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煜辉 《小康》2014,(8):20-20
由于通胀无虞,未来6个月决策层在政策选项上顾忌不会太多。预计“宽信用”刚启动,一时不会停,央行还得继续“宽货币”做好服务,防止利率过快反弹,以免抑制信用投放和投资反弹。  相似文献   

2.
3.
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罗治光刘骅叶建新199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金融改革规划时已明确提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目前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流通中的现金M0、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而究竟是控制M1还是控制M2,值得...  相似文献   

4.
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区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群  曾令华 《求索》2008,(10):58-60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应的区域差异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统一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的实现。本文运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估计了八大综合经济区实际产出对信贷冲击的敏感系数,发现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效应,沿海地区对信贷冲击的反应比内陆地区强烈。实证分析显示,区域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与中小型工业企业产值比重正相关,与国有工业企业产值比重和国有银行贷款比重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小丽 《求索》2006,(11):28-31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的研究有助于更好解决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采用建立在非平稳时间序列基础上的经济时序分析方法,从动态角度检验中国货币政策的各分渠道传导机制效应,并对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角度界定的货币机制与信贷机制进行了效应及时滞比较研究,借以为未来货币政策走向提供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EVA作为一种新的业绩评价体系,受到西方许多大公司的推崇,然而在我国却并未取得较好的运用,原因主要在于EVA本身的局限性及与对中国的市场环境不适应。  相似文献   

7.
中国货币政策的房地产市场传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否透过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从而对居民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各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存在较大的差异,继而影响到各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利用实证检验我国货币政策通过房地产价格时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过程,可以发现,我国货币政策通过房地产市场对居民消费的传导效率较低,政府在制定相关调控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09,(10):92-93
罗美娟、金红丹在《思想战线》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能否透过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从而对居民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各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存在较大的差异,继而影响到各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利用实证检验我国货币政策通过房地产价格对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过程,可以发现,我国货币政策通过房地产市场对居民消费的传导效率较低,政府在制定相关调控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9.
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财务会计的发展动向看,公允价值会计极可能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成为本世纪的一种主要计量模式,并将导致会计计量的一场大革命。公允价值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在计量属性上,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合。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加之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难度大,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公允价值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应用有较严格的限制,但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会计具有现实需要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求索》2011,(2):14-16
本文引入货币政策转向虚拟变量,通过对2004年7月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货币供给以及货币政策的目标变量的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本文认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在加强,存款准备金对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作用较小,危机中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是其有效性程度不高,长期货币政策效果不佳,因此,应当进一步促进利率市场化,降低存款准备金影响时滞,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影子银行业务的大规模发展会弱化一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有必要准确界定影子银行业务范围,测算其规模,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如何从信贷、利率、资产价格等方面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对影子银行业务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影子银行信贷传导机制是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主要渠道,影子银行利率传导机制不畅通,影子银行资产价格传导机制作用不明朗。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大量增长造成流动性过剩,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由于要兼顾内外均衡,一般国家通常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在目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我国中央银行则创造性地采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发行央行票据和特别国债,较好地克服了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局限性,增强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和回旋余地.有助于治理通货膨胀.为了使创新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本文提出通过提高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等相关配套措施,最终从源头上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从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相似文献   

13.
于辉 《长白学刊》2005,(2):61-63
开放经济对中国货币政策将产生诸多影响.如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制约;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次地位发生变化;有效货币政策工具缺位;货币供给、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的内生性增强;货币政策的目标协调将更为重要,等等.因此,中国货币政策应从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汇率市场浮动范围、确立有效货币政策工具、重视外资投向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等方面作出必要调整.  相似文献   

14.
宋代铜钱铸行陷入危机,宋元时期官方和民间分别通过发楮印钞、使用白银、短陌支付等方式应对铜钱危机.由于纸币信用崩溃,白银在宋代与纸币发生联系,入元后广泛用于价值贮藏和计价,明朝顺应市场发展,改用白银作为财政收入的计量标准.明中叶国内市场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货币需求.在官方发行的纸币贬值、铸行制钱得不偿费的情况下,民间市场的白银流通和私钱盛行,适应并支持了市场的发展.中国历史上官方垄断货币发行并通过货币发行驾驭市场的传统货币政策终结,国内市场的发展及其特性,决定着宋元明清时期货币制度的发展和变化.明中叶白银广泛使用,是晚明美洲白银大量输入的前提而非结果.海外白银输入对明清市场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对明清货币流通格局的影响及其所体现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不宜高估.  相似文献   

15.
连平 《小康》2014,(11):18-18
整体来看,QE的退出、国际资本的流动,对中国即使有影响,也在适度可控的范围内。不要把对新兴经济体所产生的一些影响,完全等同于可能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效应及其传导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江鹏  熊启跃 《求索》2011,(5):11-13,135
本文基于2006年1月—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总量效应、贷款期限结构效应以及不对称性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信贷投放对产出和价格的刺激效果显著,并且信贷渠道传导具有两个明显特征:(1)长期贷款更多地刺激了产出的提高,而短期贷款对物价水平上升的推动作用较大;(2)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刺激效果存在非对称性,前者对信贷、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长期刺激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的基本特点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创立了自己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这些理论和政策既有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的内容,又有着符合中国实际的特点。 (一)民族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呈现的流动性陷阱是在货币贬值、居民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为负、企业贷款实际利率远高于名义利率的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现象。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幻觉和物价幻觉、房产过早成为投资品、人们潜在支出压力比较大等,是形成我国流动性陷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国家在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榕 《理论月刊》2010,(9):42-44
"国家在场"理论,主要探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理论被引入中国学术界以后,许多学科将它作为一种理论框架来诠释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家、社会等有关概念的讨论以及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社会、国家与民间信仰、国家与宗族等互动关系的探析。这些研究为"国家在场"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是作为"舶来品","国家在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仍然需要继续进行学术理论的探讨与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20.
史义银 《前沿》2003,(3):119-121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比较史学开始传入中国史学界 ,引起巨大反响。把比较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相结合 ,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对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应该得到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