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养猫记     
苗炜 《新民周刊》2012,(6):86-86
有时候,我和它对视,很想知道它在想什么。这样的时候,我就快成为一个哲学家了。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曾经思考过:我们怎么看待动物?我们为什么要和动物保持亲密?  相似文献   

2.
1937年“7·7”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为止,历时8年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8年抗战中,作为当时代表中国合法政权的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一方面进行抵抗,另一方面又和日本进行了频繁的“和谈”。如何理解和评价蒋日“和谈”?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和中日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传统的观点认为,抗日战争期间蒋日“和谈”反映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在抗日战争中妥协投降、卖国求荣的反动本性。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蒋日“和谈”的性质有了进一步认识。抗日战争时期,蒋日“和谈”,固然反映了蒋介石集团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坚定性和妥协动遥的一面,但绝不能因此而不加分析地,把所有的“和谈”都看作是投降买国。我们不仅要看到“和谈”的妥协动摇性,而且也应看到某些“和谈”的策略性,战略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王宠惠是国民党元老、著名法学家和外交家,抗战时期任外交部部长和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是蒋介石的首席外交顾问,陪同蒋介石出席了开罗会议,拟订了朝鲜独立和中国在朝鲜独立问题上的各种行动方案,殚精竭虑促使国际社会承认朝鲜独立,为战后朝鲜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荐     
《新民周刊》2012,(39):91-91
《蒋中正日记揭密》《蒋中正日记揭密》选择在蒋中正人生中起伏最大、事业最重要、斗争最激烈关头的历史事件,力求真实再现蒋中正的心境。作者是台湾著名政论家,蒋中正侍从秘书阮毅成先生之子阮大仁先生,借由蒋介石的珍贵日记,征引了大量与之相关的电文、信函、谈话记录等珍贵资料,悉心加以解析、评注、诠释,力图揭开蒋介石日记背后隐含  相似文献   

5.
桃姐与小姑     
徐成 《新民周刊》2012,(12):96-96
我也想在梦里见见小姑,可是没有,每到知了在树上鼓噪的时节,我就会想起她来。如果要把小姑的故事拍成电影,我想那一定是比《桃姐》更平淡而无趣的,但其中那一丝遗憾是否也能打动他人呢?  相似文献   

6.
黎远 《新民周刊》2012,(15):92-92
最近饮料食品界最火的明星是——皮鞋。想喝酸奶吗?上皮鞋;想吃果冻吗?上皮鞋;吃药进补,服用的胶囊还是离不开皮鞋。老酸奶、果冻多为用破旧皮革等提炼的工业明胶制成,堪称中国消费者老朋友的一干乳企纷纷中招;多家医药生产企业的胶囊是用工业明胶做的,通化金马等多家上市和准上市药企赫然在列。媒体曝光的一系列事实触目惊心,让公众了...  相似文献   

7.
按照宋鸿兵的说法,华尔街上充满阴谋。《新民周刊》:你说自己在40岁的时候终于不惑了。究竟想明白了什么?宋鸿兵:年轻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想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我看来,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地拥有某种天赋,当一个人在从事自己  相似文献   

8.
书讯     
《法国研究》2012,(4):99
新华网巴黎10月22日电(记者梁霓霓)在卢浮宫面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中国人多会凝视良久方肯离去;他们想了什么?对西方文化又有怎样的体会与洞察?法国学者提问,中国同行回答,在交流与思辨、碰撞与沟通中,一场中法文化的对话悄然展开。专门记述这场对话的跨文化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比较文学?我们一直在提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能够回答它了吗?我们已经展示的不断积累的材料给人的感觉多样而眩目。为了经得住比较学者所受到的尝胆似的引诱,——应当承认这一点,我想从对象与方法两方面重新把握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象大千世界那样复杂,而且又永远飘忽不定。它目前论述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阙政 《新民周刊》2012,(12):60-60
这一次,故事从两人相识的195天开始讲述。导演开玩笑,说它是"姣婆再遇脂粉客"。我则在想,快餐式的爱情,过了保鲜期,会品出如何别样的滋味?  相似文献   

11.
珠兰 《新民周刊》2022,(8):46-53
世界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该呼唤什么?看完《人世间》,会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社会组织结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结构,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前,读完《人世间》原作,李路眼前一亮。一方面,李路早想拍一部工业题材的电视剧,因为“这么多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发展成现在这样,经济总量发展到这般规模,居然没有一个影视剧来描写工人阶层,不管是农民工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  相似文献   

