的故事,一个属于那些年代的温情记忆,一个联接了城市命运、文化和情感的纽带。桑塔纳(SANTANA)在1983年扎根上海后,不仅成为上海继外滩建筑群之后被国人和世界所熟悉并认同的另一个"符号",更重要的是,它撬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变革,并使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2.
何建明 《新民周刊》2022,(13):32-35
在这里,我是一个当事人,也是一个观察者。我近期在上海的时间比较长,因为我正在写一本关于上海d的大书。本来我正准备回北京,票都买好了。3月13日我去成都参加了我的新书发布会,到了成都后,忽然发现我的行程码带星了,这意味着我回不了北京,只好于3月15日又回到上海,滞留在浦东的喜来登酒店。  相似文献   

13.
拿到本期杂志的时候,正是2016年与2017年交接的时分。岁月更替,回望刚刚过去的365个日夜,上海,有哪些事情让人记忆深刻?讲一个大城市里的小细节。上海这座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在这一年里正式表明,将一步步坚定地迈向全球卓越城市。8月22日,上海向社会公示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在这份规划里,...  相似文献   

14.
王煜 《新民周刊》2022,(36):28-29
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的“菜篮子工程”建设,终于破解了超大型城市的副食品供应难题。用来排队占位置的砖头,是很多老上海人的集体记忆。物资匮乏年代,大清早的菜场门口,家家户户必须派人排队,才能采购到一家人这一天餐桌上的原材料。如此的景象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15.
浅析越语歌谣中的六八体歌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八诗体是越语歌谣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诗体,它独特的押韵规律所表现的语言特色使歌谣更易于吟 唱和记忆,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六八诗体歌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理想愿望,是越 南民间文学艺术的一大宝藏。  相似文献   

16.
Freya 《新民周刊》2020,(14):82-83
我生活在美国重灾区中心,宅在家里,生活自如。我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身边人,对家人负责。这个时候,冷静考虑现状,是最重要的。这是我在美国留学的第五年。自2015年出国读高中,之后我一直呆在纽约州,没有换过地方。现在我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大三,居住在纽约市曼哈顿中城区,是纽约疫情最严重的区域。过完春节,我从上海经莫斯科转机回纽约。  相似文献   

17.
新年新岁     
孔冰欣 《新民周刊》2022,(5):F0003-F0003
(2022年第4期)上一期《新民周刊》刊登了一组"上海人的年滋味"贺年美文,让人回忆起我们小时候过年的景象。拼版的那天晚上,美编责编们都快乐地聊起小时候做蛋饺偷吃蛋皮、借石磨水磨粉包汤圆、摊春卷皮子等等有趣的记忆,还有大白兔糖和金币巧克力……那时物资紧缺,但家家户户过年总也要好好热闹一下的,"男小晚"手里总捏着小鞭炮,"女小晚"则戴着漂亮的围巾蹬着一双新皮鞋。哈哈,我就是那个双手蒙着耳朵躲避小男生扔炮仗的小姑娘。  相似文献   

18.
问 :尊敬的总理先生 ,我是同济大学机械学院的一名学生 ,来自上海 ,三天后将赴汉诺威市攻读硕士学位。您刚刚提到了 2 0 10年的世博会。汉诺威市曾成功举办了 2 0 0 0年世博会 ,您曾经是汉诺威市所在的下萨克森州州长 ,您对上海举办了 2 0 10年世博会有何建议 ?答 :非常高兴您提到了汉诺威 ,它是世界大都会之一 ,也可以与上海相比 ,当然不是在人口方面 ,而是在世博会的举办方面。汉诺威从世博会的举办中获益良多。我清楚这点 ,因为那里是我的家乡 ,我的家人至今还居住在那里。通过世博会 ,两件事得到了真正的促进。一项是基础设施的建设 ,包…  相似文献   

19.
李楠 《新民周刊》2022,(24):61-61
上海这一轮疫情,令我不禁回想起2020年在英格兰度过的那段日子。当时,我曾和朋友们一起忙碌着,为国内捐助口罩等医用防护品。多数英国人起初并不以为意,而我所在的这个英格兰中部城市,感染人数已经一天比一天多了。  相似文献   

20.
今天重提上海牌的渊源,是当然的奋发精神继承,更是要通过学习,实现当代汽车制造的先进技术创新。读报,有"上海牌轿车复出"的消息,看到这样的文字,不少老上海人的记忆中还残存着"上海"牌轿车的影子:与苏联"伏尔加"轿车相似的外观;接着,记者引用某大学教授的表述:"‘上海’牌以其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