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茉楠 《求知》2011,(12):17-20
发达国家债台高筑仍将是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隐患,资产负债表的艰难修复、中长期增长放缓以及主权债务危机解决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使得世界经济的走向变得越来越不确定。由于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空间有限,全球经济可能面临比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更大的风险与挑战。  相似文献   

2.
世界经济增长强劲 (一)新兴市场经济风景独好。IMF认为,当前世界经济最大的好消息是,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放缓时,新兴经济体为全球强劲扩张提供发展基础。它们以低价商品、旺盛消费、充足资本,让世界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高油价与低通胀并存、高风险与高增长共处、发展失衡与增长均衡同行的佳境。据IMF估计,2005--2008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均增长7.8%,2009--2012年将略降为7.3%。超过过去10年的3.8%,更高于发达国家的2.6%。当前,几乎所有发展中地区经济表现都非凡。  相似文献   

3.
苏明 《理论视野》2008,(11):40-40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及财政的影响 当前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影响,对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有影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表现为对经济增长三大支柱特别是外贸影响明显。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和出口增长放缓,国内对一些重要生产资料如钢铁、煤炭、电力的需求在下降,价格也在下降。当然,中国经济目前不是衰褪,是增长放缓。  相似文献   

4.
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关注的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放缓,但我们觉得衰退的风险正在全球范围内上升,这是因为世界经济的动态变化往往使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先后出现同样的情况。当我们环顾世界,就可以看到在美国发生的情形,有些已经在其他国家非常迅猛地出现,房地产市场的收缩就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5.
未来GDP增长趋势预测 (一)预计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逐步加大,主要经济体降息可能性增大 世界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扩大到消费市场,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四个月下降,11月份达到两年来最低水平,预计至少未来1-2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  相似文献   

6.
全球增长放缓与中国预定的调控方向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今年物价形势依然严峻,出口会放缓,全年经济增长可能回落到正常增长区间的上部  相似文献   

7.
中国无须担心经济增长放缓。从1980年至2010年的10%增速中放缓,这一天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到来。对于中国而言,重要的是经济放缓的后果,即这究竟是有助于解决老问题,还是会带来新问题。目前,人们对于"下一个中国"的走向没有丝毫怀疑:不平衡的制造模式将让位于更加平衡的消费社会。2011年3月发布的"十二五"规划决定实现消费导向型再平衡,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最新推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则推动了这一转变。"下一个中国"揭示了经济增长放缓轨迹的关键。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8.
亚洲经济增速会比上年减缓,但由于出口仍持续旺盛,个人消费增长,企业设备投资恢复,区域内贸易继续扩大,预计亚洲地区今年的经济实际增长率依然比上年增长6%左右。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理论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地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以此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实践,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油价在深刻地影响了今年国际贸易增速的同时,也成为明年全球贸易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今年全球贸易增速将有所放缓, 贸易不平衡性在石油价格的影响下进 一步加剧。明年全球贸易与今年将大 体持平,增速在6%-7%左右。 WTO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增速 约为6.5%,与去年9%的增速相比有 所放缓,其主要受回落的世界经济影 响。而影响世界经济的原因,则源于 油价持续攀升、美元汇价由疲转强、 发达国家间利差扩大以及贸易发展不 平衡等问题的困扰。  相似文献   

11.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和科技实力一直居于世界之首:具有超十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科研经费投入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拥有人数最多、素质最高的科技队伍;有700多所国家实验室,企业实验室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还有最雄厚的科学技术知识储备,基础研究为别国所望尘莫及,获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在机制使得美国在二战后迅速超过欧洲成为头号经济和科技强国?是什么样的内在动力使得美国即使经济放缓增长后也始终保持了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培养使用好干部中共四川省绵竹县委书记杨辉成1994年,绵竹县的国民生产值达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县属工农业总产值实现80.5亿元,比上年增长49.5%,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103亿元,比上年增长68.6%,县级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3.
张景泉 《求知》2001,(7):31-32
今年初,中共西青区委、区政府提出狠抓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对外开放三件大事不放松,力争国内生产总值、三级财政收入较上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500元的目标,其中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6000元。西青区农调队对800户调查的结果显示,今年1至4月份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278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净增252元,这为实现全年目标展示了一个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1996年只剩下1个多月了。纵观今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 今年要比上年强 1996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逐渐走强,除西欧外,普遍好于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9月份发表的预测报告称,今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可达3.8%,比1995年上升0.3个百分点。 发达国家中,美国和日本的情况最好,欧盟比去年差,今年增长率明显回落。发展中国家则普遍好转,发展势头良好。俄罗斯因叶利钦为争取连任许诺过多,使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中东欧出现转机,有些国家已经连续几年保持增长。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07,(3)
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中国GDP增长将达9.6%。世界银行2006年底预测,全球经济增长2007年将放缓至3.2%,2008年可能恢复至3.5%。预计2007年,美国经济将有所降温,增长率为2.1%,但2008年则会回升至3%。日本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长率将分别为2.4%和2.5%,欧元区则将维持在1.9%左右。  相似文献   

16.
今年以来,受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市场需求疲软,虽然目前出现了一些经济趋稳的积极因素和表现,但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仍然脆弱。对深圳而言,在历经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其经济增长趋势如何?本文从深圳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对比研究分析与深圳资源禀赋、经济特征相似的部分国外城市的经济增长历史中,探讨深圳经济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7.
支持宏观经济继续向好 2001年,我国经济走势呈现前高后低的局面,经济增长率一季度为8.1%、二季度为7.7%、三季度为7.0%、四季度则为6.7%。股市从去年6月份就开始呈现持续下跌的趋势,一度跌至1300多点。而在2001年年底,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14.4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7.4万亿元,这不仅意味着居民有效需求不足,也意味着银行压力的增加,通货紧缩的趋势仍在延续。同时美国、日本、欧元区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仍处于低谷,复苏进程缓慢,世界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加大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今年次季香港经济增长4.3%港府统计处11月4日公布的数字显示,1996年第二季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以实质计算,较1995年同期增长4.3%,而今年首季则增长了3.3%。经济分析员预测,199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会有4.7%的增长。在港本地生产总值的各主要组成部份中,次季转口贸易的实质增长为65%,第~季的增长则为7.5%;港产品出口随第一季下跌74%后,第二季下跌9%;进口增长放缓,由首季的5.2%放缓至次季的22%。8至10月港失业率为2.6%动态·信息据港府统计处11月18日发表的数字显示,1996年7月至9月扣除季节因素影响的失业率为26%…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16,(3)
<正>一、需求企稳的基础初步形成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继续回调,下行压力比较明显。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自2012年开始的稳增长工作,在稳定市场需求、特别是稳定国内需求方面的成效日益显现。受其支持,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稳增长的政策效果预计在2016年会进一步显现,据此可以认为,在需求企稳的支持下,2016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水平会略高于2015年。1.消费持续平稳增长。2015年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较上年降低  相似文献   

20.
在金融危机肆虐之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做出两次改革决议,使新兴经济体的治理地位有一定提升。随着金融危机退潮,发达国家加速复苏以及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改革的态度开始由积极转向拖延,谋求重新掌握主导地位,全球治理民主化势头遭遇挫折。在这一形势下,金砖国家建立应急储备安排,一方面对当前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做出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对久拖不决的基金组织改革起到了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