12.
胡美  任东来 《美国研究》2007,21(3):85-102
1946~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是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在马歇尔调停期间,为了压制蒋介石配合调停,1946年7月29日马歇尔宣布停止向国民政府提供美援。在蒋介石未做出相应回应的前提下,8月18日杜鲁门总统认可了这一禁令。这项为调停而设计的政策,并没有产生马歇尔预期的影响。不过,它部分地导致了国民党军队军火供应的严重短缺。针对军火禁运给国民党军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围绕着禁令的解除,美国国务院与军方展开了激烈辩论,在国际冷战加剧的背景下,美国国务院最终同意解除对华军火禁运。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是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完美典范,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令人注目的影响。中国现代史上最为著名的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推崇曾国藩。  相似文献   

14.
《论据与事实》记者不久前采访了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以下是访谈记录: 记者:维克多·斯捷潘诺维奇,想跟您谈谈关于现实和政权。请看看,得到了什么。同官僚们及其特权作斗争,民主派取得了胜利。现在一切又恢复原状,但是是按几何级数。难道这是正常的吗?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中苏国家关系与党际关系交错。从孙中山"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换取苏联最终选择扶持国民党,到蒋介石骗取苏联顾问信任,并在崛起后迅速"变脸",抗日战争时期又力争"与苏共存",委曲求全至忍无可忍。从苏联亲手点燃的中共星星之火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发展成燎原之势,到建立新中国后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愤懑,决心与苏斗争到底。如果说,孙中山对苏联的信任是:革命胜利的苏联在军阀混战的中国选中了他;蒋介石对苏联的厌恶很大程度源于意识形态的分歧;那么毛泽东的不满,则是因为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苏共以"老子党"自居。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对苏联的认识各不相同,在他们的政治生涯中,中国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却不得不与维护自己国家利益和在华利益的苏联交手,这其中的纠结可想而知。但关键在于,他们在国家利益与政党利益中作出了抉择,而结果则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中苏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领导2.8,我2.4     
陆幸生 《新民周刊》2012,(25):88-88
我"生出"一个毛病,在路上看到前边奥迪,标志是2.8,就会想,这是不是3.0啊;看到奥迪3.0,就会想,这是不是4.2啊?又屡见公车改革的消息。林林总总,内容各异,有的说是什么级别干部以下,不配公车,什么级别是多人配一辆车,什么级别以上可配专车。也有的说,在某个级别之下(比如正局级),统统不配车,出于工作需要,属公务...  相似文献   

17.
林奕华 《新民周刊》2012,(45):80-80
旅行即修行,有助我们在来回往返中找回自己——难怪说巡回演出是一种移磡就船的化缘。有人喜欢集体生活,有人不。有人对学生时代的班上旅行怀念不已,也有人把那看作一张张贴在老相簿的照片,让历史归历史。而我,既想回到一大班人的热闹,也想拥有个人的清静。矛盾?是的,但基于工作所需,却是经常过着这种"双重人格"的日子——不,我不是...  相似文献   

18.
明星制度探讨——二战后的明星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句"超级女声想唱就唱"的口号透露出了大众文化的实质,李宇春登上亚洲时代周刊的封面,掀起了议论狂潮.在湖南卫视全力推出的"2005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中以绝对票数夺冠的李宇春究竟是不是大众文化的英雄?就如同创造了神话的比尔·盖茨作为商业街的英雄一样.此外,李宇春的成功是否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倾向正在中国形成?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明星的定义开始探讨明星现象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陈建华 《新民周刊》2022,(17):96-96
许多看似不相干的东西,突然闪现在记忆里,成为世间眷恋的部件。崔健的线上演唱会,可惜我错过了。我在想,为什么对80年代没有那种怀旧感?或许我出生得早,我出生于解放前,阴郁的童年记忆,那是可怕的,伴随一生。  相似文献   

20.
木叶 《新民周刊》2012,(17):73-73
她一直记得,那天演出结束,大幕关上,赖老师转身对她说的话:感觉到了吗?能够让大家快乐,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谢娜做客"新民艺谭"从2003年的《想吃麻花现给你拧》中的"麻花",到2006年《暗恋桃花源》中的"春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