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影响台湾问题的国际因素中,东盟的因素不可忽视.东盟与台湾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后得到全面提升,这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东盟国家的内部情况及其基本政策紧密相联.由于东盟的台湾政策,使得台湾问题进一步"国际化",外来因素的变数增加.但是,东盟对发展与台湾的关系也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2.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给中国与东盟国家全方位合作的带来了新的机遇。福州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核心区的战略枢纽城市,通过仔细梳理面向东盟的文化资源,推动与东盟国家在语言、教育、旅游、科研以及文化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面向东盟的海丝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实现民心相通和价值共惠,为与东盟国家的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是福州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3.
5月30日,2011中国一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推介展示会在南宁举行。论坛围绕“政府合作、矿业政策、项目合作、投资洽谈”等议题展开,共有来自中国和泰国、缅甸、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越南、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的政府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共600多人参与,共签订合作项目27个,签约金额达203亿元人民币。在论坛举行的高官会上,还通过了《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南宁宣言》。  相似文献   

4.
《外交评论》2017,(1):83-106
随着中国—东盟关系的全方位推进,加之近年来南海争端持续发酵,国外一些学者和官员开始炒作"中国正在分裂东盟"的论调。其实,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不仅一直公开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认可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领导角色,而且全力发展与东盟组织的关系,通过参加GMS合作助力东盟一体化和东盟共同体建设,高度重视东盟在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中的作用。中国不但没有谋求分裂东盟,反而全方位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和东盟共同体建设。为了应对国外部分学者的炒作、消解部分东盟国家的疑虑、推进中国—东盟关系的持续发展,中国除了继续在各种国际场合公开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扮演领导角色外,还要加大在南海问题上全面落实"双轨策略"的力度,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构筑中国—东盟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关系自2009年开始出现波动。东盟国家对中国崛起可能改变地区权力结构从而形成不利于己局面的恐惧,是其试图借重美国的重要原因。地区二元格局加强了东盟国家"两面下注"的外交选择。中国需确立前瞻性、延续性的外交战略,在外交实践上,注重使中国发展惠及东盟各国人民,增强社会层面对中国的认同感,提高国家层次对中国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东盟经济互动发展的差异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与东盟经济互动发展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性和共盈性。东盟10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动发展中要实行差异性战略,对不同层次的东盟国家,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增强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人事天地》2009,(10):11-11
广西南宁作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举办城市,除了承载中国与东盟之间特殊的历史使命之外,更迎来了大开放、大发展的好机遇。同时,广西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更多了解东盟各国的人才,而留学东盟国家成为了最直接了解东盟各国的方式。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创始国之一,也迎来了它新一轮的留学热。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广西加强文化交流的平台建设,通过社团交流、科教文卫交流、公共媒体交流等方式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扩大了中国在东盟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在面向东盟文化交流与海外统战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玉渊 《外交评论》2014,(6):140-156
安全国际化是东南亚国家实现安全的基本途径,推动国际海事安全合作是东南亚国家在海事领域实现安全的重要表现。为了维护本国经济安全和战略利益,美国和日本一直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主导角色。东盟海事论坛成立后,东盟在本地区海事安全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得以机制化并为大国所承认。东盟海事论坛及扩大会议为东盟国家与美国、日本和中国开展海事安全领域的功能性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有助于保障东南亚海域的安全,提高东盟国家的海事行动能力,提升东盟总体的地区治理能力。然而,"东盟方式"、大国权势竞争以及地区海洋争端,也制约着这一海事安全合作机制的深化和拓展,讨论南海争端等问题则更有可能加剧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货物贸易协定》和《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争端解决机制协定》的签订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真正运作奠定了法律基础.广西毗邻东盟国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这些规则的正确运用,将对广西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货物、服务和投资协议等充分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及各国家之间法律的折冲,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相关规制的承继和对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制的积极适用。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中国应进一步健全与东盟之间的法律协调机制,完善已有法律,大力构建有利于稳定和谐发展的国际环境。东盟应积极为进一步深化合作发展提供更多的制度便利,尽快将解决争端的协调机制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中国与东盟都应重视法律协调机制的效果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重要线路。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与东盟国家文化相互渗透和交融。中国与东盟在文化交流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并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外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东盟正处在一个急需大量外资流入以支持其再创经济辉煌的关键时期,原主要投资国家和地区从东盟国家的淡出为中国企业进入东盟投资领域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本文运用国外最新资料,深入探讨了东盟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主要来源、主要部门投向和国家投向以及典型的投资方式,旨在为中国企业通过适当的方式成功进入东盟并正确地选择投资国家和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有山水相连,但毕竟在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法律制度上还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特别是在法律领域,由于对东盟国家法律制度了解甚少,所以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文章就双方的外资法律制度做些探讨,以图寻求双方在外资法律制度上,有哪些共同和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平崛起与中国东盟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选择。中国长期奉行睦邻友好的政策,积极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不仅改善本国周边安全环境,而且推动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上升至“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地区经济、科技、文化和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得到全面拓展。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国风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中的地区国际主义意指大国对于周边小国所奉行的一种政策理念,它是新国际主义在地区层面的特殊体现.研究地区国际主义的意义源于周边地区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在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共同推进的时代,这种重要性更加突出.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地区国际主义的内涵包括:平等参与、首先行动和必要的额外付出.在中国对东亚的外交实践中,一种实际上的地区国际主义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为了进一步促进双方互信,实现中国与东亚的共同发展,中国在东亚外交中的地区国际主义应在既有基础上继续坚持、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除了俄罗斯、日本等大国,主要表现为与东盟、印度、朝鲜半岛的关系。当今的基本要求,是在国家利益方面坚持睦邻友好。其基本经验是: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必须坚持睦邻友好政策;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必须坚持稳定发展原则;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必须坚持提升实力战略。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经济发展与全球一体化加速形成的同时,国际犯罪问题也日益严重,特别是跨国性犯罪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焦点。由于各种原因,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打击毒品走私、非法移民、洗钱、恐怖主义等领域的警务合作存在明显不足。探索中国警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完善中国和东盟警务合作,既是国际社会共同打击犯罪的需要。也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保障中国和东盟国家公民合法权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云南和广西由于与东盟国家毗邻,历史上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伴随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的高校率先走到东盟,云南高校紧随其后并有后来居上的趋势。2006年7月,云南省召开了高校实施“走出去”战略工作会议,回顾总结全省高校“十五”期间对外开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准确把握“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外交评论》2015,(5):21-45
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加快,逐渐从旁观者、学习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国际体系的受益者。相对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与安全体系、国际经济体系而言,学界鲜少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研究,对中国参与全球的软治理重视不足,而这恰是提升中国软实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方面。本文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社会文化关系是国际关系中继政治、经济之外的第三个维度,具有内容多样性、运作灵活性、影响外溢性等特点。中国对国际社会文化体系的参与经历了话语接轨、学习实践、遵约建制和内化创新等阶段,体现出参与立场与原则鲜明、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注重实用性、选择性渐进参与、创新性弱等特点。中国的参与对中国和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而言是一个互构过程,对双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